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口服用药安全护理的干预效果研究
2020-09-02李璟
李璟
【关键词】 安全护理;儿科护理;临床口服用药;护理管理
口服给药是临床儿科的常用治疗途径之一,但是,小儿本身认知能力差、机体耐受能力差,用药的剂量普遍比较小,若是药物服用不当,会对小儿的生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这就给临床安全用药提出了新的挑战。一般医院都是将口服药物交予家长,然后以“叮嘱”的方式,让其引导患儿用药,但是多服、漏服、误服的情况却时有发生,对药物治疗实际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还埋下了一定的用药安全隐患。为给儿科临床护理提供可靠参考,本研究主要分析“儿科口服用药安全护理的干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360例需口服用药的患儿,根据360例患儿的入院时间,按照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18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儿95例,女性患儿85例,年龄1岁-12岁,平均年龄5.4±3.6岁,肺炎23例,过敏性紫癜41例,新生儿黄疸35例,轮状病毒肠炎64例,疱疹性咽峡炎17例;对照组男性患儿101例,女性患儿79例,年龄9个月岁-13岁,平均年龄4.8±4.2岁,肺炎21例,过敏性紫癜37例,新生儿黄疸30例,轮状病毒肠炎72例,疱疹性咽峡炎20例。360例患儿的口服药物为蒙脱石散、三联/四联活菌片、潘生丁、维生素B2片、小儿金翘颗粒、阿司匹林等。观察组、对照组年龄、病症等一般资料经过对比,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包括健康宣教、生命体征监测、协助治疗,具体为:(1)宣教。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病症情况、治疗方法、用药方法、用药禁忌、用药量、用药时间等,表述要做到通俗易懂;(2)生命体征监测。定时检查患儿的体征表现,针对发病情况、异常情况等,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应急措施,并和医师磋商相关解决方法;(3)协助治疗。根据患儿恢复情况,实时和医师沟通,协助医师采取各种干预措施,促进患儿康复[1]。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临床用药安全护理干预,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病症的患儿,采取不同的用药护理方法,如发放说明书、制定用药手册、制定用药卡等,具體措施为:(1)制定用药手册,手册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所用药物具体取量方法以及用药方式,在发药时同时发放此手册给患儿家长,并指导家长仔细阅读内容,责任护士则在用药前为家长详细讲解其中内容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家长提问,通过双方的交流、沟通,促使患儿家长充分掌握用药方法,以提高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2)考虑到年龄较小的患儿,在用药时不能主动表达感受,在用药过程中常出现不配合或者应激等情况,为患儿提供颜色鲜艳的玩具、播放适龄动画片等方法来分散患儿注意力,减轻用药时的恐惧感。同时引导患儿家长尽量采用患儿熟悉的用具用药,如奶瓶、奶嘴等。针对易溶解的药物可采用温水溶解的方式让患儿服用,针对阿司匹林等不容易溶解的药物,要将其碾碎和水均匀混合,在用药前摇匀,并鼓励患儿吞服;(3)针对认知能力稍强的患儿,如三岁以上的患儿,可采用奖励小红花、卡通贴画等相应的奖励机制来提高其配合度;(4)病床旁和治疗室设置用药闹钟,用以提醒患儿家长和护理人员及时督促患儿服药[2]。
1.3评价标准
围绕“护理方法、护理态度、护理效果”三个方面,制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值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数=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对最终统计试验对比数据进行处理,若是组间差异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表1可看出,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家长,且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数据经过对比处理,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药物治疗是保证疾病痊愈的关键,用药方法关系着用药安全、治疗效果。小儿本身的耐受力差、认知能力差,过量用药、不合理用药会对其身体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小儿也不会直观表达自己的感受。目前临床上各种药物层出不穷,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用药隐患。据调查,儿童用药医疗事故发生率远高于成人用药医疗事故发生率,我国上海、北京、重庆等地相关资料统计,70%左右的聋哑儿童,均是因药物使用不当、药物使用不良所导致,而根据一般医疗规律以及用药管理规律,50%以上的用药医疗事故都是可以预防、规避的。