APP下载

探析人际传播中的有声语言传播

2020-09-06王君

传媒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传播特点

王君

摘 要:人际传播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交往活动,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通过简单的媒介而不是大众媒介进行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在建立交往关系中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有声语言起着桥梁的作用,它缩短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心理距离,将感性表达与理性思维融为一体,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本文主要讨论人际传播过程中有声语言传播的特征和规律性。

关键词:人际传播;有声语言;传播特点;传播规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9-0-02

一、引言

人际传播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有声语言的传播是将内在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以及非言语形式嵌入有声语言、将有声语言注入明确的信息量,同时有表情达意作用的过程。有声语言传播在人际传播当中搭建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认同感,拉近距离感,更好的洞察受众的内心需求,更容易传递信息、表达情感。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于人际传播与有声语言的发展情况。

20世纪80年代人际传播的研究刚刚起步,学者对其关注度相对薄弱;自21世纪以来,有关该领域的研究一直很热门。而有声语言传播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起研究成果稀少;21世纪初期,学者对于该领域开启了探索模式,2016年迎来第一个小高峰。关于人际传播和有声语言传播研究具有重叠部分,笔者发现这部分的关注相对薄弱。基于两者相通之处和当前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本文主要探讨在人际传播过程当中有声语言传播的特点及规律。

二、人际传播的概念梳理

1981年,居延安较早地将“人际传播”概念引入学术界,认为它是传播学研究的基础:“20世纪40年代后期,西方尤其是美国开始对人际传播的社会现象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传播学的新学科。”社会学视角下的人际传播研究是交往研究的显著特征之一。

王义红曾说过,在中国人际传播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社会语境和不同的知识领域。作为一个外来词,人际沟通、人际交往、人际交流和人际传播都可以转化为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这些差异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意蕴。

国外许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多次研究和探讨。美国人际传播学者查尔斯·伯杰Charles R.伯杰简洁的定义:人际传播是研究社会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

Burleson认为人际传播是一个复杂且各种时间空间场景限制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交往关系的人们交换信息以获取共享的含义并完成各种社会目标。

总之,人际传播的主要属性是人际,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对话和倾听以及信息交换。本文试图构建一个新的概念来解释其具体属性。人际交往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通过简单的媒介而不是大众媒介进行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三、人际传播的特点简述

根据概念的演化,其中体现了更加具体和丰富的特质,人际传播的特点也逐渐显现出来。大致概括为:多向性强,及时反馈,渠道多样,方法灵活,信息丰富,含义复杂,自发主动,自由和平等。在人际传播的过程当中,首要因素是有传播者和接受者两个端点。双方或者多方信息传收来回反复,从单一的点对点直线形态,转化为“点对面、面对面”等的网状结构,而且端点彼此之间均可随时进行角色互换。传输和接收可依托的传播形式、途径多样,比如有声语言的直接表达或者非语言的影响辅助表达,可以借助媒体技术平台进行多向传输。在传播过程当中,由于不同场景、不同因素干扰,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实时性、完整性等纵横交织。

另外,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性传播。它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是从个体本身出发,主观意识带动自我表达,是主要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活动。每一方独立存在、拥有独立思想,在信息交流活动中是相对自由和平等的。

四、人际传播中有声语言传播的特点

有声语言首先包括语音、语调、音色、频率、响度等要素,同时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在人际传播过程当中有声语言传播作为其中的一种传播方式,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这种传播方式提高了传播者的主体意识,增强了传播主体的传播能力,加入了口語化、个性化、接地气的生活化表达方式,同时将话语权摆脱被限制模式,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任意转移,取得各方在内容实质上的认同感,有效地实现自由平等的沟通交流。

(一)主体意识增强

“内容为王、关键在人”,这是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有声语言传播逐渐形成的发展趋势。有声语言传播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生理、生理、文化、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际传播建立在社会关系的体系当中,人际传播中的有声语言传播较好的沟通社会关系,比如夫妻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这种传播方式的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以传者为主导,进行思想传递与表达。

另外,由于人际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人们对于自由平等的不断追求,人际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更全面。有些人的身份发生改变随之角色就会发生改变,那么人际关系也会呈现亲近和疏远的趋势;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身份。在这个时候,人际关系是不一样的。诸如此类的现状还有很多,传统的人际传播方法较难规避这些问题的解决,比如书信、电话,不同的受者会产生不同的信息处理和直观感受。但是有声语言传播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声音、语气等的切换变化来更加准确的表达传播者的信息。

(二)审美情感刻画

在人际传播中有声语言传播恰如其分的增加了传播信息过程中的美学性,同时更亲切更深入的表达了传播者的思想情感。在话剧舞台上,会有一些艺术表达技巧让演员去掉有声语言表达,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当时的内心世界。我们受众在观看的时候有强烈的代入感,也在跟随演员的律动去猜测、思考其中的意蕴。这是艺术的美的欣赏,但这一过程是需要时间、空间以及剧本铺垫等等的要素作为参考。在人际传播过程当中如果借助肢体表达淡化有声语言传播的作用,显而易见会增加沟通障碍,减弱信息携带的情感支撑。有声语言的传播可以更为直接的表述传播者的信息,并且能够携带其丰富的主观情感,可以给接收者带来主观上的参考意见,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的传播环境。

