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及体会
2020-09-03杨黎胡雅玲
杨黎,胡雅玲
(监利县人民医院普外一科,湖北 监利)
0 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突发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该病纳入国家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2]。2020年1月12日,WHO将其正式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20年2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其英文名称修订为Corona Virus Disease-2019,简称COVID-19[3]。我院作为湖北省内疫情较重区域的基层医院,同时又是首批定点收治医院,面临巨大考验。通过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使其能及早被认识、诊断和治疗,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笔者回顾性地调查了本院126例确诊患者资料,对其早期临床资料作了初步分析,并对其护理措施进行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0年1月18至3月10日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126例。男性62例(49.21%)、女性64例(50.79%),男 女 比 为1:1.03;年 龄24~95岁,平 均 年龄(50.91±14.565)岁,各年龄段分布情况如表1;住院天数1~40天,平均住院(13.81±7.35)天。其中痊愈出院患者121例(96.03%)、转院患者3例(2.38%)、死亡患者2例(1.59%)。无病人交叉感染、无工作人员感染。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一般资料使用描述分析,临床症状采用聚类分析及频数统计,生成聚类分析树状图。
表1 126例COVID-19确诊患者年龄分步情况
1.3 实验室检查和胸部CT影像
126例确诊病例,白细胞总数>10×109/L的6例(4.76%)、(4~10)×109/L的112例(88.89%)、<4×109/L的8例(6.35%),平均白细胞总数为(5.64±1.29)×109/L。所有患者均采集咽拭子,多次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RNA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行胸部CT检查,显示肺部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或间质性改变。其中呈片状、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108例(85.71%),间质性炎症改变18例(14.29%)。
1.4 临床症状和体征
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乏力,部分伴咽喉不适、肌肉酸痛、胸闷、鼻塞、头痛、纳差。偶有少数患者诉畏寒、腹泻、恶心,但是否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还是饮食习惯、药物反应能及自身既往胃肠道疾病引起该症状尚无法判定。见表2。46例患者(36.51%)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居前三位的基础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病(23例)、糖尿病(18例)、心血管疾病(12例)。
表2 126例COVID-19确诊患者临床症状特征情况
1.5 结果
收 治 的126例 确 诊 患 者 中,121例(96.03%)出 院,3例(2.38%)转院治疗,2例(1.59%)死亡。此2例死亡病人均为男性,其中1例有肾结石史、中风史等基础疾病且对呼吸机不耐受,病情进行性加重,并出现呼吸衰竭;另1 例患者95岁高龄,既往有高血压、营养不良、肺性脑病史,十天未进食,且拒绝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合并精神症状等综合因素出现病情加重。
2 护理
2.1 严格隔离消毒,防止病毒传播
为了避免医护人员与患者交叉感染,我院感染病区被划出了“三区两通道”,即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以及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同时甄别疑似病人和普通病人,将两者区分开来,防止交叉感染。设置隔离病房,做到专房专用不得收治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按照标准防护和加强防护(接触及飞沫隔离)原则做好个人防护。病人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非必要情况禁止家属探视[4]。病房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安排专人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在公共区域消杀,每天三次;无人时,用紫外线灯照射,每次不少于一个小时。病房配置带盖黄色垃圾桶,存放患者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及患者分泌物、污染物品等。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房间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2.2 加强宣教
患者普遍缺乏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在入院时,我院责任护士要向患者发放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和临床经验编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入院须知和宣教手册,并详细介绍隔离病区的管理规定、消杀隔离规定、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如何配合消杀隔离措施的落实等,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经常和患者进行沟通,及时向他们讲解病情和治疗方案,并告知疾病的研究进展,消除他们的顾虑和恐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3 心理护理
由于病毒发展的不确定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内心起伏较大,患者心理护理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5]。患者长时间与亲朋好友隔离,加上对疾病的未知、身体上的痛楚、信息的闭塞,常常会流露出焦虑、不安、恐惧甚至绝望的情绪。这样的状态会降低机体抵抗能力,不利于患者的治疗。护理人员应通过与患者近距离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顾虑,尽量满足他们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安慰、鼓励、疏导患者及时认真地做好他们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消除他们的疑虑,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基础护理
①保证休息:嘱咐病人卧床休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下床活动,减少体力消耗。保持病房整洁、卫生;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减少噪音、强风、强光等外部不良刺激,保证病人能充分休息。②口腔护理:病人有发热症状,且长时间戴着口罩,在隔离病区少有交流,口腔自洁能力减弱,容易诱发口腔溃疡。护士协助病人在进餐前后、睡前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漱口,高热期则每天口腔护理3次。③皮肤护理:指导患者留置针相关注意事项,加强交接班,每天评估穿刺部位皮肤。定期协助病人进行擦浴,擦浴时注意室温适宜,暂时关好门窗,屏风遮挡,防止着凉。鼓励并协助患者及时的更换体位,帮助患者翻身,间歇性地解除局部压迫,防止压疮产生。④发热护理:51.59%的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发热特点为不规则热,体温波动在37.3℃~40.4℃,发热3~17d。在发热期间,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低中度热时给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高热时除了常用物理降温方法外,同时给予解热镇痛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药物降温。高热期间要注意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防止受凉,鼓励病人多喝温开水。⑤呼吸道护理:本组69.05%的患者有咳嗽症状,48.41%的患者有咳痰症状,44.44%的患者有咽喉不适症状,23.81%的患者有胸闷等明显呼吸道症状。对于咳嗽、咳痰的患者给予止咳化痰药口服,干扰素雾化治疗。指导或协助患者进行翻身、拍背等操作促进排痰。对于气促、呼吸困难的患者提升监测的频率,注意氧分压、氧合指数的变化。
2.5 营养护理
11.11%的患者有纳差症状,营养摄入受限,大大削弱了对疾病的抗病能力,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首先要让患者认识到均衡的营养摄入有利于增加抵抗力。根据患者病情制订健康饮食方案,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把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纳入日常饮食,及时补充水分。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家禽、家畜,食用的肉类和蛋类要煮熟、煮透。进食前彻底清洗双手,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食物[6]。
2.6 出院指导
患者医嘱出院后,在一段时间内抵抗力依然较弱,在没有特效药和特殊治疗的前提下,防止再次感染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要作好出院指导。告知患者持续14天单间隔离,注意房间通风,配戴口罩,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加强营养、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出院后第2周、第4周复诊。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均衡饮食、充足休息、避免吸烟、防止受凉、加强锻炼,有效阻止细菌和病毒的侵袭,出现症状要及时就医等。
3 体会
虽然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海外蔓延迅速。仍然需要加强防控力度、扩大防控范围,提高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实施科学管理、精准防控,层层设卡,最大程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7]。我院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为本地患者的救治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严格地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措施、严密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有效促进了患者康复。同时防止了院内交叉感染,控制了疾病的传播,为我们抗击疫情增加了信心,为临床护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提供了护理经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