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理课堂”触发学生深度思维发展
2020-09-02季志芹
季志芹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趣理课堂”强调通过探究活动来促进学生思维的进步,帮助其发展主动学习的能力,实现从“身体的参与”到“思维的参与”,从而完成科学教育的各项目标。
寻找思维的起点
学生的前概念是学习活动的起点与基础,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获得学生的前概念。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引入“备学单”,让“备学单”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思维经验。
工作室老师在执教《声音的高低》这一内容时,先借助于“备学单”对四(9)班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48位同学中,22位同学基本理解什么叫声音高、声音低;14位同学把声音的高低与强弱混淆;5位同学把声音的高低与长短混淆;4位同学把高低音搞反;1位同学把高低与远近混淆;2位同学描述不清。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对声音的强弱比较容易理解,对于声音的高低,则有一定的混淆。
根据调查的情况,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认为把声音的变化分成两课时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第一课时,教学声音的强弱,探究音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第二课时,把声音的高低与第四课整合,研究音高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在进行第二课教学时,教师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通过听辨两段声音和唱音阶,初步感受声音的高低;二是通过两个小乐器的研究(铝片琴和吉他),发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粗细、长短、松紧有关;三是拨动音高不同的琴弦,观察发现振动状态的不同;四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初步感知每个环节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是层层递进的,不仅立足于学生的前概念,找到了契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思维发展点,更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建构概念,获得了乐趣。
展示思维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是不可视的,但是通过科学记录、交流分享等方式,可以较好地将学生的思维展示出来。在“趣理课堂”中,我们经常鼓励教师引入“童画”“思维导图”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记录。
“童画”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指导学生记录的方法,能让他们的认识、猜想、发现表达出来,向同伴和教师展示他们思考的过程、思维的路径,从而让想象“看得见”,让推论“想得到”,让思维变得可见,特别适合低、中年级。工作室老师在执教《风的成因》一课时,事先在记录纸上画上了实验盒的样子。在探究“空气为什么会形成风”的活动中,先让小组进行“头脑风暴”,把他们的猜想画在记录纸的实验盒上面;接着全班进行交流分享,允许各小组修正自己的猜测;然后进行实验,把看到的现象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下来;再次交流的时候,学生会发现猜想和实际看到的现象可能存在着不同,也有可能是一样的。正是借助于“童画”这一方式,学生的整个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我们还能从中看到学生思维的变化。
开展基于单元的整体学习,有必要用好“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它是一种典型的图形化思维工具,看似简单却极其有效。一般我们将它运用于对整堂课、整个单元甚至整册书的梳理与整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理解抽象概念,厘清思维脉络。
促进思维的提升
在“趣理课堂”中,既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即教师为学生提供引导和支架,通过智慧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又关注生生之间的对话,即各小组对相关问题进行平等交流与分享,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再将小组的核心观点与其他组进行交流互动。
特级教师曾宝俊执教的《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一课,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他给学生布置了三个任务:
任务一:用木块表示一个物体,对木块施加一个力,观察木块的运动,体会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要求:用“图示+简单文字”的方式,记录自己研究的现象;用简单的文字概括思考的结果,如“对物体施加一个力,物体就会运动了”等。任务一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小组里每个成员都能展示自己的发现和思考,这是学生获得提升和发展的前提。
任务二:组内成员交流彼此的观点,协商讨论,形成本小组共同认可的结论。要求:把小组观点浓缩成一两句话写在展示纸上;小组观点应该包含本小组所有成員的观点;请一位小组成员介绍小组观点形成的过程。任务二是典型的“平等对话”,是小组内各成员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也许每个人的概括会不一样,有的凝练,有的拖沓……但,都要能包含本组的所有成员的观点,这就会使学生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
任务三:把全部小组的观点进行进一步总结,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任务二的延续和提升,是在组内对话基础上的全班对话,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共同构建起关于运动与力的科学概念,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对话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只有深入开展多维度的对话,才会产生新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在“完整、科学表达”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流畅性、准确性,在“概括”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