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流行期间综合性儿童医院门急诊及住院病房的护理管理策略
2020-09-04夏爱梅胡晓静田俊华张晓波
顾 莺 王 丽 夏爱梅 胡晓静 胡 菲 田俊华 周 清 张晓波
(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护理部,2新生儿科,3传染科,4急诊部,5门诊部,6肾脏科,7院长办公室 上海 201102)
截至2020 年3 月5 日,全球共报告COVID-19病例95 265 例,其中死亡3 281 例[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作为上海市收治COVID-19 儿科患者的定点医院,在收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根据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2]解读以及美国CDC 的指导原则[3],本院儿科护理方面的工作和流程在特定时期有了特殊的界定(图1)。
急诊预检的护理要求护理要求:预检前完成所有家属和患儿的随申码(上海版健康码)以及家长承诺书的信息登记和录入,确保患儿和家长都佩戴口罩。进入急诊区域时红外线监测患儿和家长的体温,预检护士对发热的家长复测体温;每名患儿都需要再次测量体温,仔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并对登记信息进行核查。将有流行病学史的患儿与其他患儿分开至少1 m 以上,并沟通联系转至COVID-19 门诊,发放外科口罩给家长及患儿,引导其至COVID-19 门诊。在COVID-19 门诊脱去全身防护装置后返回急诊预检处,对患儿等待过的区域及预检台等处进行环境消毒。嘱家长备好身份证进行实名挂号。防护要求:按照《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疑似和确诊病例快速筛查和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4]的二级防护要求进行防护,使用帽子、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
急诊候诊的护理要求护理要求:进入候诊区域,护士核查每例患儿及家长的信息录入是否有遗漏或隐瞒,每30 min 复测体温;尽量维持候诊人员间隔距离(>1 m)。对诊室内医师询问流行病学史后再次怀疑的患儿及家长,沟通联系转至COVID-19 门诊,其他要求同预检。防护要求:按照指南的一级防护要求进行防护。
急诊留观的护理要求护理要求:急诊留观分为3 个不同功能的病室:呼吸道感染病室收治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非呼吸道感染病室收治非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过渡病室收治外省市来沪患儿。进入留观室,护士需要复查患儿及家长的信息、流行病学史(有无接触聚集性发病者、家庭成员的职业等);复测体温;限制活动,通过呼叫系统进行联系;执行医嘱并做好防护。如果患儿家长需要外出,需要携带留观卡,以便门卫核查。防护要求:按照指南的一级防护要求进行防护,执行有创操作或者容易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需要采取三级防护。
门诊护理要求普通门诊:门诊的预检和候诊与急诊工作内容一致。发热门诊:工作内容与普通门诊一致,重点核查有无流行病学史。设3 间COVID-19 感染门诊,2 间为确诊或高度疑似患儿就诊,1 间供外省市的患儿就诊。根据专家组的评估意见决定是否为疑似病例,诊断按照COVID-19 的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2]进行,疑似患儿及时上报CDC。在门诊采集呼吸道标本,排除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感染后收治病房,及时采集和登记患儿和标本信息。防护要求:普通门诊按照指南的一级防护要求进行防护;发热和COVID-19 门诊都需要二级以上防护[4]。诊室消毒:参考指南的要求。
住院患儿的护理要求
专科病房的护理要求:疫情期间患者数量明显下降,对每例患儿及家长进行流行病学史采集,在入院时进行入院告知,包括核查随申码和承诺书的信息,并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入院介绍,重点介绍COVID-19 的相关知识,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向患儿家属介绍陪护制度,要求固定一位陪护者和一位探视者,并登记详细信息,发放陪护探视卡,每次外出和返回都需要监测体温,核查探视卡。嘱患儿及家属在病区内限制活动,对患儿执行医嘱。防护要求:按照指南的一级防护要求进行,在清洁区域可以按照基础防护。在进行有创操作或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按照一级防护(+3)进行[4]。
过渡病室的护理要求:为外省市来沪或发热患儿准备过渡病室,其功能和工作流程可参考《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流行期间儿内科患儿收住院及其感染防控管理建议(第1 版)》[5]进行,在入院前进行流行病学史采集,入院介绍和探视制度等要求同专科病室,严格限制患儿和家长的活动,发放外科口罩,用呼叫铃进行沟通。防护要求:一般诊疗操作采用一级防护(+3),高风险诊疗操作采用一级防护(+4)[4]。
