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对居民主观福利的影响

2020-09-03闫睿怡

传媒论坛 2020年17期
关键词:数字鸿沟移动互联网

摘 要:随着5G布局的不断深入,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问题也由技术接入差异转向主体获取信息动机与能力的差异。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首次验证了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对中国居民主观福利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群体的异质化分析,本文发现移动互联网提高主观福利的显著效用主要存在于居住在农村、低收入、低教育水平、低社会地位的“弱势群体”中,进而缩小了同“优势群体”在信息福利上的差距,“数字鸿沟”呈现弥合的趋势。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不平等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居民幸福感;主观福利;数字鸿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7-0-02

一、引言

2009年,CNNIC做过一次全国性的手机网民调研,调研的结果仅有28%的人表示未来会使用3G上网,高达32.4%的人明确表达不会使用3G手机上网。但移动互联网随后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颠覆了人们的预期,根据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8.97亿。移动互联网的突飞猛进,对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福利水平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最终能否影响中国居民的主观福利水平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问题。

居民主观福利的传统研究较少关注现代通信技术的影响,现有文献也大多聚焦广义上“互联网”使用。同时,中国网民群体数量众多,在地域、收入、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使得不同群体使用互联网的动机、方式、效果存在很大不同,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为“数字鸿沟”①,具体体现为在不同群体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差异。

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鸿沟究竟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本文研究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对中国“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主观福利分别产生的影响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将在三、(二)部分详细讨论。

二、数据、变量与实证模型

(一)数据与变量描述

本文采用CFPS2018年的调查数据②,调查样本覆盖全国31省32669人。本文关注的兴趣群体是青壮年群体(16岁~59岁),也是我国网民的主体。将各个变量缺失值、异常值剔除后,最终获得8470个有效样本观测值。

本文选用居民主观福利为被解释变量,衡量的标准采用个人主观幸福感,来自问题“您有多幸福”,请被调查者在0~10之间为自己的幸福感打分,0分表示非常不幸,甚至毫无幸福感可言,10分表示非常幸福。

本文的兴趣变量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情况,以“是否使用移动互联网”这一二分变量衡量,其中1表示使用移动上网,0表示不使用移动网络。

控制变量的选取参考了已有研究证实的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及其平方项、健康水平、自评地位、居住地、受教育水平、人均家庭纯收入分位数、户口性质、工作状态等。受调查者中有76.5%的人正在使用移动互联网,居民幸福感平均水平为7.439,整体处于中高水平。

(二)实证模型与方法

CFPS2018数据对居民幸福感的衡量采用0~10打分的方法,呈现出典型的序数数据特征。因此,本文主要使用Ordered Probit模型来对移动互联网对居民主观福利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同时使用了省份固定效应。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 r1

其中,下標i表示第i个省份,下标j表示第j个人,表示个人是否使用移动互联网,表示个人或家庭层面的控制变量,表示省份固定效应,表示随机扰动项。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回归结果

基于以上,表1汇报了是否使用移动互联网对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表示,不论是否控制其他变量,是否使用移动互联网与居民的幸福感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说明移动上网显著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表1第(4)列汇报了使用OLS模型估计的情况,得到的结果在系数符号和显著性方面都与Ordered Probit模型相一致,进一步证明了移动互联网使用对居民幸福感提升的促进作用,同时消除了模型误设的风险。

(二)异质性分析

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为人们带来各种信息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城乡差距、知识差距和贫富差距的存在将产生“数字鸿沟”,从而引发数字不平等等社会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着“数字鸿沟”问题的现状,应当引起进一步的关注。

传统研究对和“数字鸿沟”问题的认识,总是要经历由PC端的网络连接再到移动端的接入。而在我国的互联网的普及过程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弱势群体可能跨越了接入互联网的基础阶段而直接进入了更高级的使用阶段,比如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家庭可能没有接入网线,却拥有手机等移动网络设备。

