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尘循静韵自来
——简析紫砂作品“禅韵壶”的造型及内涵

2020-09-03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茶壶莲花紫砂壶

张 驰

民间手工艺术诞生的土壤总是带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特色能够在早期快速的形成一种品牌认知,在古代由于信息传播的天然屏障,这种认知往往是地域化的,其影响力无法拓展到更遥远的距离,唯一的例外就是这种民间手工艺跟宗教产生联系。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当中,艺术现象与宗教现象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艺术创作对于宗教来说主要是利用艺术的感染力为其本身服务,将艺术当成传播和巩固影响力的手段,所以当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因为宗教的限制而产生停滞,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前就属于这种情况。当然,艺术在宗教的影响下也能得以发展,艺术创作者的审美倾向从某种程度上借用了宗教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地位,例如我国的敦煌莫高窟佛像艺术就具有十分高的艺术成就。紫砂艺术创作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产生过很多带有宗教色彩的壶式作品,例如“八卦龙头一捆竹”引入了道教中的概念,例如“僧帽壶”更是直接将僧人的法帽作为造型的本体。当代紫砂的创作显然不能否认这类作品在文化审美上所取得的成就,更因以务实平和的心态去理解这些创作诞生背后所处的时代和文化的背景,从设计的角度总结其中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紫砂文化艺术整体性的发展。

一、作品“禅韵壶”的创意来源

一件全新的紫砂壶造型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这句话从字面理解似乎可以被很轻易的反驳,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的堆砌出一个过去不曾有过的紫砂壶造型。但从艺术进程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符合我们自身文化规律的说法。文明产生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跟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拉丁字母不同,汉字的背后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文明,汉字的产生既遵循视觉“拟形”,听觉“拟声”,又遵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每一个汉字的诞生都指向一个人类行为最初的源头,这种源头带有写实性和形象性,以此为基础所产生的文明中后来所诞生的任何概念都是从指向源头衍生而来的,这种衍生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刻变化,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感知到的复杂而充满魅力的中华文化。作品“禅韵壶”的创意来源同样有着自身的源头,那就是“禅”这个佛教本土化以后所产生的文化概念。

《禅韵壶》

“禅”在这把壶上并非是一个宗教概念,而是笔者在创作时将对“禅”的理解用壶来进行表现的外在形象。“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就是笔者在构思设计的一瞬间闪过脑海的感受,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静心”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这种情感就自然而然的蕴寓到这把茶壶之中。

二、作品“禅韵壶”的造型制作

作品“禅韵壶”的外表呈棕褐色,古朴深厚,韵味十足。在泥料的选择上采用了明亮色系的段泥来进行制作,此种泥料是一种珍贵稀少的泥料,在经过长期泡养之后会出现极佳的变化。表面光润细腻,在表层金石一般的质感之下会蕴含一些金色的斑点,这在紫砂壶中被称作“鸡眼”,这种特点为素净的紫砂壶增添了活力,质感的内容更为丰富。茶壶在造型上引入了“莲”的造型,结合作品本身的创作主题,莲的形象自然也就跟佛文化产生了联系,在佛教中莲是经常出现的,且常常被赋予“火”的概念,象莲花一样形态的火焰象征着世俗的多变,是一种既多彩变化,又纯净清丽的形态。莲花花瓣用贴塑法来进行塑造,在这里贴塑的范围包裹住了茶壶整个下半部,所以贴塑所使用的泥片就不能太厚,过厚的泥片会增加茶壶整体的质量,重心过于下沉,也就需要壶把具有更大的支撑力,这对整体布局的平衡是不利的,所以贴塑莲花花瓣要尽可能的薄,并通过视觉上的错位,使莲花花瓣本身形成起伏,塑造出了莲花花瓣本身所带有自然脉络,使其看起来更加饱满。这种不增加泥片厚度而使之看起来饱满的视觉效果是需要十分精湛的技巧的,要点就在于对莲花花瓣边缘处的分化处理以及花瓣接近壶底部时的暗接。

