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教学片段与反思
2020-09-02杨清茹
杨清茹
教学分析
《秋千》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小游乐园》的第3课。本课以丁丁和当当制作秋千为任务,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秋千,让他们经历设计、制作、评价等科学实践过程。本课力图渗透STEM教育理念,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本课注重作品的设计与评价。设计环节强调以画图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简单分析现有资源,选择合适的材料。评价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基于表达交流进行改进的意识和能力。
二年级学生对游乐场的秋千是非常熟悉的,通过前面两课《滑梯》和《跷跷板》的学习,学生对设计和制作一件作品的基本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设计”和“制作”有了初步的意识和能力,但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秋千,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继续练习提高,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作品提出改进建议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设计和动手制作秋千的活动,引导他们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培养他们自主设计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千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等信息,并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秋千;能根据设计图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并根据自己和同学互评的意见进行改进。
3.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片段一:合理选材,设计秋千
(教师先出示多幅秋千图片,引导学生寻找共同点,然后出示秋千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着重认识支架和座椅,并板书秋千的组成部件。)
师:这节课大家将化身为小小工程师,为皮卡丘做一个秋千。谁先来说说你想制作一个什么样的秋千?
生:既稳固又美观的。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秋千既稳固又美观?
生:支架要稳固,横梁也要稳固,绳子绑在横梁上要稳固,座椅要有安全带,不然小朋友坐上去会掉下来。
师:这位同学真有安全意识,她的回答中“稳固”这个词出现了好几次。
生:秋千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第一个是支架,支架要安装得紧,否则如果支架倒了,整个秋千都会倒。
师:你的秋千除了支架还有其他需要制作的吗?
生:横梁要跟支架在一起,要钉稳固。绳子要绑在横梁上面,椅子要绑在绳子上,没绑紧的话椅子肯定会掉。还要有安全带,没有的话小朋友们肯定会摔下来被磕伤。
师:我们今天是为谁制作秋千?
生:皮卡丘。
师: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分享,我们发现制作的秋千一定要怎么样啊?
生:稳固、安全。
师:你们认为什么样的秋千才算稳固、安全呢?
生:支架必须有倾斜度,竖在那里很容易倒。
生:横梁要固定在支架上,如果不固定,秋千很容易塌。
师:同学们考虑得很全面。(出示PPT:表格呈现制作要求和评价标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制作要求:首先,我们的支架要能立在桌面上;其次,这节课我们是为皮卡丘制作的秋千,要能让皮卡丘荡起来。只要你的秋千能牢牢地立在桌面上就能獲得三颗星,你的秋千能让皮卡丘稳稳地荡起来可以再获得三颗星。
教学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秋千的组成部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也为他们画图设计打好基础。表格呈现制作要求和评价标准一目了然,任务明确、标准清晰,有利于学生后续秋千的设计与制作。星星作为一种奖励机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好胜心。
师:(图片展示材料超市里的物品)请同学们开始选择制作材料,想一想为什么这样选择?选好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方案。
(学生分小组设计制作方案,教师巡回指导,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设计方案。)
教学意图:图片展示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选择材料;让学生在记录单上勾选材料,能够激发他们对秋千的设计思考;采用小组的形式设计方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在学生展示设计方案时,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简洁明了的指导,让他们意识到:好的设计方案能让别人容易理解,便于制作;可以通过观摩优秀案例来反思、完善自己的设计;制作过程要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不能轻易修改设计方案。
片段二:构建模型,制作秋千
师:刚才有几个小组分享了他们的设计方案,接下来我们来看奇奇小朋友是怎么制作秋千的。第一步是捆支架,捆支架需要打绳结。你是怎么打绳结的?可以用动作演示。
(学生演示打绳结。)
师:看到你熟练的动作,老师知道你是会的,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老师再找一位同学看看能不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生:这个假装是一个绳子,线头先交叉(边演示边解释),然后这个从上面穿过去,系紧就可以了。
