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风情寻逸趣
——浅谈紫砂陶刻作品“逸趣”的创作感悟
2020-09-03王国俊
王国俊
紫砂陶刻的艺术之美可以通过巧妙的手法来直接展现这一工艺之美,炫技类型的陶刻作品不论题材如何,本身亦可拥有足够的艺术吸引力,因为当一门技艺发展到极致,无论有没有以艺术创作为前提来进行制作,也终将衍生出艺术吸引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本就有着一种独特的意境文化塑造,紫砂陶刻经过创作者的过滤、理解、转化以后,就可以将这种原本在书画艺术中的意蕴在紫砂器上重塑,并最终契合紫砂器的造型、主题、以及情感意蕴转变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紫砂陶刻艺术。
一、作品“逸趣”壶的陶刻表现基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普遍追求一种贴近自然的艺术表现形式,很多人认为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什么其他的艺术,只要越贴近自然就意味着更高的艺术境界。因为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自然”其实是无法超越的,人作为自然中的生灵,能够在不断的发展中持续地靠近“自然”,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但即便再成功的创作也始终是无法超越“自然”的。这样的思想在社会普遍的潜意识中是根深蒂固的,这就造成了“天然去雕饰”的美学原理的产生。
作品“逸趣”是一把六方壶,其虽然是属于紫砂壶中的方器,但其壶面的塑造却十分有意思,从上到下弯折的曲线,让这把壶在方的同时还具有一种造型上的韧劲,这非常符合传统紫砂壶中“刚柔并济”的艺术要求。如这样的茶壶表面实际是不太适合进行紫砂陶刻创作的,因为其缺少一个相对广阔的平面,在这样的造型基础上进行陶刻创作就需要克服壶面曲线所带来的转折,这在工艺上是一种挑战。但同样的,倘若能够在这样的壶面来进行契合的陶刻创作,那就相当于壶上的陶刻遵循了茶壶本身造型的自然规律,深度融入其中,最终呈现出牢固的审美基础。
二、作品“逸趣”的意境塑造
《逸 趣》(陶刻)
紫砂陶刻为了表现必要的主题,需要事先进行必要的构思。在构思的过程当中,就必然要考虑到实施陶刻时形体对主题所产生的影响。这把壶的壶面有着十分清晰的块面分割,六面六方的造型实际将陶刻能够表现的部分局限在了壶身的左右两侧,所以可供陶刻创作的空间是狭小的,并且这一狭小的空间还犹豫上下线条的曲折而变得不规则,这时候合理的规划构图就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看到作品“逸趣”的壶口很高,以一般的观赏角度来看,壶面的三分二会处于视线之内,壶腹以下的部分则处于人眼的视角之外,想要观察到这一部分就必须将茶壶拎起来,这在实际使用茶壶的过程中几乎是非常少见的场景,也就是说倘若用壶面来承载紫砂陶刻的内容,就必须集中在壶身能够容易观察到的上半部分。同时根据这一区域的实际大小,主题的呈现不宜过分复杂,所以直接在壶面上刻下“逸趣”二字,相互间隔可以较为平均且不紧不漫的正中布局,而在茶壶的另一侧,围绕“逸趣”二字刻画了一只具有闲情逸致的鸟儿,鸟儿回首张望,旁边青草纤枝,显然是一派自由自在的情景态度,两侧的陶刻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讲述出了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一个自由随放的空间。这样的情感承载在这把茶壶上,每当用这把茶壶喝茶的时候,这种情感就会发散开来,营造出美好的意韵空间。
三、造型与陶刻搭配的要点
从造型结构上看,“逸趣”壶相较一般的圆形器,四方器显然更为复杂,复杂的块面结构制约了茶壶上陶刻创作的空间,紧凑的块面组合天然地给人一种逼仄感,所以在这样的块面上进行陶刻创作切忌采用细致局部的刻画方法。因为首先茶壶壶面的空间就小,过于细致局部的刻画很容易让人忽略掉刻画的具体内容,这对于紫砂陶刻整体主题的表现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这把壶的壶面上,刻画的内容不需要太多,也不需要非常细腻,而是要简洁和具体,让人能够一眼就了解所要表达的全貌,所以这才形成了我们眼前看到的模样。同样壶面狭小的空间也对内容的种类提出了要求,需要用极小的面积展现极大的空间,所以一只能翱翔天空的小鸟就成为了绝佳的陶刻内容,既能展现“逸趣”这一主题,也能够让人联想到室外空间的广阔。
总结:紫砂陶刻创作跟紫砂壶艺是绝佳的搭档,这两者的结合将本身的文化价值观、审美观统一呈现,近乎不可分割地成为一个整体。在考虑紫砂壶造型的同时考虑陶刻内容的表现,对当下的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领悟,不断地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用良好的意趣和品味塑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神韵,这样的紫砂陶刻创作才能符合时代发展,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