在紫砂壶上按接法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镶接方法,它可以使不同泥片镶接时的痕迹完全消除,就如同整体铸造的一样,在眼前这把壶的莲花花瓣塑造上同样采用了这一方法,只不过其镶接的部位更加广阔,不仅仅存在于茶壶底部,还在于莲花花瓣起伏的曲线之间。这一部位的难点在于,莲花的花瓣与花瓣之间会有所重叠,要形成花瓣包裹的效果,就需要从最初的整体设计中进行布局,重叠的花瓣一部分的轮廓鲜明,另一部分的轮廓线条则隐含于这种鲜明轮廓之中,重重叠叠最终包裹住整个壶身。

除此之外,作品“禅韵壶”的壶身制作的十分简洁,除了莲花贴饰没有其他任何装饰,并采用了无肩设计,壶面直接过渡至壶口,让人几乎感受不到壶身的存在。这样的塑造借鉴了传统书画中对于留空的运用,在水墨画中,为了突出描绘的主体,会大面积的留白留空,营造出一个相对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眼前这把壶的设置上也同样如此。因为莲花生长的特殊性,在莲花的上方往往是空无一物的,而我们人观赏莲花的视角多采用大小角度的俯视,所以只能观察到莲花周围的水面以及距离莲花远处的景色。作品“禅韵壶”的壶身和壶盖正是模拟了这样视觉观赏角度,壶盖刻意的与壶口形成轮廓的分界,顽石一般的盖身实际衍化成了一道在人的视野中被模糊的水岸,而岸边都被模糊了,那么在岸上的人或是物自然也同样是模糊的,所以一枚不规则的壶钮就这样竖立起来,整体极具抽象画的设置,让只要真正喜爱莲花并能够集中注意力安静的欣赏的人能够理这把壶所营造出的意境空间。

视角的转换是这把壶造型设计的基础,用最简洁的形体语言,来营造出一个符合现实和想象双重界限的艺术符号,并将这种符号与创作的主题相互联系,这就成为了这把壶造型和装饰能够形成的逻辑源头,这让茶壶整体的表达更具说服力,让观赏者能够产生更多的联想,从而更多的思考,而思考这个行为本身,正是茶壶造型所要表达的内涵之一。

除了较有特色的壶身与装饰之外,此壶在其他组合部分也十分精巧。壶嘴为二弯流,它与壶的肩部能够完美地过渡衔接,紧紧贴合于壶的垂直立面上。壶嘴上部线条建委简约,下部则曲折有度,以此才能形成较为饱满的嘴嗉部分,从而在出水时提供足够的动力。壶口处平且微微向下倾斜,便于出水的同时也易于掌控水流。壶把手与壶的大小相适应,为环形,其形态与人的耳朵极为相似。手工艺人并没有强调把手与壶身的自然融合,而是特别突出二者镶嵌所产生的独特几何感。

三、内涵的表达

作品“禅韵壶”所要表达的并非是佛教文化中的某个概念,而在于思考这个概念本身的行为,对“禅”的理解,诞生了这把壶的外形,同样基于外形的解读可以衍生出对于思考的诠释。每个人生来都具有思考的欲望,也天生带有思考的动力,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高速运转着,但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停下来安安静静的思考这一切的意义,这把壶就将这种情感通过造型和装饰来进行描述并表达了出来。

总结:通过对作品“禅韵壶”创意及造型制作的分析,详细阐明了紫砂壶的主题是怎么样进行表达的,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并非是外在的融合。创作一把紫砂壶并非是将过去曾经存在的事物再重复一遍,艺术存在的意义并不是重复,而是衍生和创造,“禅韵壶”虽然造型和装饰都十分的简洁,但却具有精致而灵巧的内涵,能让人在使用和观赏的过程中收获美、认识美,并思考美,这采是紫砂艺术最为核心的驱动力。

猜你喜欢

茶壶莲花紫砂壶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云莲花灯
莲花灯盛开“致富花”
莲花岛再见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卷纸小茶壶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