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原因与对策
2020-09-05董晓芬
董晓芬
(丹巴县中藏医医院 四川 甘孜 626300)
用药时机和用药质量关系到患者身体健康,也关系到临床治疗有效性。因此,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对于保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重要意义[1]。所以,一定要加强中药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进而保证患者身体健康。本文针对重要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性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应对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收治的使用中药作为治疗药物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期限为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一共有200 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07 例,女性患者93 例,年龄21 岁~81 岁,平均年龄是(45.36±10.35)岁,疾病类型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其他,分别有56 例、61 例、64 例、19 例。全部患者中有57 例出现了不良反应。针对此实施了用药干预,并在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期间收治使用中药治疗的患者200 例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57 例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中药使用情况,具体包括药物配置、用药时间、中药配方、用药途径、是否联合用药、用药剂量等等。总结出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并做就用药干预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2]。
1.3 观察指标
不良反应引发原因包括人为因素、药物因素、其他因素;比较用药干预前后不良反应情况的变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n)表示计数资料中的例数、(%)表示百分数,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从表1 中可以看出,因为缺乏辩证的治疗而导致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最多,一共有19 例,比例达到了33.3%,其次为炮制中药时的方法使用不当,一共有12例,所占比例是21.1%,见表1。
表1 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
2.2 用药干预前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
从表2 中可以看出,经过用药干预之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与没有实施用药干预前做比较存在差异,并且差异比较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用药干预前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n(%)]
3.对策
针对中药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引发的原因,医院采取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源头控制。针对药品采购,必须依照相应制度开展;并确保中药存储和管理达到用药标准,避免氧化、潮湿、直接光照等不良因素的影响,特别像注射剂、滴眼剂等类别,必须要避免阳光直射。同时,严格执行药方审核制度,发现不当配伍,必须立刻纠正。另外要建立患者、药师、医师之间的沟通渠道,保证三者有效沟通。其次,保证辩证用药。在中药使用过程中,一定要用辩证理论确定用药剂量、药品种类、剂量等,以患者具体病情、用药过敏史、用药史等为基准,区分个体之间差异;如果是中药和西药结合应用的情况,一定详细地了解各个药物之间的差异,防止配伍禁忌出现。再次,给予患者科学的用药指导。使用中药类型的注射剂时,必须详细阅读说明书,保证药液配置顺序符合标准,注射之前,查看药液是否存在变色、沉淀、漏气等问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如果需要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应当注意用药的剂量以及叠加效应。在患者接受注射的时候,必须详细观察,定期巡视,询问患者注射时的感觉,如果有异常情况出现,必须及时处理,减少不良反应情况出现。最后,制定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针对重要的调配、发药、审核等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每一位涉及到中药的人员,均应当认真学习中药知识,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此次研究中,经过用药干预后,中药临床用药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比较少,与干预前对比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用药干预的积极意义。因此,必须规范中药的临床用药行为、强化辩证用药、给予患者正确的用药指导、强化药物源头控制,从而保证中药使用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