师:说得非常详细,还有动作演示。老师看到还有同学眼睛里充满了疑惑,没关系,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学习。
首先伸出你们的小手,把它当作绳子的两端,先交叉,一个小手在外面,一个小手在里面,把外面的小手穿进这个洞。
老师要下去检查了,看看你们打的绳结够不够结实。(教师巡视)现在全班同学都学会了打绳结,下面我们把刚才学到的方法用到捆支架上。老师需要一个帮手,谁来帮老师?(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帮助老师紧紧地握住木棒。)我们拿一根绳子先绕三圈,按照刚才我们学过的方法打个叉,外面的一端穿过这个洞就打了结。为了让它更结实,我们可以打两次绳结,大家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之后,教师讲解制作步骤,提出制作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分小组制作。制作完成后,选择典型的秋千让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测试后,依据评价标准判定星星颗数,鼓励学生争取得到六颗星。)
教学意图: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本课的制作是一项挑战,要将木棒制作成秋千的支架需要一定的技巧。这里设计教学生打绳结的环节,目的在于降低操作难度,帮助学生掌握打绳结这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在改进秋千环节,教师给学生5分钟时间,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组的想法,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进并放置在展示架上,在组长带领下完成自评。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白改进的重要性。
片段三:展示评价
师:下面我们来测试一下六个小组的秋千分别能获得几颗星。首先看第一个评价标准“稳固性”,要求秋千能牢牢地立在桌面上,我们发现第一组、第二组、第四组满足要求,分别能获得三颗星。接下来测试“功能性”,试试它能不能使我们的皮卡丘荡起来,先来测试第一组。(演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通过测试,我们发现这三组都可以把皮卡丘稳稳地荡起来,分别再加三颗星。这三组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
生:我最喜欢第一组。
师:你为什么喜欢第一组?
生:因为第二组和第四组要是用力大的话可能就倒了。
师:看来通过对比,会发现秋千最重要的还是稳固。我们请大家都喜欢的第一组派个代表跟大家分享一下经验吧!
生:我们组在支架最底部用彩泥进行固定,捆的支架用橡皮筋绑好后撑开,让它立起来,把横梁放在支架上,再固定一下。还没装横梁的时候,把座椅穿到里面,最后用橡皮筋稳固一下这里,再把皮卡丘放在里面。
师:你们组是怎么分工合作的,跟大家分享分享。
生:捆木棒是3号和4号同学,横梁和座椅是我穿的,彩泥固定是2号同学,皮卡丘是3号同学放的。
师:他们组分工非常明确。大家看他们组做的秋千是不是非常棒?老师欣赏这种分工合作、任务明确的做法。通过刚才的制作活动,还有哪个小组想分享你们的感受?或者你学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每一个组都要分工合作。
师:还有吗?如果再给你们时间的话,你们能不能做出既稳固、又能使皮卡丘荡起来的秋千呢?
生:能。
师:老师相信你们组一定可以的。
教学意图:将奖励与本节课的课后拓展活动联系在一起,进行小组评比,发放奖品,鼓励学生继续对座椅进行改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为秋千搭建稳固的支架并让制作的秋千能够顺利荡起皮卡丘。教学过程设计了制作、测试、改进、展示四个环節,为学生提供了已完成的座椅及其他有结构的材料,让本课的任务主要聚焦到支架稳固上。本课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体现STEM教育理念
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以STEM理念为指导,强调把学生的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设计真实性的任务——为皮卡丘设计制作秋千,让学生亲历“任务—设计—改进—问题解决”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来完成任务,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优化教学过程
如果学生完不成制作就无法进行后面的改进和评价环节。为了确保教学过程顺利,我把制作过程拆解为制作、测试、改进和展示几个环节。在制作环节,要求学生按照设计图进行制作。如果有些小组在制作中会发现设计图不合理的地方,这时教师可以提醒他们在改进环节再对设计图进行修改;在测试环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组秋千上台展示,依据稳固性和功能性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确制作和评价标准,思考如何改进;在改进环节,提醒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改进,此时有些同学会加橡皮筋进行固定,有些同学会利用橡皮泥把支架固定在卡纸上,使其更稳固;在展示环节,要求学生统一放在展示架上进行评价,此时学生对评价标准很清楚,还能对其他小组的秋千进行评价。
3.重视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其作用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本课教学设计了星星评价的方式(个人的良好表现也会为本组加星),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有效的评判和反馈,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得到了合理有效的评价。本课教学结束前,学生根据获得的星星数量可以领取奖励——绒毛铁丝,作为课下对座椅进行改进的材料,这既是对学生在本课中良好表现的肯定,又为他们课下继续探究提供了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