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粮食与信仰
2020-09-03孔淑茵
孔淑茵
一
寻斗,一不留神竟走进了《山海经》。
《山海经》里有一座阳山,阳山上生活着一种叫做领胡的野兽。这兽长得形体像牛,而尾巴是红色的,脖子上长着大肉瘤,肉瘤的形状像斗。斗在《山海经》里其实并不叫斗,叫句瞿,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名字。
当我在心里想象着领胡和句瞿的时候,和我相隔两千年之遥的木匠们却正仔细挑选着各种树材。树上自然生不出斗。但斗和树木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树木不可能永远在大地上生长下去,总有一天,它会变成木头,其中有些木材将被制作成斗。
再继续前行几个时间维度,此时已近夜半,天空幽蓝飘渺,星子点点。月光大朵大朵地铺满空旷凋敝的原野,斜斜勾勒出树木丛草的影子。仔细看还有人的身影,蓬发、薄衣、赤足。祭品已被恭敬地呈上,人们郑重地抬头,虔诚望天,祈祷。老天爷,请赐予我们风调雨顺吧,请赐予我们充裕的五谷。北斗的清光倏忽落进他们的眼里,有如一道坚定的神谕。他们的眸子便瞬时亮了起来,荡了满满的喜悦,饥肠辘辘的肚腹竟也似得了某种保证,微暖。他们坚信:北斗,这天地秩序的制定者,定会给予他们所期待的庇佑。
地上的斗虽是寻常物件儿,却也被赋予神性,成为五谷丰登的象征,是量器又具隐喻。天上人间,北斗与斗,竟被“粮食”这个普通而又特殊的词儿牵系到了一起。而粮食,从古到今都是最令人割舍不下的根本,是可以让人生也可以让人死的好东西。
古人某些方面比现代人更可爱。当他们遥望长空的时候,除了星月和那亘古的苍蓝与云朵,多余的大概什么也看不见,但他们更长于想象。想象之眼让他们看见了天宫里大大小小的神仙,看见了嫦娥与月兔,看见了谷神与北斗神……这些神仙们各具神通,关键是他们大多慈悲为怀,关爱众生。于是先民们便把耕耘留给了自己,将希望毫无保留地寄托在诸神身上。为此,他们甚至毫不在乎自己的膝盖与额头,他们匍匐跪拜土地神,又像跪拜土地神一样虔诚地拜各路天神,天和地都是他们最纯真无垢的信仰,是让他们心灵安稳的大后方。
现代人也仰望星空,寻找北斗,甚至偶尔浪漫地面朝星斗祈祷幸福与好运。人们一边似是而非地祈祷,一边冷静地用科学将过去的许多神秘现象加以批判和肢解。于是世间没有了吃其肉可以治好癫狂症的领胡;再也看不到一现身就能给天下带来五谷丰登的文鳐鱼……科学让我们进步,却也剥夺了我们的想象之眼。我们的目光再也无法穿透幽深的夜幕,邂逅那些五彩斑斓的故事与神仙。而我们的祈祷词里,也很少再出现与粮食相关的字眼,斗也随之隐退。北斗一直都还在,但看向它的眼睛们却早已不似当年那般坚定澄澈,人的心有时候也空荡荡的,夜空看上去一片虚无。
二
斗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内蒙古黑城遗址曾出土了一些元代粮库的登记账册,其中一份文书中这样记载某官仓的粮食收入:小麦一千一百五十八石四斗五合二勺二抄四作九厘。竟然如此精确!数字和度量单位就这样携着无数繁杂的信息无声而至。光影里,有人虔诚地一次次俯身收起粮食,装进斗里、装进升里、装进勺里,颗粒归仓。自古粮食金贵,那些为了一“厘”麦子而不断俯身的平凡身影们终定格在时间的背景里。
