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双季晚粳产量的影响
2020-09-04张玲霞江雅章向祝
张玲霞,江雅,章向祝
(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池州247000)
针对安徽双季稻北缘区生产方式实际,探索不同有机培肥措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土壤培肥效果,优化水稻高产、优质的有机无机肥料的配比组合,研究生物培肥对培肥土壤、控制养分流失、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组装集成一套与实际农机农艺结合、长期优质绿色的生物培肥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晚粳品种为武运粳31。有机肥采用豆粕来源的商品有机肥(N∶P2O5∶K2O=3.2∶1.9∶1.5),尿素(N≥46%)为安庆产,过磷酸钙(P2O5≥12%)为铜陵六国化工产,氯化钾(K2O≥60%)为加拿大产。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 个处理,处理1(T1):无N,PK 肥;处理2(T2):常规化学NPK 配施;处理3(T3):30%有机肥N,70%化肥N;处理4(T4):50%有机肥N,50%化肥N;处理5(T5):100%有机肥N,晚粳稻N 用量为195 kg/hm2,P2O5用量为75 kg/hm2,K2O 用量为120 kg/hm2。各处理肥料用量见表1,其中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钾肥基穗各50%,氮肥基∶蘖∶穗=5∶3∶2,有机肥替代N 肥主要在基肥中,蘖穗肥用化学肥用量不变,且P、K 肥施肥量要扣除有机肥中用量。采用大区试验,各处理面积为434 m2(7 m× 62 m)。单排单灌,为防止串肥均采用薄膜覆埂。
1.3 试验管理
试验于2019 年在池州市贵池区梅龙街道桐梓山村一大户承包田内实施,土壤肥力中等偏上,水稻土青丝泥田,土壤有机质32.3 g/kg,碱解氮183 mg/kg,速效磷7.9 mg/kg,速效钾118.4 mg/kg,pH 6.2。6 月25 日播种,盘育,播量为100 g/ 盘,秧苗采用二次化控技术,温润育秧,7 月21 日机械栽插,25 d 秧龄,密度为25 cm ×14 cm,每穴3~4 苗。早稻收获后秸秆不还田,各处理耕作方式一致。旋耕深度15 cm 左右,肥料按设计方案进行,基肥于旋耕前施入,分蘖肥于7 月26 日拌除草剂施入,8 月27 日施穗肥。前期保持浅水(1~3 cm)、中期排水烤田、后期干湿交替(每次灌水后自然落干)。病虫害防治共4 次,分别在8 月3 日,9 月5 日、9 月15 日和10 月2 日,主要防治稻蓟马、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
表1 各处理施肥情况 kg/hm2
1.4 观察记载内容与方法
关键生育期调查播种期、移栽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分蘖期每处理对角线选择3 个点,每点连续10 穴(非边行),每5 d 调查1 次,直到抽穗时。调查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各处理产量实行实际收割。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主要在WPS 办公系统和DPS 18.10 数据分析系统中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量有机氮替代对双晚粳稻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2 可知,秸秆不还田情况下,采用有机肥氮替代化学肥氮,水稻始穗期、齐穗期及成熟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随着替代量的增加,始穗期、齐穗期再提前,100%有机氮替代(T5)比化学氮(T2)提前3 d 始穗,提前4 d 齐穗,而30%有机氮替代(T3)比化学氮(T2)始穗和齐穗均提前1 d。在秸秆不还田情况下,完全用有机肥代替化肥,双季晚粳生育期提前2 d,可能与有机养分释放较慢,水稻养分供应不足有关。
表2 不同量有机氮替代对双晚粳稻生育期的影响
2.2 不同量有机氮替代对双晚粳稻分蘖的影响
秸秆不还田情况下,T2(纯化肥处理)处理在双晚稻分蘖前中期分蘖势最高,分蘖高峰期及最终有效穗最高,T3、T4(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处理),双晚稻前中期分蘖启动相对较慢,分蘖高峰期分蘖数显著低于化肥处理,但最终有效分蘖接近化肥处理。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以提高分蘖质量。T5(完全用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分蘖数显著低于化肥及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单纯施用有机肥,短期内尚不能代替化肥对水稻分蘖的作用(图1)。
2.3 不同量有机氮替代对双晚产量及构成的影响
秸秆不还田情况下,T2 产量最高,T3 产量次之,产量随着有机氮替代比例的上升而下降,等量的有机氮短期内尚不能完全代替无机氮(T5 比T2 减产42.9%,比T1 增产17.7%)。有机氮可以提高早稻结实率,但有效穗和穗粒数相对化肥处理有所下降(表3)。具体分析晚稻产量及产量构成间的相关性(表4),秸秆不还田、有机氮替代无机氮情况下,产量与株高、有效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即化肥氮主要通过以上因素提高了早稻产量;而有机氮可以一定程度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机氮比例与水稻主要产量构成因子均呈极显著相关,有机氮比例与各产量构成因子相关性不显著,这和有机氮效应较慢有关。
表3 不同量有机氮替代处理双晚产量及构成
表4 不同量有机氮替代双晚产量及构成相关性分析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在稻草不还田下,采用30%有机氮替代无机氮,产量仅减产1.6%,但超过50%及以上减产幅度达到了13.1%~42.9%,从而表明施用化肥能在短期内快速补充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氮素,而采用部分或全部有机氮替代,水稻生长受到养分供应状况的制约,但有机肥能在水稻生长后期提供养分。因此,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是促进水稻高产稳产的科学施肥模式。适当的有机肥替代无机肥比例可以维持作物产量,若施用超过一定比例会降低水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