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临床检验探析

2020-09-02丁菊芳

人人健康 2020年7期
关键词:临床检验妊娠期高血压二聚体

丁菊芳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D-二聚体;凝血指标;临床检验

前言   妊娠期高血压是常见的产科合并症之一,其可导致患者发生低出生体重、早产等不良分娩结局,甚至会导致围产儿死亡;孕妇的妊娠环境因素、基础病理等多因素引发高血压,该疾病具有进展性恶化的特点,可影响孕妇妊娠质量[1]。为此,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需要接受降压治疗与防控,避免病情迅速恶化,减少心脑血管意外和胎盘早剥等严重母胎并发症。有研究表明[2]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随着妊娠周期的延长,血液高凝状态越明显,D-二聚体指标数值也会提高。这说明D-二聚体可作为检测反映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血液纤溶功能高低的重要指标,同时常规凝血四项指标也可有效反映患者妊娠阶段的凝血功能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故本研究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临床检验效果进行探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接收的6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治疗时间为2017年10月-2019年9月)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纳入研究组,均自愿参与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标准:均为初次妊娠;同一手臂至少2次测量的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临床资料完整;妊娠期20周以上。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疾病者;中途退出研究者;意识障碍或智力障碍者。所有患者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7.86±5.23)岁;孕周33-40周,平均孕周(37.53±2.41)周。60例患者中轻度患者18例,中度患者32例,重度患者10例;同期选择50例健康妊娠期孕妇纳入参照组,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7.79±5.47)岁;孕周32-40周,平均孕周(37.41±2.53)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研究组与参照组受试者均进行D-二聚体与凝血指标检验,研究前两周均未服用抗凝药物与对纤溶系统有影响药物。采集孕妇空腹静脉血液,将采集的静脉血放在塑料或者硅化的试管内部,采用0.13 mmol/L枸橼酸钠抗凝,并利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器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对检测行D-二聚体。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研究组不同患者DIC发生率。D-二聚体小于200μg/L为阴性,高于正常值则说明发生血栓风险较高。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x±s)用t检验。P<0.05,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比较两组D-二聚体

研究组D-二聚体为(563.34±25.37)μg/L,参照组D-二聚体为(216.52±20.14)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6.28,P<0.05)。

2.2比较两组凝血四项指标

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短于参照组,纤维蛋白原(FIB)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研究组不同病情患者DIC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18例轻度患者中,3例患者发生DIC,发生率为16.7%;32例中度患者中,8例发生DIC,发生率为25.0%;10例中度患者中,5例患者发生DIC,发生率为50.0%;可见研究组重度患者DIC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患者和中度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是产科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病率比较高,据有关数据显示,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高达9.5%,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逐年增多。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病发一般在是妊娠20多周以后,主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等,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容易导致孕产妇和胎儿死亡事件的发生,不利于顺利分娩。所以临床必需要重视妊娠期高血压的检测和治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采用合理、科学的手段掌握妊娠期高血压病情,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提高分娩安全和母婴健康。

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凝血因素和纤溶系统发生变化而导致。女性在妊娠期一般会出现一些生理性的改变,这种状态下,体内凝血因子浓度会明显上升,纤溶功能开始下降。从发病机制方面来看,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主要是机体毛细血管出现痉挛型收缩,不能为胎盘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血液,进而毛细血管坏死后进入孕妇血液循环中,在肺部被溶解后,就会增加孕妇的血小板计数,最终会导致凝血指标异常。人体的凝血机制是由多种生物学分子与多种物质共同作用而成的,凝血系统包括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纤溶与抗纤溶系统、凝血与抗凝血系统等;D-二聚体则是来源于纤溶系统的纤维蛋白,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通过活化与水解后产生特异性的降解产物,而D-二聚体则是最简单的降解产物[3]。其水平代表人体内存在的继发性、高凝状态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被用于监测血栓性疾病的疗效与预后。孕妇受到胎儿的影响,致使机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降低肝脏代谢、分泌与合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孕妇体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D-二聚体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與高鑫[4]研究数据具有一致性[在比较D-二聚体中,观察组高于参照组,(4.5±0.40)μg·mL-1比(1.2±0.30)μg·mL-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明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对人体的血栓形成和纤溶具有显著影响,可作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重要检测标志物。这说明相比于健康孕妇,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抗凝成分较少、纤溶活性较少,D-二聚体水平较高。正常人的凝血功能与多种凝血因子混合形成的复合物有关,其不仅能够催化和强化凝血因子,还可联合血小板磷脂产生一定数量的凝血酶原激活物。当体内血管内膜出现损伤,使得暴露的胶原纤维被激活,其与血小板因子相继激活凝血系统中的诸多凝血因子,从而引发血栓[5]。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主要是因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导致胎盘所需氧气不足,致使胎盘坏死,并进入血液循环中,增加产妇的血小板计数,所以该疾病患者的凝血指标水平表现异常。本研究结果证实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短于参照组,纤维蛋白原(FIB)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重度患者DIC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P<0.05,说明实验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随着病情的家中,检测指标呈现不断下降的发展趋势,而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水平则随着患者病情程度的加重,检测指标不断上升。其与于滨滨等[6]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可知凝血指标能够反映出妊娠高血压患者是否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并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及时防控病情的恶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会加重患者的高血压病症,甚至引起胎盘缺血,进一步出现广泛性梗死,使患者处于高凝状态,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情况[7-8]。为了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与高质量的分娩结局,检测患者的D-二聚体与凝血四项指标尤为关键[9]。

综上所述,D-二聚体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能够有效监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高凝血状态,也可用于提高孕妇产检高血压病的检出率中,及早给予血压防控[10]。

【参考文献】

[1]李玉芳.基于妊娠高血压孕妇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18):18-20.

[2]张先红,郎小荣,张婉君.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价值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4):73-74.

[3]刘进.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影响及预测指标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15):1836-1839.

[4]高鑫.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临床检验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05):86-87.

[5]翟雅楠,齐营营.外周血D-二聚体及子宫动脉血流监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05):1046-1049.

[6]于滨滨,吕国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临床检验作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6):53-54.

[7]史俊君.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NICU小于胎龄儿临床特征分析[D].广东:汕头大学,2017.

[8]韩卫华.早发型子痫前期与血浆蛋白Z、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河北医科大学,2012.

[9]张红霞.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河南医学研究, 2017, 26(19):3495-3496.

[10]杨孜,张为远.如何理解和践行中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6, 8(4):1-9, 12.

猜你喜欢

临床检验妊娠期高血压二聚体
妇科门诊阴道分泌物的临床检验及感染情况
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疗效分析
血脂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胎儿宫内窘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D-二聚体检测参考区间的验证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