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散寒法治疗小儿便秘的临床对比观察
2020-09-02戴永涛
戴永涛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温中散寒法;脾胃虚寒型
小儿便秘是儿科常见病,且发病率较高,有资料报道[5],功能性便秘约综合性儿科门诊的5%-10%,占小儿肠胃病门诊的25%,约25%的患儿在1岁以内发病,多数病例在2-4岁。除便秘引起排便困难之外,常伴有纳差,腹胀,腹痛及消瘦,部分患儿可有肛裂,痔疮,肛周脓肿等,不利于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常用的西医治疗药物有益生菌,乳果糖,开塞露,只能暂时缓解症状,甚至有时候没有效果。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用温中散寒法与乳果糖,益生菌治疗观察便秘患儿11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功能性便秘(脾胃虚寒型)[3][5]110例,均符合便秘诊断标准[2][4],除外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其中男68例,女42例,年龄3月—1岁21例,1—3岁62例,3—7岁27例,平均年龄(3.58±2.98)岁,便秘病程(2.24±1.89)年,治疗前排便周期平均为(3.95±1.55)天,伴腹痛18例,占16.3%,纳差29例,占26.3%,肛裂15例,占13.6%,腹胀36例,占32.7%,痔疮3例,占2.7%,消瘦9例,占8.18%。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对照组5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均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
1.2 方法
治疗组服用按温中散寒法制定药方的中药,处方参照:干姜6g 白术10g 黑附片6g 肉豆蔻6g 补骨脂10g 山药10g 厚朴12g 槟榔10g 芒硝3-6g 肉苁蓉10g 桃仁10g 焦三仙各10g 枳实12g。采用中药配方颗粒,每付中药开水冲成150毫升,5-8毫升/kg·d,分两次服用,疗程14天;对照组服用乳酸菌素片和乳果糖,乳酸菌素片 0.4-0.8g/次,3次/日,乳果糖 5-10ml 1次/日。疗程14天。
1.3疗效判断标准[3]
①排便节律恢复每天1次,大便通畅,腹胀,腹痛消失,食欲正常。②排便1-2天/次,时间缩短,腹胀,腹痛减轻,食纳有好转为显效。③治疗前后无变化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X2及t检验。
2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治疗治愈52例,显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对照组治疗13例,显效25例,无效13例,有效率75%。两组比较有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停药后2月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随访52例,大便干结6例,厌食3例,腹痛2例;对照组随访46例,大便干结38例,厌食36例,腹痛32例。两组比较有有统计意义(P<0.05或者P<0.01)。见表2。
3讨论
小儿功能便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近年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是儿科常见病,可能与当前普遍患儿的体质(虚寒型)有关,临床上便秘虽有多种证型,但由于小儿自身体质及饮食不当等原因,经常会见到家长发现患儿便秘,立马认为是上火导致,常常首先想到的就是水果,小儿本身脾阳不足,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如果长时间的使用较多的水果,就会严重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更加寒凉,便秘往往会加重,甚至引起厌食,腹痛腹胀等症状,致使本病迁延不愈。
中医治疗便秘,应以辩清病因,审因论治,辩证治之。笔者在多年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脾胃虚寒型便秘者居多,导致阴寒内盛,凝滯胃肠,阳气不通,阴寒不散,便秘难除,因而治疗中难求速效。针对脾胃虚寒型便秘,故应温中散寒,升阳通便。应以附子理中汤及四神丸为基础方,佐以行气通便之法治疗,脾阳得升,寒凝得散,气机调畅,大肠传导正常。本观察结果表明,温中散寒法治疗小儿脾胃虚寒型便秘疗效肯定,而且从长期随访来可以看出,在治疗便秘,同时改善厌食,腹痛腹胀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进一步体现出了中医在治疗小儿疾病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Youself N N.Childhood conslipal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J].J Clin Gestmenterol,2001,33:199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ISBN 978-7-117-19978-0R.19979
[3]汪受传 虞坚尔 中医儿科学[M] 新世纪第三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ISBN 978-7-5132-0919-9。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中医大学出版社,1994;18.
[5]周仲瑛 金实 中医内科学[M] 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