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升级

2020-09-04田星月

市场周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农村居民

田星月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一、 问题的提出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简称酉阳县,以下同)位于渝鄂湘黔交界处,地处武陵山腹地,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却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2019 年末,该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加4.9%、-29.4%、7.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8702 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739 元,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近年来,该县利用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同时重点发展油茶、青花椒、茶叶优势主导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体现,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影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故文章通过构建酉阳县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模型,并设置一系列控制变量,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提供对策和建议。

二、 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地区经济增长离不开产业结构的演进,产业结构演进的本质为产业结构优化。 但不能一味地谋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应同时兼顾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更重要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众多学者从产业结构角度研究城乡收入差距,苏雪串从产业结构升级角度研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发现产业结构升级短期内扩大收入差距,长期来看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典型代表,可从后者中引申研究前者。 生延超从具体某一产业出发研究了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 穆怀中和吴鹏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前者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后者却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王海平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产业升级对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 文章借鉴以上研究成果,以酉阳县为例,研究贫困地区县域特点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提出如下假设:

H1: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 变量、数据与模型

(一)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为城乡收入差距(URIG),大多数学者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衡量。文章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借鉴以上研究成果,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来衡量。

核心解释变量为产业结构升级(UIS),也可理解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是指产业结构随着技术结构与需求结构的演变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演进的过程。 程莉采用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值来衡量。 文章也采用上述做法,公式如下:

其中,SI 为酉阳县第二产业产值,TI 为酉阳县第三产业产值,UIS 值越大意味着产业结构越高级。

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四个:第一是政府干预度(GI),陆铭和陈钊认为政府干预显著影响着中国城乡消费差距,林毅夫和陈斌开认为其是中国城乡消费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消费差距间接代表着收入差距,所以文章采用酉阳县财政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衡量,这里政府干预度也可理解为市场化程度,即市场化程度为1 减去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率。 第二是城镇化水平(UL),王作功等实证发现了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扩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作用逐渐减弱。 文章采用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即城镇化率。 第三是经济发展水平(ED),这里采用酉阳县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来衡量。 第四是经济开放程度(EO),本文借鉴喻微锋和吴刘杰的做法,用酉阳县地区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衡量。

(二)模型设定

本文设计的实证模型如下:

模型中,下标i表示第i个控制变量,t表示第t年,CV 为控制变量,包括政府干预度(GI)、城镇化水平(UL)、经济发展水平(ED)、经济开放程度(EO),μ为服从期望为0、方差为1 分布的随机扰动项。

(三)数据来源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酉阳统计公报》和《重庆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时间跨度为2007 ~2018 年,为消除模型中涉及收入、产值等变量的价格影响,以2006 年为基期,用相关指数对样本进行缩减。 关于经济开放程度中的进出口总额指标,统计年鉴上以美元为单位,故用对应年份美元兑人民币的年末平均汇率进行换算。 如图1 所示,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和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同程度变化,但在2008 年急剧下降,这可能是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第三产业的巨大损失,但其近年来较为稳定。 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比较平稳,大约为40%。 酉阳县经济开放程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城镇化率也不断提高。

图1 所有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

四、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采用Stata16.0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1 所示。 平均来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约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 倍,最高时可达7.6 倍。 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酉阳县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接近1,但第三产业产值稍高一些,近年来产业结构升级并未得到很大实现。 酉阳县政府干预程度较大,最高时可达到50%,这可能源于酉阳县隶属国家级贫困县,一系列“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等号召使得当地政府加大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发展,最终成为地区GDP 的贡献中坚力量。 当地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但总体较低,最高才达到35%。 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酉阳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不断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仍有待提高。 当地经济开放程度近年来有所下降,从均值来看进出口贸易对当地GDP 平均贡献水平可达20.42%,最高时达60%。

表1 描述性统计

(二)回归分析

由于各变量的单位不同,本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各变量的样本减去样本均值再除以样本标准差,以消除量纲和异方差的影响。 表2 展示的是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的回归分析结果。

表2 回归结果

由表2 可知,R2为0.8398,表示方程整体的拟合效果很好,P=0.0105,表示方程整体显著。 再观察各个变量对方程的影响发现,核心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均未能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故计算各变量对应的方差膨胀因子(VIF),结果如表3 所示。 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干预度和城市化水平的VIF 值严格大于10,所以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表3 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研究利用逐步回归法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 可得逐步回归后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大于调整前,说明模型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这里最终保留了产业结构升级核心变量和城镇化水平控制变量两个变量,它们均在5%水平下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作用。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为正,与图1(a)一致,这侧面说明了当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这一过程会使得部分农村居民收入向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靠近,而没有能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村居民仍旧只能获得原有的低水平收入,致使两者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也从侧面反映了“富的越富,穷的越穷”的现象,照应了经济发展加快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城市化水平影响为负。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村居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后(户籍仍然是农村),从事的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工作比从事第一产业的收入高。 随着转移人数的增多,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贡献程度更大一些,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会缩小。

表4 逐步回归结果

五、 结论与建议

在国家大力号召“优化产业结构,助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酉阳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得到巨大提升,但是相比于其他省市县域,仍处于落后阶段,“贫困帽”并未完全摘掉,扶贫力度仍然有待加强。 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得到显著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处于波动状态,城乡收入差距显著扩大,前者对后者的扩大程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源于第二、第三产业虽然能够提供更多就业,但这些岗位更多是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和信息技术等行业,更适合高素质人才而非农村居民。 很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就业门槛低,工资福利比从事第一产业的待遇微好,很多农村居民外出打工也比在家种地收入高,这种收入的边际增长也远远低于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城镇居民劳动收入的边际增长,所以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对于酉阳县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的现状,我们应当从如下几点考虑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一,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一定能够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当适当放松市场的主导权,采用“引导+激励+创新”的方式带动当地农村居民更好地就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第二,城镇化加快的同时,面对农村土地搁置、城市拥挤等现状,应当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收入和劳动力的合理分配。在应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时,如何发展乡村经济留住劳动力人才,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三,在追求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均GDP 增长的同时,应当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采用“先富带动后富”“主导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践行共同富裕的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奋斗。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农村居民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