陶渊明却不愿俯身。吾有清风明月,何必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中煮的是浊世,五斗米之外则是超然不羁。而俯身与不俯身,各有信仰与风范,都令人心折。谢灵運这人有些谦虚有些狂。他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也是够自负了。
斗是量器,量粮食,量才华,也量人心。
斗米恩升米仇,说的是升斗,指的是人心。当年田釐子从陈国避祸至齐国,齐桓公赐给他大量田地,一朝之间成为大地主。田氏似乎是个好地主,大斗出小斗入,他悄悄施惠于民,也因此深获百姓爱戴。但后来他的好地主人设一朝崩塌,原来他的善举竟旨在笼络人心。终一日田釐子荣登国相之位,后来更是独揽齐国大权,也可谓人心不可斗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集市上尚有粮市,有斗,有粮食经纪。粮食经纪是卖粮者与买粮者之间的中介。买粮人先撮起一小把儿粮食,用手掂一掂、用眼看一看、用牙咬一咬,感觉粮食质量尚可,再一番问价还价后,但见粮食经纪弯腰舀满一斗粮食,然后利落地操起一小块木刮板,轻轻将些许冒尖儿的粮食刮至与斗的提梁齐平。而被刮下的粮食清脆地落进一个专门的笸箩里,那将是经纪作为中介的收入,我们这儿叫抽头。粮食经纪圈自成小江湖,实诚的经纪尽量将小刮板用得平稳公正,奸猾的经纪自有耍奸的法门,小刮板用巧劲儿找准力度和角度轻轻一旋,不动声色间便丰厚了自己的笸箩。民间还有句老话儿,自古经纪(偏)向贩子,一句话道尽江湖风向。果真应了那句话,买的不如卖的精。然买方却也并非完全被动,任你奸似鬼,我偏打定主意不从你手里买粮食。
江湖风生水起,人心也热闹不息,欲望被半遮半掩地放进斗里。器却自有器的原则,始终循规蹈矩,一丝不苟。
三
斗历经时间的历练,越发深沉、静默,朴素却不失灵性。人与斗千百年来彼此磨合,并将对粮食的渴望以及对饥饿的恐惧一并含入其中,染几团喜气,裹几匝忧伤。
红的斗喜气洋洋。斗自从量器的位置上荣退之后,已鲜有机会亲近粮食。它屈身于角落,尘埃满面,将日子过得孤独寂寞冷。忽有一日喜鹊在桐树枝头叫,吉日,宜嫁娶。斗一眯眼景随步移,它再一次被装满五谷,置身于一场红火热闹。曾经熟悉的粮食味道勾起它深沉的怀念。而值得它怀念的时光又太过悠长,一动念,便枝枝蔓蔓串出很远。人不懂斗的心事,毕竟早已时过境迁。索性不管。巧手们忙着将一张红纸方方正正裁了,熟练地给斗披上一身红装,再贴上几个跳跃的喜字。人凭衣裳马靠鞍,斗瞬间摆脱了昔日的沧桑暗淡。灶上的大锅炖菜蒸腾着浓郁的香气,人声鼎沸,唢呐手些微昂首,鼓气胀腮奏一曲《百鸟朝凤》。新郎新娘羞答答移步天地桌前,虔诚地跪拜或鞠躬。香烟缭绕,红烛静燃,斗捧着一肚子的粮食端居于天地桌上,和裹了红纸的“升子”、秤杆融成一团喜庆,映着新娘的红嫁衣。上拜!一对新人将一招一式做得规规矩矩,五谷丰登呀,早生贵子,称心如意,都是极美好的寓意,容不得半点敷衍潦草。
也有过这样一场无法得以圆满的婚礼。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后一年,户户家徒四壁。一位母亲为自己儿子的婚礼忙碌着。其实根本没什么可忙碌的,饥饿让人生不出力气,也生不出过多的心思。可母亲依然渴望儿子的婚礼上能够出现一只装满了五谷的斗,在她心里拜斗是一场不可或缺的神圣仪式,仿佛只要这只斗满了,自家的锅和碗从此就再也不会空了。可她失望了。婚礼那天,她用一块红包袱端端正正地包裹一只空斗时,偷偷哭了。哭泣的时候,她的心被一种巨大的恐惧密密匝匝缠绕着,空斗仿佛一句谶语,和饥饿一样重重压着她,难以呼吸。
