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综述
2020-12-17史平三
史平三
(来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来安 239200)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秸秆、农地膜等固体废弃物,畜禽养殖废弃物,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等通过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农田排水等方式进入环境而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种植业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在我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1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特征
1.1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通过地表径流等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是水库、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农药施用过程中,利用率只有10%~20%,其余80%~90%进入水体,严重污染水环境。农膜残留量逐年增加,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影响作物的根系生长和水分、养分的吸收。农作物收割后,秸秆被大量焚烧,产生的烟雾不仅污染大气,还影响交通。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取得快速发展,但散养户居多,规模化养殖场只占1/3,大部分养殖场不具备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便、尿液、污水等废弃物随意排放。这些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及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质等,对土壤、大气、水体、生物产生严重危害。
在水产养殖中,大量饲料、肥料残留物及水生生物排泄物,溶出的营养盐和有机质影响养殖水环境及其营养水平。目前我国很少有水产养殖场将养殖废水处理后再排放,多为直接排放,致使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和沉积物,不仅影响养殖业质量安全,而且对周边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1.2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复杂性。我国幅员辽阔,山区、丘陵、平原等地形复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农业生产投入品不尽相同,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情况非常复杂。二是随机性。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平原地区多旱涝,丘陵地区降水集中、强度大,易发生山洪。气象条件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随机性。三是潜伏性。农业面源污染从量变到质变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污染具有潜伏性,当发现环境受到污染,再回头治理已经十分困难。四是广泛性。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农业生产水平高、农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区,污染情况往往更加严重。
2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目前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污染类型、影响因素及治理措施3 个方面。
2.1 农业面源污染的类型
初期,部分学者认为水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类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土壤、空气也受到很大影响。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农村生活污染4 类[1]。
2.2 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
关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杜江等从微观和宏观2 个层面进行了剖析,微观层面上,农业生产者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直接原因;宏观层面上,农业环境资源配置失衡及政府失灵,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2]。谢有奎等从农业生产者角度出发,指出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背离是产生农业面源污染的首要原因[3]。韦宁卫则从政府角度分析,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政府对农村面源污染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从源头上缺乏政策设计和制度规划[4]。
2.3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学界从制度设计、经济激励、财税政策等角度给出了建议。
制度设计方面,金书秦等人认为应以“正面激励为主,规制约束为辅”作为制度设计原则[5],这与李海鹏以“经济激励为主,行政管制为辅”的治理理念一致[6]。赵海霞等指出,要彻底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广环境友好型的先进生产技术[7]。杜江等认为,政府应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夯实法律保障、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等多方面入手,多维度地解决农业面源污染[8]。
经济激励方面,饶静、徐晓雯等学者都认为绿色补贴是我国现阶段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9-10]。裴永辉等认为,应构建完善的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补偿机制,确定补偿主体,详细了解补偿主体意愿,制定补偿方案,力争实现农业发展、农户受益、环境保护的共赢[11]。
财税政策方面,龚伟提议设立环境税,通过税收限制有损环境的生产方式,鼓励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12]。徐越等提出征收污染产品税[13]。李海鹏建议采用“共同负担为主、污染者负担为辅”的财政分担方式,将生态补偿和生态税费相结合,建立政府、市场、农户三位一体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6]。
3 展望
目前国内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已逐渐成熟,今后应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如农业面源污染类型,可延伸至对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研究。同时,借助新兴的“3S”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模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系统的研究,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