从国内儿童用药医疗事故的发生情况来看,形成用药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医嘱执行存在错误,护理工作人员在处理医嘱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被其他事务干扰,比如接待来访者、接听电话等等,医嘱在转移、抄写过程中出现错、漏问题。并且,儿科医嘱相对较为复杂,且存在较多的变化,尤其是临床医嘱,医生和护理工作人员若疏于沟通,就会导致医嘱得不到有效处理以及执行,从而引发执行错误。另外,个别护理工作人员未按照相关规定开展工作,也是导致儿童用药事故的原因之一;二是医院个别护理工作人员没有执行严格的查对制度,比如护理工作人员没有按照班次岗位职责核对医嘱,没有做到“三查十对”,导致医嘱执行错误不能直观的发现。或者,药房医务工作者人员在配药过程中没有认真查对,导致药品拿错,临床护士又疏于核查,最后发生错发、漏发、误发的情况。也有少数患儿因同名、同音身份导致打错针、发错药的情况;三是具体操作行为不符合规范标准,儿科用药剂量计算方法相对复杂,需根据儿童体重、身高条件来确定用药配比,若是医护人员没有严格按照医嘱以及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就有可能导致给药发生偏差;四是医护工作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影响,主要表现为责任护士不称职,不完全了解患儿病情,给药没有进行有效的给药监督,患儿容易漏服、错服药品,若是护理工作人员交接班不及时,对特殊用药的具体用药方法没有做到有效对接,也可能导致患儿出现漏服、错服的情况。另外,少数护理工作人员缺少儿科护理学知识,对于各类药品的用药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缺乏足够了解,无法做到有效、科学、全面的用药。
所以,需要从护理工作入手,合理的对患儿用药进行干预。针对儿童用药安全管理,应树立起现代化的风险防控意识,将相关工作做在事故发生之前,具体措施为:一是要根据医院患儿接诊情况以及护理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的落实力度,出台相应的监督条款,保证规章制度能够落到实处,并有针对性的优化医嘱交接模式、处理流程,确保各个班次护理工作人员按照规定落实每一项护理措施;二是要针对儿童用药,明确责任护士的具体职责,若存在交接情况,应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和流程;三是进一步强化医护沟通,在执行医嘱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询问患儿情况、用药禁忌等,切忌使用口头医嘱,若是在抢救工作需要采用口头医嘱,要保证医护双方能够口述无误;四是进一步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案例教育等方法,强化医护责任,尽可能让护理工作人员主动规避各类引发用药事故的因素;五是要定期检查,有效核对,尽早发现已经形成的用药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六是要实现药物风险全面管理,针对可能会酿成严重用药事故的各类问题,应设置专人专管,定期检查药品质量,避免药品过期,易混淆药品、特殊药品需有明显的标识,定位、定量存放,并做到全科统一,人人知晓。另外,要循序渐进的提高事故风险预防水平,从实际情况看,各地各级医院儿科接诊量在不断提升,应充分吸纳护理工作人员的建议以及意见,不断优化事故控制方法、风险管理方法,尽可能规避信息不对稱等问题,保证儿科用药护理工作的稳步推进。
在本次研究中,进行口服用药干预的观察组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4]。这就说明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拉近护患距离,取得彼此信任,可以很好的开展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广大护理工作从业者,在了解用药护理重要性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从多个方面掌握小儿临床用药特点,加强健康教育的实施。总的来说,在本次研究中,儿科临床口服用药安全护理的干预效果显著,该方法值得在儿科临床护理广泛推广、应用。上述内容在科室人员管理、业务水平管理等方面或还有所欠缺,还望广大医疗工作者能够对儿童用药护理有足够的认识以及了解,并不断优化相应的管理方法,以切实提高医院医护水准,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参考文献】
[1]曹艳秋.儿科护理工作中用药错误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6):218-219.
[2]陈静.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护理风险管理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179-180.
[3]覃金芬.儿科临床护理中安全用药管理的体会[J].母婴世界,2019(6):187.
[4]袁明艳,曾沁,林义, 等.浅析儿科临床用药安全的护理风险干预措施[J].母婴世界,2018(16):19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