而不久之后,另一个从这场婚礼上离开的人正乘一辆绿皮火车返回自己的工作地。如同那位母亲被恐惧缠住一般,这个人的目光完全被一小口袋花生缠住了。刀绞般的饥饿感让他的肠胃隐隐作痛,他顾不得咕噜咕噜的腹鸣带给自己的羞耻感,想吃点儿东西的念头无比顽强地压倒了一切。他挣扎着将自己的目光从花生口袋上拉回来,可不过一会儿它又像爪子似的探过去。如此频繁地几番拉锯,直到最后他的目光黏在那个小口袋上八匹马也拽不回来时,他终于下定决心用自己腕上的手表和那位旅客交换了一小把儿带皮的花生。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这个人曾经无数次为这次不划算的交易后悔,可他又觉得如果时光倒流,他十有八九还会如此。那花生真香啊,后来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花生了。
结婚时拜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地方性民俗。我家乡博野一带天地桌上供奉的斗是寻常所见的上宽下窄的梯形斗,而再往东二三十里,到了蠡县,婚礼上的斗则是中间微鼓的圆斗。斗里装的粮食也不尽相同。大多为红豆、绿豆、豇豆、玉米、高粱五样粮食,旨在盼个五谷丰登。潴龙河一带有些村里办喜事,则满满一斗都装高粱,高粱好看,满眼的红通通,讨个好彩头。
如今的斗只是个彩头罢了,信则有不信则无的那种。古人把许多和生活及农业生产相关的东西都封了神,又在其后漫长的时光流里,将它们神性的外衣一件件慢慢扒掉。现代是一个无神的时代,如果有的话,也是追星族们沸腾的荷尔蒙喊着的“女神”“男神”而已。现在,还回到斗的话题。我在朋友家的婚礼上帮忙,被安排负责斗的事宜。朋友对斗持漫不经心的态度,让老家的人带过来半袋玉米,却被老人儿们严正指出不合规矩,需五谷。于是事到临头又四处去寻五谷,最后甚至从鸽子口中夺来一小把儿高粱凑数。
白的斗并非白色的斗。白者,其中意思之一,丧事也。白色的孝衣,白色的索钱,白色的招魂幡……伊人驾鹤随云影,一股子的白凋落成蕭瑟。人咽气后不久,丧家的小锅里就将小米熬上了,脱了粒的高粱穗儿也有人准备妥当。这是为逝者制作打狗棒的必需之物。打狗棒做起来简单,小米熬至半生不熟,然后将高粱穗儿在浓米汤里饱饱蘸了,根根插入盛了半熟小米的碗里,恭恭敬敬摆上供桌即可。接下来还要准备咸食罐儿……吊丧,哭丧,入殓,一步一步按程序走下来,孝子们已开始眼泡红肿,全身虚乏无力。终于熬到要出殡,此时打狗棒已经放到逝者手里,碗里的米也被孝子扔到屋顶上,但听得几声追魂炮响,斗出场。白事上的斗不似红事上那般披红挂彩,老实巴交的模样竟显出几分衰相、老相。此时的斗里装满一串串白色的纸钱,由专门的人挎了,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列,一路行走一路纸钱纷扬。斗里的纸钱又名买道钱。此行驾返蓬莱,一路难免遇上些魑魅魍魉,大有花钱消灾,图个一路畅通之意。若路遇恶狗,逝者自可祭出打狗棒。
我曾向一些老人家讨教,为什么要将纸钱装进斗里?老人家不似我这般喜欢追根究底,毫不走心地答,不为什么,一辈一辈就这么传下来的。我却还是忍不住为此想了个理由:里面装满粮食只为祈求五谷丰登,那么装满纸钱是否可以理解为求个财源广进,不做饿死鬼。要不怎么入殓之前棺材里不只撒垫背钱,还要撒些粮食、麸子。
