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编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2020-09-06阚明旗
阚明旗
摘 要:近年来,我国图书出版数量迅猛增长,而图书质量却呈现下滑的趋势。通过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的抽查结果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图书编校质量不容乐观。针对该现象,笔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图书质量下滑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编校质量;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6-00-02
图书是知识和思想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是人类思想不断发展的产物。一部高质量的图书能够净化读者的灵魂、提高读者的品位,能够使读者从中汲取养分,令人精神充实、心情愉悦;而一部质量不高、错误百出的图书,则会误导读者,有的甚至危害社会、贻害无穷,令读者心生厌恶、丧失阅读兴趣。出版社作为图书的生产者,是图书质量的审核人和把关人。可以说,图书质量是一个出版社的生命线,它关系到出版社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出版社的生死存亡。而图书的编校质量是确保图书质量的重中之重,因此,编校环节是整个出版流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开展了图书“质量管理2019”专项工作,主要对2018年以来出版的文艺、少儿、教材、教辅和科普类图书进行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检查,加大对引进版、公版图书内容和编校质量的检查力度。该专项工作共组织抽查100家图书出版单位的300种图书,经专家审核,认定35种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涉及29家图书出版单位,编校质量不合格率为11.7%,出版不合格图书的出版单位比例为29%。从该抽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图书编校质量不容乐观,在图书的编校环节还存在较多问题。
一、图书编校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编辑加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本图书从选题到走向市场大致可以分为选题策划、编辑加工、生产印制、市场营销四个阶段。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出版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为了加快图书的出版进程,经常违背出版规律压缩编辑加工和生产印制环节的时间,把大量时间放在图书的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环节上,从而形成了“哑铃式”的发展模式。重选题策划、市场营销,轻编辑校对,是当前出版单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就导致了图书编校质量不高的情况出现。
(二)编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编校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流程的重要环节,这项工作是由编校人员完成的,编校人员整体素质的高低就决定了图书编校质量的好坏。一个合格的编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等。同时,他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一位优秀的编辑还要具备选题策划能力和编校审稿能力。
在图书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出版单位的选题数量不断增加。选题数量的增加,必然需求更多的编校人员来从事相关工作,加之编校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这就需要不断招聘新人,补充新鲜血液。新招聘的人员大多没有从事过编辑职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合格编辑的基本素质,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见习,才能介入到具体编校工作中来。但是,由于现在较多出版单位编校人员短缺,新招聘人员直接上手编校工作的屡见不鲜,图书的编校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三)图书品种增加过快,编辑任务过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版体制的改革,出版单位的经济负担过重,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许多出版单位通过品种的扩张来弥补经济效益的不足。图书出版品种迅猛增加的同时,编辑的人数却变化不大,这就导致每个编辑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十年前,一个编辑每年的发稿量可能只有几十万字,而现在一个编辑每年的发稿量可能会达到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此外,有些出版单位由于人手不够,选题量又多,导致编辑的工作内容无限扩张,既负责选题策划、书稿的编辑加工,同时还要负责印制沟通、市场营销等环节,使得编辑人员工作任务过于繁重。编辑在这么大的工作强度下,很难确保图书的编校质量。
(四)出版单位不顾出版规律加快出版进度
图书是一个时效性很强的产品,特别是考试类图书或者政策宣传类图书对时效性的要求更高。有些出版单位为了抢占市场的先机,不顾图书出版的客观规律,通过压缩图书的编校周期甚至省略某些必要的编校环节,来为图书的尽早上市赢得时间,本来需要三四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出版流程的一本图书,可能一两个月就能赶出来。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三审三校”制度执行不严格,图书的编校质量也就不能得到保障。
二、解决图书编校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编辑加工环节的作用
编辑加工是编辑按照出版的要求对稿件进行审查、修改、润饰和提高的工作,它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重要环节。一部稿件要想成为一本质量合格的图书,必须经过编辑按照出版所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对其进行编辑加工,编辑加工是编辑对书稿质量进行审查和把关的过程。《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一种从出版专业角度,对书稿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初审编辑主要负责从专业的角度对稿件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进行审查,把好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责任编辑要负责稿件的编辑加工整理和付印样的通读工作,使稿件的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消除一般技术性差错,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这些规定足以说明编辑加工环节的重要性。出版单位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有所作为,必须要重视编辑加工环节,强化其在整个出版流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编辑业务能力
要保證图书的编校质量,编辑是最为核心的因素,编辑对编校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出版单位必须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为图书编校质量的提升提供人才方面的保障。
首先,出版社招聘编辑时,应当根据本社图书的专业特性确定招聘编辑的专业,做到专业书稿由本专业的编辑来审查加工,避免编辑跨学科、跨专业审稿的情况的发生。试想,如果让一个法学专业出身的编辑负责计算机图书的编辑工作,编校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增加编辑数量,减轻编辑的工作负担。如前所述,出版单位为了降低成本,给每个编辑规定了繁重的任务量,致使编辑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工作。对此,出版单位要根据图书出版的品种和数量招聘相应的编校人员。
最后,加强编辑业务能力的培训。此处的培训包括两方面:一是内部培训;二是参加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关于内部培训,出版单位要定期组织编辑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同时,在人员构成上,出版单位也要注意老、中、青编辑的适当比例,由资历较老、经验比较丰富的老编辑带领新编辑,发挥“师带徒”的作用,起到“传帮带”的效果。
(三)压缩出版品种,提升单品质量
如前所述,有些出版单位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顾图书出版的客观规律,一味擴大图书的出版规模和品种,给编辑布置正常情况下难以完成的工作任务,每个编辑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每天超负荷工作,人非机器,在巨大的劳动强度下,必然难以保障图书的编校质量。出版单位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必须考虑经济效益问题,但是,提升经济效益不能以降低图书质量为代价。笔者认为,图书质量与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高质量的图书能够使出版单位获得更大的效益,正如著名管理思想家、品质大师菲利浦·克劳士比所言:“质量是一种可以获得的、可以衡量的并且可以带来效益的实体,一旦你对它有了承诺和了解,并且准备为之付出艰苦努力时,质量便可以获得。”因此,出版单位应当遵循出版客观规律,适度控制出版规模和品种,逐步提高单品种图书的编校质量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只有确保图书质量,才能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
“三审制”体现了编辑出版工作的规律性,初审、复审、终审三个环节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在三审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把政治关和政策关,确保书稿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三校制”中各个校次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任何两个校次的工作也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图书出版过程中,要尊重客观规律,严格遵守“三审三校”制度的要求,共同确保图书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重视和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势在必行,各出版单位只有认真分析图书编校质量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为广大读者提供质量合格的精神食粮。笔者通过对目前我国图书编校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希望能够引起出版单位和编辑们对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孙海悦.图书“质量管理2019”专项工作质检结果公布35种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被通报[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1998-12-27.
[2]陆向军.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及其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002):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