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类专业导论课程建设研究

2020-09-05李环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8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摘 要】计算机类专业导论课程作为一门引导性质的基础课程,各高校根据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大纲,但存在课程内容选取难、讲授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本文基于本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要求和目标,提出企业共建课程的理念与建设思路,培养企业需求的计算机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专业导论;教学改革;企业共建

《计算机类专业导论》的课程理念定位为一门计算机专业引导性质的课程,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类专业大学四年的知识体系、计算机前沿技术及计算机与软件技术专业人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等内容,是其余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受制于课程学时数和新生专业基础限制,内容选取不能太具体,也不能太广泛,因此如何创新课程讲授方法、开展课程建设成为各高校该门课程的重要研究方向,东莞理工学院也积极开展该门课程的建设研究。

一、课程建设现状

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大学四年的课程将分成两段开展,相关专业学生进校后第一、二年级均上统一设置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后期第三、四年级分方向学习不同专业课程。《计算机类专业导论》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十分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总学时数16,其中实验(实训、讨论)学时8,学分1。作为从高中生转为大学生开始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完成,既要使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全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学好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信心,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并为深入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各专业课奠定“以全局指导局部”的基础。《计算机类专业导论》对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学习方法的建构以及未来职业规划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意义。传统做法是采用线下教学,多位计算机类相关专业负责人分专题讲授,考核方式是课程论文。进行课程改革后,该课程实行企业共建模式,围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开展课程的建设。

二、课程建设思路

企业共建课程理念与建设思路重点围绕计算机类专业实现大类招生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的定位开展,以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广泛利用高校和企业两大教育资源和环境。课程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内容围绕企业认证培训体系,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四个专业负责人开展方向课程认证体系介绍;另一部分内容针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四个专业方向,遴选四个企业开展课程内容的跨专业、校企合作、未来科技前沿等交叉融合内容介绍。课程讲授方式结合线上相关专业科技前沿知识课程和线下分专题讲座形式。

课程建设主要达到如下目标:(1)人才培养: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研究领域内的前沿热点,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方式并与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實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教学内容方面:重点突出前沿研究内容,开展计算机科学专业知识、各种应用软件系统技术原理、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学习。推动跨专业与校企合作的交叉融合,构建专业负责人+企业兼职老师相结合的分专题授课模式和考核方法;(3)团队建设方面:构建一支由高校教师和企业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4)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校企共建共享型的课程教学网络资源,形成体系化的线上线下课程教案教材,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与课堂学习相关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建设方案

(一)课程体系建设

建设目标是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依托学科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向导构建课程的教学大纲。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重点通过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程教学中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计算机类专业导论》在课程大纲设计中,依托学科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向导,力求以严密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计算学科各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之中,为学生正确认知计算机相关学科提供方法,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计算机的课程做铺垫。教学内容模块化,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改变教学表现形式,将《计算机类专业导论》的所有教学内容分模块分专题以不同的课堂形式表现。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是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教学团队。《计算机类专业导论》课程讲授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学科最新发展方向,职业基本行为规范等学科所要学习的内容,因此需要教师能够融会贯通的对《计算机类课程导论》所涉及的计算机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并能够跟踪学科的科研动态,了解目前的重大科研成果,通过对前沿科学内容的讲解,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计算机类课程导论》教师团队的教师必须教学经验丰富,能够非常清楚后续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准确地把握各类课程的引导性内容和重要性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教学团队成员的构成要结合高校和企业资源,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校专业负责人与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负责人一起构建一支合理的师资队伍。课程负责人熟悉各个教学环节,能够协调和凝聚团队成员的力量,实现优势互补,指导团队成员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成果。教学团队成员要求具有创新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专业学术探讨与论争、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沟通等,产生教学实践改革的创新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实施。

(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建设目标是打造线上线下结合、校内各专业负责人+企业兼职老师的授课模式。改变传统的线下授课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造交互式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高校教师讲授理论、企业负责人讲授实践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各种课堂授课技巧,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特色,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繁杂的专业内容,调动课堂氛围。理论课堂围绕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所需知识,讲解基本理论知识为重点,帮助学生运用学科思想梳清整个学科脉络,建立系统化的认知模型。实践课堂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教学,以企业兼职老师和学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学习。

(四)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建设目标是形成一套完善的符合专业特点、专业未来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计算机类专业导论》课程总学时数16,实施教学改革后,按照2学时综述课程、2学时华为认证培训体系课程、4学时专业方向导论课程、8学时专业方向企业前沿实践课程开设。教学内容包括线上线下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围绕如下原则:面向应用的指导思想,面向需求的培养目标,了解宏观的专业知识结构,迎合未来实际的教学规划。根据对国内外计算机科学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分析研究,我们确立《计算机类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引导学生科学地、系统地认识计算机学科的本质,了解本学科领域技术和文化的变化,明确整个学科核心知识单元和学习目标,初步具有认知本学科的能力和思想。对本课程而言,有限课时与知识快速膨胀的矛盾尤其突出。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方面,虽然部分入学新生已掌握了计算机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但是一方面要照顾操作基础较差的同学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要考虑到课时的总体计划安排,因此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要紧密结合。针对少数学生线上作业不能及时完成而要多次补做并提交情况,可以通过网上在线学习、在线辅导答疑等多种措施給学生“补课”。

(五)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改革

建设目标为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校内专业负责人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课程实践相结合、课堂传授和自主学习讨论相结合等形式,分专题分模块开展教学。考核方式改革为线上计算机基础知识考试和学生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考查两部分相结合。对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采用线上计算机考试,《计算机类专业导论》自主学习平台提供相关知识题库,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完成后系统直接给出分数及试卷分析;对于计算机前沿知识内容的理解、未来学科发展方向及专业所需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考查形式,通过写学习报告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类专业的了解程度、计算机各相关专业的学习思路以及个人未来发展定位等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导论课程存在的内容选取难、讲授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根据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要求和目标,提出对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建设,建设思路和方法有一定的研究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李环,(1977.11-),女,河南济源,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东莞理工学院副教授。

资助项目:

东莞理工学院2019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1902058)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