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创新·雅致
——浅谈紫砂作品“松竹梅提梁”的创作

2020-09-03潘国琴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三者紫砂壶紫砂

潘国琴

悠长的文化让世人总结出人性中种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在文化的传承中不断总结和提炼。紫砂茗器的发展就是如此,从紫砂最初诞生阶段的借鉴学习,到中期的归纳创新,再到文化加持下的高速发展,再到艺术巅峰后所经历的一度衰落,虽然再创新发展的过程。正是这种不断传承、创新、发展的循环让紫砂相对于其他民间手工艺有着更高的艺术追求,紫砂艺术也就不仅仅限于一门停止的工艺创造,而是不断地能产生新的内容,愉悦大众,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求的工艺美术品。

解读一件紫砂作品的工艺特性,从外观上可以简单地分为对材质、造型和装饰的分析,在这三者的基础上向作品的内核,也就是文化内涵、精神品质等方面延伸。紫砂作品“松竹梅提梁”具有紫砂壶常见的艺术创作主题,但独特的外观变化,让这件作品独辟蹊径,用一种全新的面貌来演绎“松竹梅”三者汇聚所构成的造型和内蕴表达,用一种新颖的艺术效果来增添文化传承而来的工艺魅力。

这件作品以“松竹梅”作为装饰的主题,运用了紫砂壶制作中的多种装饰工艺,圆形腹鼓的壶身,光润雅洁,壶盖圆平,钮若桩松,松针贴塑于壶盖表面,上塑肌理,提梁为梅枝,痕迹斐然,壶流为竹节,竹枝蜷曲延伸到壶面贴塑竹叶到壶身,三种不同的装饰想象衔接过渡得了无痕迹,各不相同却能够和谐共存,在形象中屈胥有致,妙不可言。整体造型颇有自然之意。确切地表现了翠竹冲虚简静,妙粹灵通,梅树冰肌铁骨和松的坚毅不拔,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形象的传承在文艺创作中具有十分顽固的惯性,也就是形体不会一下子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一些基本的形态特征会始终保留下来。紫砂作品“松竹梅提梁”的造型中就保留了“松竹梅”这三者的形态特征。所以紫砂壶中的传承从装饰形态的角度理解可以看做是一种特征的传承,特定的事物有着特定的特征,只要保留这些特征那么就相当于保留了特定的事物。在这把壶上,竹子的特征在于节和叶,松的特征在于肌理和它的叶子,梅的特征则在于质感和梅花。这些形象在制作的时候各有各的要求,但在一把壶上综合性地体现着三者的时候就额外的需要考虑到相互协调的问题。

“三友壶”形态的基础在于古代文人将“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这其中并没有形体上的联系,却具有时间线上的联系,因为这三者都具有能够历经严寒风雪而不低头的品格。所以传统壶式“三友壶”会在三种形象的融合过渡上下功夫,在仿生和各自仿生之间寻求流畅的过渡,而在作品“松竹梅提梁”的制作上,简化了这种过渡,“松竹梅”三者的形象特征相对孤立,共同分布在较为光润的茶壶结构上,三者的装饰形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叉,这就是将装饰特征压缩简化的结果。

在古代文人主导审美的时代,造型的塑造带有一种无线的界限,古时候的紫砂艺人是不能够跨越这条界限的,这就让符合古代文人审美需求的造型和装饰逐渐固化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其中真正包含美好品质的作品就会被古今社会所共同推崇,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是不会仅仅满足于那些一成不变的造型和装饰的,但紫砂艺术本身又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遵循传统工艺的造型和装饰,这时候简化就成为了一条必然的道路,通过现代工艺将传统的造型和装饰制作得更加凝练,就成为了传承、创新、雅致的常规手段,因为当形体及装饰变得更加简单以后,在维持特征的基础上,创作者会发现更多的创造空间,简化的那个部分为后续的衍变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这可以看做是紫砂壶艺发展的规律之一。

总结:紫砂壶形体和装饰的变化,说到底就是复杂和简洁的变化,这种变化根据紫砂所处的时代风潮,审美需求而发生改变,在过去这种变化总体上是被动的,因为紫砂艺术的实际制作者缺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而当代紫砂艺术创作,已然来到了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共同发展的阶段,这就可以使得越来越多的紫砂创作者可以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诞生更多符合时代风潮的紫砂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三者紫砂壶紫砂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无相
刘少白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踏上“四有”“三者”好老师之路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运用科学理论市场意识法制精神努力将人事干部培养成为“三者”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