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2020-09-03武玉婷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3期
关键词:发展与创新生态文明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在新时代的集中展示。习近平新时代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传承、挖掘与发扬,是对近代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借鉴、吸收与超越。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论来源,发展与创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结果,同时又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性传承,还是对近代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借鑒、吸收与超越。

1.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坚持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双向共生。首先,“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①。人类通过自身实践活动来实现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自然界是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客体,人类的一切认识与实践活动都不能脱离自然界的内在制约,都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要求。其次,囊括地理环境的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繁衍、持续发展的唯一场所和独特空间,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继续向前的物质承担者和供应者。最后,人在自然面前并非茫然失措、碌碌无为,而是遵循其运行规律,恰当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坚持自然的客观存在与人的主观能动的辩证统一,实践活动构成了二者和解的基础和桥梁。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辩证的统一的关系,体现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这其中人类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二者之间发生作用的桥梁、中介和基础。人类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自身建构的过程,也是人类改造自然、人化自然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克服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使人的价值和意义与自然的价值和作用相统一,使人、自然、社会得到协调、健康、稳定、持久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坚持资本主义生态文明的不可持续性和其历史的短暂性。马克思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无限扩张的生产方式和唯利是图的运行模式,势必会导致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这也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一味索取和过度开发,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局面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异化状态就诞生了,这种生产模式和发展方式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被新的、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生产和发展方式所取代。因此,“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②。因此,生态问题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环境领域,而是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不仅仅揭示和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困境和死穴,而且开辟和指明了新的工业文明的未来和出路。

2.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传承、挖掘与发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些生态思想,集中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实理念。

儒道佛三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发挥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尤其是儒家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左右人们的生活习俗、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在试图解决追求自然开发和探索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天人合一”的良性的发展理念和科学的基本遵循。“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天地,即自然界,是万物和人类的根源和基础;万物和人类来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界、离不开自然界;天地、万物、人三者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体。这个“天”既是万物之源和人类之本的“自然之天”,又是饱含人类道德属性和价值意蕴的“德性之天”。“践仁知天”、“民胞物与”等思想,无一不在诠释人道、天道的统一,无一不在述说人类物质享用和价值追求的和谐。道家思想体系中关于生态思想的部分,集中体现为“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和哲理向度。“道”蕴含着大自然的内在规律和天然属性,是大自然运行的基本逻辑和根本遵循,也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取自身需要的物资资料时必须遵从的法则和理念。道家的生态理念,是通过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遵从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积极融入自然,与自然协调共存,完善自我、成就自我。道家还主张,淡化、消除和远离“有己”的观念,同时倡导和传播“自然无为”的理念,提倡人与自然的平等地位和友好共处,避免人与自然之间发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佛家思想的精髓体现在其“众生平等”的思想与理念,其思想不仅仅覆盖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无阶级差异,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平等地位和友好关系。佛家认为,万事万物之间存在联系、互为因果,人不能离开他人、离开社会、离开自然,独立存在,因此万事万物之间应无高低贵贱。佛家所构造的“极乐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万事万物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蓝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优美的歌声、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这些都是人类过去、现在和将来所追求的理想的环境和美好的世界。

3.对近代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借鉴、吸收与超越

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诸多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资源。随着全球生态形势的恶化和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1980年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在以后的多个法律文件、年度报告和宣言倡议中提及和解读。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要满足和保障当代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又要在此基础上不影响和不损害后代人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的权利。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文件和声明中,已经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世界性生态问题的最佳途径和完美方案。另外,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不仅仅局限在生态领域,更多地推广到经济领域和社会范畴。生态和经济辩证统一,生态就是经济,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态,从理论内涵和实践操作上,搭建了生态与经济之间沟通的桥梁和媒介。

近代西方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围绕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浅绿”思潮与以自然中心主义为基础的“深绿”思潮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的关系为主线而展开的。前者主张,人是主体,自然就是被改造、被加工、被人化的客体;只有人,才值得崇敬、值得尊重,具有不可多得的内在价值和卓尔不群的道德情操,而自然则是人的附属物,只具有微不足道的相对价值,人类对自然的所作所为不承担道德责任和不受良心谴责。后者主张,人类只是自然界这个大的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具有极高的内在价值和极高的道德情操;正是由于前者过分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和改造能力,才酿成了世界生态危机的发生;通过批判和反驳前者的人类中心主义来协调和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前者注重和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减弱和淡化自然的作用和功能,而后者又强化“自然先于人”的理念,轻视和贬低人的地位和角色。因此,无论是重视人的作用、轻视自然的功能的“浅绿”思潮,还是注重自然的地位、不屑于人的能动性的“深绿”思潮,都无法摆脱非此即彼、尖锐对立的思维范式,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割裂地去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只看到明显的对立表面,而没有去深挖隐含其内部的辩证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借鉴了其思想的合理成分和科学部分,吸收了其思想精华和理念精髓,克服了二者思想对立的局限性,是对二者思想的超越和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012年版,55-5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012年版,55-56.

作者简介:武玉婷(1994-),女,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思想史。

猜你喜欢

发展与创新生态文明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之路q
浅析新时期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
大学英语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创新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陕西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刍议新数字媒体技术下游戏的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