(三)生活内涵表达

隋唐科举考试制度,倡导以文章选人才的风尚,自然就形成了重文轻语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重文轻语,这种现象也就经常出现在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当中。只要文章写得好,就能参加考试赢得状元,衣锦还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批的文人墨客注重四书五经的背诵,文章格式严格按照八股文来写。对写下来的文字过度要求简洁明了,结构紧凑,这样的“规范”直接影响了人际传播当中的有声语言表达。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的使用,口语的地位才能有所提升。基于对文字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在传统文化中无形的要求我们对于文字的使用更加严谨。相反,在人际传播中有声语言传播运用时,文字使用规律仍然根深蒂固,在口语表达时就显得过于书面化、磕磕绊绊或词不达意等等。

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应试升学的压力,多数人都只是重视孩子的文字功底,能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能不能阅读文章理解意义,能不能灵活运用诗词歌赋,能不能辨别字音字形。很少注意培养和启发孩子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导致一部分孩子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不敢使用有声语言传播的现象。比如当众演讲、回答课堂提问、参加“小升初”面试,甚至简单的与人交际能力等等都不尽人意,造成一些“会写不会说”的尴尬局面。这样的现状在无形中削弱了孩子步入社会的竞争力,抹杀了其创作力和灵动性,久而久之,从我们接受的教育以及生活中的运用较少就导致这样的表达方式被疏远,也更加说明人际传播过程中的有声语言传播不容忽视。有声语言传播时需要口语化的表达,相比咬文嚼字更容易让受者明白表达内容、更具有时效性,更能够接地气的阐述观点,营造相对轻松的表达状态。

(四)话语权益转移

在过去的单向通信中,控制讲话权的关键是拥有更多媒体通信资源的人。某种意义上,在传统媒介传播中,受者拥有较低话语权,相对而言较多的话语权由传者把握。但在人际传播过程中的有声语言传播改变了这一情况,传播者和接受者都不是永恒处于主导地位,传者可以传播信息,受者可以进行选择接受信息,受者同时可以改变角色承担传者的功能,二次传播信息给下一个受者,如此循环往复,没有主客之分。打破了以往固化的局面,将话语权有效的下放,体现了传播过程当中的自由与平等。

与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相比,人际传播是一种自发的、自主的、非强制性的非制度化传播方式。人际传播当中的有声语言传播极力呼应了这一要求,通过有声语言表达的自主特色来传递信息。福柯曾在话语的世界、话语、权利、自我,四个层面解释了话语的功能,人际传播中的有声语言传播就是重视话语的自我层面,将其运用在人际传播过程当中的体现。将个体进行自我塑造的话语,就是个体自主的,经过个体思考带有主观色彩的信息组成话语进行表达。按照你原来的想法自由表达,不受任何行为限制。这一种传播方式首先是对于人本身的尊重,是对于传播思想的深度解放。当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发言的时候,这才是真正掌握和享受话语权体现。人际传播中的有声语言传播就是运用有声语言的真实、直接的这一特性,将话语权进行转化。而有声语言传播的这一特性也是对其他传播方式的一种挑战。

(五)传播内容认同

有声语言交际是一个人际交往由平面向立体、由刻板向灵活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有声语言传播为传者和受者之间搭起了“有形的”桥梁,有声音、有情感,能倾听、能感受。鉴于这样的能够互动的特性,增强了传者与受者之间对于传播内容的认同感,相比于“官宣”更具说服力。从传者的角度来看,为了获得传播内容的认同感,首先要洞察受者心理诉求、价值观念等。有声语言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拉近传者与受者的距离感,来完成认同感的捕捉。从接收者的角度来看,为了识别前身的传输内容,需要声音表达的表达能力来理解和识别通信的内容。相比文字表达、隔屏互动、媒介传递等等,有声语言传播更有温度,更能够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依据不同的场景采取不同的表达。在一个过程中,声音语言的传递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有声语言传播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听觉视觉上的优势都不容小觑,也更容易激发对于传播内容的认同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人际传播以及有声语言传播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學习整理以及反复思考,总结了人际传播的概念和特点,并且尝试为人际传播的属性提出新概念。将有声语言传播在人际传播中的特点及规律系统归纳为主体意识增强、审美情感刻画、生活内涵表达、话语权益转移、传播内容认同,全方面地了解有声语言传播在人际传播中的魅力所在。我希望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讨论有声语言传播的未来发展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居延安.社会与传播漫谈[J].社会,1981.

[2]王怡红.论“人际传播”的定名与定义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07.25.

[3]Charles R.Berger.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edired by Wolfgang Donsbach,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8,p.2473.

[4]Sarah Trenholm,Arthur Jensen.人际沟通[M].李燕,李浦群译,黄丽莉校.台北:杨智文化,1995.

[5]陈芝.有声语言传播中受众参与行为研究[J].电视研究,2018 (06):37-39.

[6]贺义廉.论普通民众公共话语表达权的突破[J].青海社会科学, 2015(06):40-47.

[7]李佳音.知识付费类音频自媒体的有声语言传播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11).

[8] 【美】耐普,戴利著.人际传播研究手册[M].胡春阳,黄红宇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9]朱慧.论有声语言艺术传播的节奏控制[J].音乐生活,2018(04).

[10]郑晓彩.以微信为载体的自媒体节目有声语言传播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6(05).

猜你喜欢

传播特点
网络自制节目传播特点对传统电视节目发展的启示
微信的传播特点
弹幕视频的传播与发展探究
全媒体视角下的弹幕传播
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响应表现
多屏环境下体育节目的传播特点及改革策略
自媒体传播特点以及优劣势分析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
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传播途径及传播特点分析
微电影在课堂外英语自主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