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区农户生计研究
2020-09-06王晗
王晗
摘 要:农户生计问题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找寻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山区农户生计的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北部山区围场县六合店村为案例,通过梳理村内农户生计的演化过程和现状特征,分析当前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农户生计发展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户生计;山区;围场县
一、六合店村农户生计演化与现状
(一)研究区概况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围场县”)位于东经116°32′~118°14′,北纬41°35′~42°40′区间,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北方山区,气候寒冷,水资源较为匮乏。从经济角度来看,围场县处在环京津贫困带,长期受到贫困问题的困扰,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与环京津贫困带的宏观区域背景息息相关。本文调研的六合店村,位于围场县南部的腰站镇。笔者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两次入村实地考察,通过参与式评估法获取了农户生计的相关一手资料。2019年六合店村有农户380户,共1380人,其中适龄劳动人口580人。六合店村民族构成以满族为主,约占70%,其余30%为汉族和极少数蒙古族。村中耕地约为162.87公顷,大多为缺水坡地,水浇地的比例较少。
(二)生计转型过程
随着国家乡村发展政策的不断变化,六合店村农户生计活动也随之转型。1980年以前,六合店村农户的生计活动基本局限于本村,主要从事粮食生产;1980年以后城乡人口流动管制逐渐放宽,村中农户开始外出务工,这一阶段务工主要集中在腰站镇以及附近四合永镇的乡镇企业,生计活动以粮食生产和乡镇企业非农务工为主;1990年以后乡镇企业衰退,城市化快速发展,村中前往大城市务工的农户比例逐渐增加。同时,大城市周边蔬菜种植产业开始兴起,村中开始有农户前往北京大厂、天津大邱庄等地承包种植蔬菜;2000年之后,外出务工者迅速增加,并开始出现“打工族”,第一代外出务工者由于年龄增长陆续返乡,转而从事粮食种植和家庭畜牧养殖;2010年以来,六合店村蔬菜种植业开始兴起,第一批蔬菜种植户为早年前往北京、天津承包耕地的菜农。
(三)当前主要生计活动
1.农业活动
六合店村农户的农业活动主要为种植业和少量养殖业。水源充足、肥沃高产的优质耕地不足总量的50%,大部分承包给少数的农户种植蔬菜,其余少量优质耕地则零散分布于其他农户耕种大田作物。大田作物以玉米为主,农户小规模非机械化种植,户均一般不超过5亩,亩均纯收入500元左右。蔬菜种植则由少量农户承包集中式冷棚种植,大都在数十亩至数百亩不等,繁忙时雇佣大量劳动力移栽、收获,亩均纯收入达2000元以上。
2.非农生计活动
六合店村农户的非农经济活动主要包括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两个部分。其中,正规就业指的是在企事业单位依据劳动法和各类劳动保障,获得较为稳定工资性收入的就业方式。六合店村这部分从业人员的比例很小,主要由退休教师、企业职工等组成;六合店村大多数外出务工者均为非正规就业,外出务工者占适龄劳动人口比率超过50%。虽然收入不低,但缺乏保障,这类农户一般集中在建筑、钻井、餐饮等行业。他们大多依靠血缘、地缘关系由村中能人带领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打工族”,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新疆等地。
二、农户生计存在问题分析
(一)农业活动
六合店村大田种植农业存在着耕地质量贫瘠化、粮食低产化、耕地抛荒化、劳动力老弱化等现实问题。首先,六合店村质量较好的水浇地基本上都用来种植蔬菜,大田种植多在缺水的山坡地,耕地较为贫瘠,无法使用机械化,因而粮食产量较低;其次,青壮年基本上选择了其他生计方式,家中耕地或由人代种,或干脆抛荒处理,耕地得不到有效利用;最后,村中大田种植者多为缺乏其他谋生手段、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谁来种成为极为现实的问题。
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在村中属于高收入群体,但这种种植存在门槛相对较高、周边地区竞争激烈、风险大等问题。首先,蔬菜种植成本相对较高,平均每亩成本在2000~3000元,且得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因此村内较少有人能“种得起”蔬菜;其次,六合店村种植蔬菜较周边村起步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最后,本村农户缺少发展暖棚的技术和资金,大都选择冷棚种植蔬菜。这样农户一来要考虑霜冻等自然灾害蔬菜不能太早移栽,二来要考虑与北京、张家口等地菜农错峰种植、销售,时间不利,风险较大。
(二)非农活动
六合店村非农生计活动是农户生计转型,提高经济收入的最主要手段。但是,非农就业存在着如下普遍的问题。第一,农户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村中除极少数较高学历的村民从事教师、医生等相对更“稳定”的生计活动外,大多数低学历农户只能在非正规部门就业,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户非农就业的途径;第二,非正规部门就业大多不可持续,由于缺乏就业保障,经常出现返乡务农,甚至返贫现象;第三,外出务工者在县域范围内就业者很少,大多数为跨省、市就业,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很难兼顾家庭其他生计活动。同时,由于外出务工者工作地、工作时间很难稳定,村内留守儿童抚育、留守老人赡养等问题难以解决。
四、对策与建议
Scoones认为农户生计一般策略有三种,继续保持农业专业化生产而提高产量;一系列的非农多样化生产以获得更高收入;或者选择移居到其他地方以寻求新的生计。这对山区农户的生计转型与发展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基层政府及村民自治组织对农户的引导应该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目标,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从业应从专业化、多样化以及精准帮扶等多种路径展开农户生计引导。
(一)蔬菜产业专业化发展
笔者调研中发现,六合店村蔬菜种植农户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吸纳留守妇女就近就业、增加农户收入、促进乡村转型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未来发展中要注意,应充分理解国家在乡村振兴中有機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在发展现代蔬菜产业的同时,鼓励并坚持以适度规模经营的小农户基础地位,不过度挤小户、垒大户。当前,六合店村蔬菜产业较为“粗放”,将来应不断向“精细”专业化转型。首先,利用国家相关扶贫政策,引导具备适度规模经营的小农户从事蔬菜产业;其次,生产方面要积极强化种植技术培训,由冷棚种植逐渐向暖棚种植升级;最后,转变当前被动销售局面,积极探索合作营销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多种现代营销渠道。
(二)引导农户生计多样化
生计多样化发展是农户规避生计风险做出的合理选择,更是乡村振兴中拓展农户增收渠道的关键所在。当前,六合店村最主要的生计组合方式为村内大田种植和外出务工的组合,未来发展应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从宏观层面应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引导跨省域务工者返回县域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户实现市域、县域范围内居乡兼业,以此缓解耕地抛荒、留守儿童等现实问题;其次,从基层政府而言,应充分利用精准扶贫工作组的技术帮扶展开农民工技术培训,增强农户就业能力;最后,要努力挖掘村域内的农业资源,如依托本地没有污染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坡地,适度种植具有一定经济附加值的板蓝根等中草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三)对贫困人口精准帮扶
对于村内贫困人口应给予科学精准识别,并实施动态管理。其中,对于年龄偏大、缺乏劳动能力的农户,应实施保障性扶贫政策,进行兜底帮扶;对于一般贫困农户,应重点进行就业扶持,即通过增强劳务输出培训、完善就业服务平台等方法,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中大学生,支持其职业培训,鼓励其返乡创业,引导一般贫困农户通过就业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
参考文献:
[1]刘彦随,周扬,刘继来.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269-278.
[2]高更和,陈淑兰,李小建.中部农区农户打工簇研究——以河南省三个样本村为例[J].经济地理,2008(2):313-317.
[3]韩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十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8-114.
基金项目: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筹项目(项目编号:174576423)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