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的主体性走向文化间性

2020-09-06李天成

传媒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主体性

李天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并且交流途径也更加方便。就电影方面而言,中外合拍也成为一种形式,但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文化上的冲突,而这些冲突的本质上主要体现在当“自我”和“他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抗时,双方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解决此类冲突,人们也研究了一种方式,其中淡化主体的方式最佳,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主客体的对立状态,使得双方互相尊重,互相沟通,同时承认双方之间的差异性,进而从根本上做到文化上的中外合拍。本文将针对此做相应的讲解说明。

关键词:文化间性;中外合拍;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9-0-01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电影行业实行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而能够促使中国电影面向世界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中外合拍,甚至还有许多研究者认为通过中外合拍能够表现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同时还能交流文化,让民族特色和文化韵味得到更好的传承。这对于我国而言,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国文化的主体性,但很多情况下,中外合拍片由于没有足够的思想性,主体不明确,形式和内容不匹配等缺点,因此得不到理想的放映效果。针对此,研究者们众说纷纭,都有各自的观点,然而大部分具备号召力的电影都是合拍片,这就要求相关工作者应当找出“不合拍”的本质原因,比如解决中外合拍文化交流时“自我”和“他者”这种主客体的问题,从而促使更多有质量的电影产生。

一、分析中外合拍存在的矛盾

中外合拍片是一种不同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事物,其自开始以来就形成了主客二元的对立局面,即“自我”和“他者”。合拍片在创作阶段,主要体现为“他者”角度下文化和电影文本的书写,而不是仅仅创作模式或者是合作机制之间的相互适应。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全面提高,在中外合拍方面越来越重视对文化话语主动权的把握,因此对合拍片中的中国元素一再强调,甚至还要求电影展示的环境要在中国取景,或者由中国的演员担任片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但是,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在此前提下,即使许多合拍片在以中国为背景的基础上描述着有关中国的故事,并且加入了中国演员,然而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尤其突显在文化上,并逐步上升成为意识形态的矛盾。

比如在构建合拍文本时,中国跨越国度与外国合拍,在文化上必然会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相关工作者在对叙事模式及故事题材等方面的选择上,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如果要在遵循中国针对合拍片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符合中国观众对电影的喜好,那么在创作合拍片时就要更多使用对故事进行翻拍或者改编的方式,然后再将其融入到中国场景中,同时将中国元素加入,从而达到“中国化”的要求。以合拍片《面纱》为例,其是在2006年根据毛姆的《华丽的面纱》所改编的,为了迎合要求,其将一段异国恋生搬硬套地融合进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以至于表面上虽然为合拍片,但从电影的内容来看,其中的中国元素并没有很直接地影响到全部剧情的发展,甚至给人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与此相似的合拍片还有由法国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危险关系》,由韩国漫画《第七个球队》改编而来的《大明星》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中外合拍对于故事文本的构建主要表现在翻拍或改编国外电影、小说等,缺少了一些具备中外观众共性价值观的题材,因此难以同时满足中国和外国的观众。

二、从文化主体性走向文化间性的途径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或者地区通过合作拍摄电影来传播自身的文化。而针对文化误读的现象,可以充分应用文化间性理论来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即使是文化信仰各不相同的两方,在进行沟通交流之后,基本都会发现一些双方都认同的领域,从而体现出有意义的文化重组。这个共同的文化领域,就是中外合拍片应当展示出来的文化间性。如此一来,对于合拍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或矛盾,都可以在比较公平公正的角度上去处理解决。想要实现跨文化交流,就必须要尽量选择一个能够平衡立足于两种文化间的节点,再借助这个节点来跨越自身的文化界限,然后对其他文化引起注意,从而逐步理解并融入到其他文化中。比如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卧虎藏龙》,还有《英雄》《功夫之王》等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海外票房,这些电影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其能够良好地融合异域文化,找到了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观众的共性,从而让合拍达到了“中西合璧”的效果。当中国文化元素与异国文化碰撞出火花时,异国观众的文化认同意识和审美欲望都会被有效激发。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外合拍片成为中国传播文化、中国电影拓展海外市场且提升自身软实力的主要渠道,而合拍片不仅仅是创作上的合作,其也是能够促进合作双方经济共赢和体现双方文化价值的产物,因此中外合拍片的创作过程需要对文化间性进行充分的探索应用,以便于创造出更多优良的电影。

参考文献:

[1]金丹元,周旭.从文化的主体性走向文化间性——对当下中外合拍片的一种文化反思[J].当代电影,2015(01):117-121.

[2]厉震林,罗馨儿.资本、文化:中国电影的“破”与“立”——“新世纪中外合拍片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电影,2015(01):125-129+2.

[3]王清.当下中外合拍电影的文化融合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16

[4]袁诠.意识形态博弈与文化身份建构——论新世纪以来中外合拍片的“混杂性”[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5):123-128.

猜你喜欢

主体性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陶行知“六大解放”之快乐游戏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