尽管研究者已经从涉及“数字鸿沟”的多个层面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检验,得出不同国家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比较数据、城乡区域对比分析以及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分析,具有较强的建设性。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将传播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技术进步、经济社会结构等外部因素,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传播信息是移动互联网的基本功能。本文假设“优势群体”已经在接受高等教育、工作、社交、娱乐等活动中接触到了较多的社会资源,主观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且拥有较高的福利水平,因而他们在使用手机上网时没有太多意愿主动获取信息,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对其主观福利的提高是十分有限的。相比之下,“弱势群体”碍于其社会经济条件,在资源和信息的获取上趋于劣势地位,从而在接触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时会更加积极主动。在信息环境的改善与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交互过程中,“弱势群体”的视野得到开拓,主观福利得以提升。可见,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或许没有扩大反而缩小了两类人群的“数字鸿沟”。

接下来对以上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基于城乡地域、收入、受教育水平、自评地位四个维度将居民分为“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回归结果显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对幸福感的提升效应仅仅存在于农村地区、低收入、低学历、低地位的“弱势群体”中,而对城镇地区、高收入、中高学历、高地位的“优势群体”的均不显著。这个结论表明,弱势群体使用移动互联网对其主观福利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可以缩小不同群体之间信息福利的差异,“数字鸿沟”正呈现逐渐弥合的趋势。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任何一种新兴科技的出现,都带着造福人类的初衷,互联网也不例外。特别是以手机上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对手机和移动网络通信的依赖已不再是“天方夜谭”。

在移动互联网为社会生活带来的诸多变化中,本文关注其对居民幸福感这一主观要素的影响,发现其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通过对不同人群的异质化研究,本文发现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正在弥合“数字鸿沟”。

然而,再次聚焦现实我们会发现,当前仍有部分居民无法接触移动互联网,原因可能是无力支付智能手机这一载体,或所在地区通信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连接3G、4G网络,使得这道“数字鸿沟”一直存在且没有弥合的机会。同时,在能够接触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虽然居民在主观意愿上想要获取更多的信息,但由于个人素质有限,总体福利水平仍然较低,比如部分文盲不会使用汉语拼音,无法在智能手机输入文字查询讯息。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提供信息扶贫服务,对信息欠发达地区进行资金与政策扶持,以促进移动互联网普及与数字平等。随着 5G布局的逐渐深入,移动通信技术水平的升级换代很可能形成新的信息壁垒。为了避免技术革命拉大信息贫富差距,应尽快完善硬件设备,全力推进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进一步普及,同时为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降低其信息成本。

第二,从信息活动主体出发,充分激发居民主观能动性,鼓励其主动学习、适应手机上网与新媒体的应用。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居民使用移动互联网的行为能力,包括信息输入输出、信息筛选、阅读理解等,同时引导健康积极的移动网络利用方式,整體上提高居民媒介素养。通过多方位共同努力,最终实现全社会无障碍信息获取与传播。

注释:

①数字鸿沟的概念起源于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发表的《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

②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该数据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搜集和发布,通过追踪收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重点关注了中国居民的经济与非经济福利,是一项全国性、大规模、多学科的社会跟踪调查项目.

参考文献:

[1]周广肃,孙浦阳.互联网使用是否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基于家庭微观数据的验证[J].南开经济研究,2017(03):18-33.

[2]鲁元平,王军鹏.数字鸿沟还是信息福利——互联网使用对居民主观福利的影响[J].经济学动态,2020(02):59-73.

[3]曲文,闵素芹.基于定序Logit模型的互联网使用视角下数字不平等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6(06):50-55.

[4]王润.“数字鸿沟”的弥合:互联网实践的技术与社会逻辑[J].编辑之友,2018(08):61-65.

作者简介:闫睿怡,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猜你喜欢

数字鸿沟移动互联网
推进“信息化”消除“数字鸿沟”
微美学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O2O电子商务模式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互联网时代知识沟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