COVID-19 感染病房的护理要求:做好三区划分,设置好工作人员、患儿以及污物通道,做好标识,禁止随意选择通路进出病房。禁止陪护和探视,护士作为患儿的“看护者”对其进行生活和医疗上的照护。收治入院后按照文献[6]进行标本收集和储存,待CDC 工作人员取走标本进行RT-PCR 检测,负压单间隔离,确诊患儿可以同住一室。隔离房间外设缓冲间。保证换风频率至少12 次/h,做好负压监测,不低于-15 Pa。只留一个通路进出房间,且房门保持紧闭。根据患儿病情选择配备监护仪、输液泵、呼吸机、负压吸痰器等。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包括呼吸机管道、吸痰管、引流管、引流器、复苏囊、奶瓶奶嘴等,有条件时使用一次性听诊器、体温计等。在血管通路管理方面准备安全型留置针和无针输液接头,防止针刺伤的发生[7]。尽可能使用通讯设备进行负压隔离房间和办公区域之间的沟通。防护要求:负压隔离房间内全部采取三级防护,采集标本或者进行有创操作、容易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需使用全面型电动送风呼吸器面罩进行有效防护[4]。
转科患儿的护理要求:当疑似患儿需要转科至COVID-19 病房时,医护人员需要提前准备好个人防护装备,根据患儿的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防护装备。科室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与COVID-19 病房联系转运通道,接收科室需详细掌握患儿的病史资料。备好并检查转运车/床及需要的仪器设备和物品等。尽可能选择一次性物品和易消毒设备,备好过氧化氢消毒喷雾。入科后按照COVID-19 病房的管理要求进行。在COVID-19 病房的消毒室内采用过氧化氢机器人消毒转运车床等设备,参与转运的医护人员按照文献[6]进行个人消毒后返回。
检查患儿的护理要求患儿均在传染科门诊进行检查,检查人员三级防护,检查结束后对诊室进行消毒,医废及医用织物按甲类传染病疫源地进行处置;进行诊室消毒登记[4]。如需外出检查,工作要求同转科患儿。
一般患儿检查时,科室与病房沟通检查时间,同时了解患儿情况,过渡病室的患儿进行检查时采用一级防护(+4),检查结束需要消毒诊室;普通门急诊检查时采用一级防护(+3),有创操作检查时采用一级防护(+4)[4]。
对家长和患儿的教育和管理原则是不探视,只陪护一名家长,对家长进行一对一培训,包括佩戴和摘脱口罩、七步洗手法及咳嗽、喷嚏的注意事项。在门急诊和病区内限制活动,进出医院及病区出示随申码和探视码。
COVID-19 病房内的患儿全程由医护人员照护,父母和患儿采用网络在线形式进行交流,以减轻患儿的焦虑和父母的担忧。患儿家长给患儿送食物和玩具,由护理人员对外包装消毒后放置于缓冲间,再由房间的护士带给患儿,做到人性化护理。
出院患儿的护理要求(1)患儿呼吸道分泌物检测转阴后不代表体内不携带病毒[8]。(2)如果大便内仍有病毒,需要在每次换尿布时用含氯泡腾片、漂白粉等对大便和尿布进行浸泡消毒[1]。(3)严格限制出门活动,禁止亲戚朋友串门。(4)房间定时开窗通风。(5)家长做好手卫生,采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每次更换尿布、喂奶、冲配奶粉前后都需要严格流动水洗手。家长注意戴好口罩。
在埃博拉病毒流行时,WHO 建立的母乳喂养指南[9]中明确指出:(1)怀疑或证实哺乳期妇女或哺乳期婴儿感染,应停止母乳喂养。婴儿应与母乳喂养的母亲分开,并提供代乳品。(2)未确诊感染的婴儿,如果接触到确诊感染妇女的母乳,应视为接触者,应停止母乳喂养,根据需要给予代乳品,并在14天内密切监测其症状和体征。(3)母乳喂养的母亲和婴儿都被确诊感染,应停止母乳喂养,分开隔离,并提供适当的代乳品。(4)确诊感染的母乳喂养的母亲已经恢复并希望继续母乳喂养,应等到连续两次(间隔24 h)通过RT-PCR 进行母乳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才可以母乳喂养。(5)在等待的时间里,都应用配方奶喂养,母亲应该坚持泵乳[10]。COVID-19 期间,母乳对于患儿的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如需母乳喂养,应避免喂养过程导致的感染,母亲做好个人防护,采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戴好医用防护口罩,清洗并用皮肤消毒剂(含酒精)消毒乳房及周围皮肤,待干后用热毛巾擦拭干净,进行喂养。如需泵出母乳进行喂养,可采用同样的流程并严格消毒泵奶器具后进行泵奶,喂养过程仍需要严格洗手和消毒。患儿的奶具或餐具应单独使用,且全部用开水煮沸消毒15 min。
死亡患儿的护理要求按照国家卫健委有关规定[11]进行,特别强调应该在患儿身体各个出口处用5 000 mg/L 含氯制剂棉球进行填塞[1],使用过的车、床等全部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处理。
综上,COVID-19 流行期间,我院患儿就诊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细致严谨,有条不紊,防护到位,无护理人员或患儿发生院内COVID-19 感染,由此证明这些工作策略是有效的,在日后应对各种流行病、传染病暴发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