看来,无论是活着或者死去,人类似乎始终对粮食怀有一种深沉的执念。哪怕斗作了礼器,依然和粮食有着牵扯不断的关系。
四
如果要寻找一种意象去升华或者简化说明粮食的意义,也许非斗莫属。一只斗,里面盛着千山万水,高粱红,玉米黄。斗也因此可以听到谷神的召示。但能打多少粮食,斗说了不算。人说了也算也不算。天地间有太多变数。这也注定一粒种子从播种到收获要历经许多险境。
牛拉着耧不知疲倦地在田间行走,庄稼把式扶着耧且行且摇动着耧柄,种子便自耧斗中有节奏地落进土里。又有人紧随其后,拉着砘子将新划开的黑土压实。待耧斗内的种子播完,自有人提了种子过来,将耧斗再次装满。耧斗也是斗,至少形状相似,还有磨面机的进料斗也是如此。这些看似巧合,细思之下却并非毫无关联。一位老人曾给我讲述她们早年间种谷子的情形。男人弯腰弓背拉着犁将土地划开一道道沟,女人胳膊上挎着装了谷种子的斗紧随其后,边走便将种子快速捋进犁沟里。捋种子重在手感,种子分布要尽量均匀,否则出的苗就会一咕嘟一块儿。控犁的关键则在深浅,谷子粒小芽弱,种深了顶不开上面的土,太浅了又无法保墒,还遭鸟雀惦记。所以样样都要小心,毕竟有钱买籽,没钱买苗。
人和牛都忙碌的时候,鸟儿们也开始蠢蠢欲动。它们的小绿豆眼儿放着贼光,一味候在旁边准备捡漏儿。趁人不备,它们就会迅速伸嘴探爪子,利落做回偷种子贼。这样的不劳而获最令人讨厌。且庄稼人绝不认为被叼走的仅是一粒种子。一颗种子可以生出一穗谷,一穗谷又可以长出一片青苗。如此想着,顿觉损失惨重,赶紧弯腰捡块土坷垃朝那些心怀不轨的小东西们扔过去,啾,惊起几片振翅声。
却有另外的声响逃过了耳朵。“嗒”,是种子落地的声响。心神跟着一悠一荡,从此便种上了希冀。高粱几天发芽,玉米小麦几天发芽,都自有天道,且等着。我们听不到的声音大地听见了,于是它敞开热气腾腾的怀抱,温柔拥抱了种子。直到某一日,忽地传来一声类似婴孩的奶音,“呀”,是种子的破土声。紧接着就是数不清的“呀”“呀”声,懵懂,新奇,声势浩大。那一刻全世界刹那安静了。青苗一天一个样地长,用不了多久,就将看到满地的翠腰裙儿,红缨盖顶……
庄稼人大多缺乏浪漫因子。他们吃着最普通的食物,穿着最平常的衣服,忙忙活活,几乎每一天都长在地里。他们了解土地和节气,甚至土豆在地底下的生长,种子与大地之间的秘密全在他们心里。他们较真得很,摆弄庄稼要赶节气,差一天都不行。春争日,夏争时,苗棵子差着个头呢,节气不等人。冷收麦热收秋,七成熟八成得……这些在他们心中都是生了根的农耕法则。花开招蜂引蝶,花落结果,果实饱满硕大,大到自己长裂了自己,自己压弯了自己,一切水到渠成。
老天爷喜欢翻云覆雨地折腾,人这心里就跟着忽上忽下,庄稼什么时候不收进仓里,什么时候不得消停。幸得大多数时候汗水不会白流,当一双手终于捧起沉甸甸的谷穗时,他们眉眼发光,那张饱经沧桑的黝黑脸膛挤出了花儿,美了。
五
当年那个在婚礼上用红包袱包住一只空斗的妇人现在已经很老了,五世同堂。
这位九十九岁的老人,像一只被岁月风干了水分的果子,枯瘦、干瘪,任凭家人们如何好吃好喝地侍候着,就是不长肉。饥饿将某些记忆透过皮肉烙进了她的骨头和灵魂里。挨过饿的人容易对食物产生一种偏执式的珍惜,这位老太太也是。她把家人打算倒掉的剩菜剩饭悄悄填进自己的肚子。她把儿孙们孝顺她的糕点美食放进躺柜里,一部分被她今天一块儿明天半块慢吞吞消耗掉,另一部分在细水长流里发霉长毛,再被儿孙万般无奈地清理掉。这让她十分心疼,将发霉的表层切去,里面明明还能吃,哪怕喂鸡也好。一群败家子儿,饿他们三天试试!
老太太住的房子是老房子,改革开放初期曾经翻盖过一次,现在又变成了老房子。每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她便开始慢腾腾地掘地,摸索着收拾她的院子。她腿脚已经不太好使,挥锨掘土使她佝偻的脊背越发佝偻,握锨的手青筋毕露。但这拦不住她,晚辈轻声细语或急赤白脸的反对都拦不住她。除了甬路、鸡窝和厕所处,她恨不能将整座院子都种满蔬菜,甚至沿墙都爬着扁豆和丝瓜。这对她来讲无疑是个大活儿,只好每次都半强迫式地拉着孙子一起干。种了八九十年的地,早已形成惯性,节令一到就会手痒,不干点什么浑身不得劲儿。而且她有一种敏锐的直觉,一旦停下来,她就将如一尊风化严重的泥塑,哗啦一声散進土里。当然,她并不知道女娲造人用的是泥,更不知道《圣经》里耶和华造亚当,用的也是泥。可她有时候会产生错觉,觉得她的脊梁骨,她的肋骨,她全身大小两百零六块骨头都是用泥土构筑的。所以,她注定要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舍的亲密关系,而这种关系里又必定少不了粮食蔬菜这个命脉。又所以,她急需要一个小辈儿和她一起种菜,趁机把这个命脉传承下去。谷雨前后,种瓜点豆。雨种豆子晴种棉,种菜宜在连阴天。蕃茄能结五六层,打去顶尖莫心痛。涝不死的黄瓜,旱不死的葱。人靠吃饭,菜靠喝水……给西红柿掐尖的时候,搬个小矮凳挪着给她的菜们捉虫或者拉着水管子给菜浇水的时候,老太太的脑海里总会自动冒出这么一两句应时应景的农谚。与泥土庄稼打交道,她有着近百年的实践经验,都是干货,她想把它们一股脑儿教给她的晚辈,可她的晚辈们似乎并未接收到她迫切的信号。
天暖的时候,她的孙子会蹬着三轮拉着她到田间地头转一遭。可眼前的田野早已不是她的田野。没有玉米,没有麦子,土地上生长着一望无际的各种苗木,她的家乡现在是远近闻名的苗木集散地。她家也承包了大片土地,种着各式各样她从没见过的树苗,过两年又把它们销售到全国各地去。可树再多能当饭吃?不种粮食的庄稼人能叫庄稼人?家里没几个粮囤,粮囤里不存上可供三年吃的粮食,心里能安稳?但她似乎早已失去了话语权,儿孙们掰着手指头给她算一亩玉米、小麦收入多少,一亩树苗值多少……个个都能给她讲出一堆大数据大道理,末了甩给她一句话,放心,不种粮食也饿不着你,啥社会了,谁都饿不着。话说的那叫一个有底气。可她到底有些恹恹的,不大喜欢出门了。
家里的那只老斗还在。村子里有人家办喜事的时候,它常被借了去,披了一身红衣被端置于供桌上,斗里是满满的五色粮食,喜滋滋混个肚儿圆。高粱红玉米黄,斗被还回来的时候依稀还带着一身粮食香。这斗这粮食香常诱得她神思恍惚,恍惚间她竟突然想通了一件事:斗其实并未从人类生活中退场。它化身为人们的盘中餐、腹中食、身上衣,它是屋顶遮风挡雨的瓦,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是男人女人那点事儿,一边生存一边繁衍。这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让她心头安稳。她坐在屋檐下,安安静静披一身日光。她的目光却如同寓言中的兔子,越过满院子的茄子豆角西红柿,追着无边无际的粮食香奔跑,追着耕牛和布谷鸟奔跑,直至远方的地平线。那里是抵达神性花园的过渡带,一个人性、神性、巫性并存的地方。斗也在那儿,它摇身生出无数意象,顺着它追溯,竟和时间一样深不见底。
她的儿孙们或远或近地跟在她的身后。她的玄孙正在地里跟头把式地追逐一只蚂蚱,他还小,尚不懂得关心土地和粮食。
〔责任编辑 王雪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