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有效教学探索
2020-09-02张军
张军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让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自由发展、自我实现。为了避免出现用课件代替实验过程和把教师说出的话当成实验结论等现象,教师应该建立合理开放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整合资源,注重探究——开放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教材内容简略,以大量图片加少许文字的方式呈现,而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奇妙无比的,因此,科学教学不应拘泥于教材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开放教学内容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1.开发教学资源
如果把科学课堂理解为简单的“教”与“学”,那未免显得死板、无趣,科学课堂应该拥有能擦出学生智慧火花的有趣活动。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材以外的各种资源来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利用声情并茂的课件进行教学,把教学中难以感受的抽象事物通过丰富的图片、声音、视频进行形象化展示;开发信息化网络课程资源,如“人与自然”“秒懂百科”“科学声音”“向上网微课”“科学部落格”“家庭实验室”“趣味小实验”,以及一些微信小程序“形色识花、懂鸟、昆虫百科、鉴鱼、宠物识别、矿物视界、胖魔王的微生物阵地、多肉识别”等;充分开发利用校外科学博物馆、图书馆、教育基地、社区、公园、展示厅等。
开放实验室是利用校内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实验室已经是我国中小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实验理想、便捷的活动场所。首先,开放实验室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实物或模型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对实验发生的现象进行近距离观察,从而对实验印象深刻。其次,开放实验室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结合作精神。在实验室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大大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小组内分工合作,组与组之间的交流研讨,培养了合作精神,这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难以实现的。
教学资源的开发得益于创造与整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进行创新主题的小设计或小制作,也可以依据学生的需求,对教具进行创造性整合,或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从“做”中学科学。
例如,在执教“电动机”内容时,基于小学生对电动机的转动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抓住他们的好奇心进行启发和引导,在揭开电动机转动秘密的同时设置一点小提示和任务:同学们知道还有哪些简洁、直观的小电动机组装的方式吗?课后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了解发电机的转动原理等。还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教学功能,激发他们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让探究成为主旋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四维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使得学生不能通过简单的思维记忆、模仿性的操练来达成科学学习目标,必须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内化,最终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无疑是科学课堂“活的灵魂”。
科学探究有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下,亲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兼顾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探究是一种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在科学探究中, 学生会经历“观察周围世界—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设计方案—查找所需要的科学知识—搜集相关数据并整理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交流研讨—得出科学结论”这一全过程。这使得学生既理解了科学概念,又培养了探究能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开放时间,拓宽空间——开放教学时空
小学科学与其他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这是由其课程性质决定的,其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對开放性有明确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得到充足的学习时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科学爱好,有必要合理地支配教学时间,开放教学时间。首先,课堂上教师要少讲解多启发,留下充足的“时间空白”让学生在亲历实践中思索与感悟,学有所得。其次,教师不以上下课铃声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充分激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没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学生就得不到自由的发展,就不会对科学知识、技能产生深刻理解,也就不可能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一旦认为科学是有趣的,就会积极地主动去探索求知,并在探索求知的实践中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和体验,认识上会从“科学是有趣的”上升到“学习科学是一种乐趣”。
例如,在执教“热气球”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观看微视频《热气球的制作方法》,并抛出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观察与思考:加热后的塑料袋为什么会升空?塑料袋加热前后有什么变化?你用手摸塑料袋有什么感觉?塑料袋会升多高?多久以后塑料袋才会掉下来?塑料袋上升高度,在空中的停留时间与加热时间长短有关系吗?静静地等待塑料袋落下来,塑料袋里的空气还是热的吗?之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边实验边讨论,合作填写《实验报告单》,最后集中汇报交流。课堂上,教师用近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实验探究、交流研讨、合作学习。“热气球模拟实验”让大部分学生都跃跃欲试,有的说:“回家要做一个更大的热气球!”有的说:“我要做一个可以载人的热气球。”课的末尾,教材出于安全教育,设计了禁止学生燃放孔明灯环节:由于孔明灯存在着严重的火灾隐患,请尽量不要燃放孔明灯。殊不知此时燃放孔明灯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多么让人憧憬的事,这犹如在他们刚刚燃起的“探究欲”上泼了一盆“冷水”。如果按教材的思路来上课,不利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我在网上搜索到了一种“阻燃防火塑料袋”,利用课间10分钟跟孩子一起研制孔明灯,就在实验室里放飞,不让学生留遗憾,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只要积极探索,一切皆有可能。此举,成功地渗透了“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开放教学理念。
2.请勿“圈养”学生
科学课强调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有些教师将学生“捆绑”于教室太紧,让他们成天在教室里看课本、做练习、搞测试。这些做法只是让学生更多地会背、会写科学知识,却很少汲取到真正的科学营养。虽然科学知识是必要的,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它偏离了现代科学教育的方向和核心。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里,应该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走出教室,去更为广阔的“天地”学科学、用科学,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例如,在执教“植物”内容时,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分发给学生一些绿豆、黄豆、凤仙花、葵花籽、玉米等植物种子,让他们带回家种植,并发送致家长的一封信《和孩子一起种植吧》,附上要求和种植方法,让家长提供帮助,使学生能更好地照顾植物,提醒学生每周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以拍照或画图的方式记录种子的生长情况。学生在种植植物的活动中,亲历“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与探究过程,明白“植物是活的”这一科学概念,懂得土培与水培的不同种植方法,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这是“圈养”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的。
合作交流,活化结论——开放教学过程
小学科学课堂是一个引领探究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是一个聚焦合作的过程,是一个敢于创新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的开放性得益于交流与合作,提倡结论的多样性。
1.让交流与合作激活课堂
实验是科学学习的切入点之一,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符合小学生“贪玩好动”的天性,又满足了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交流与合作是科学实验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没有交流的实验就失去了实验意义,没有了合作与互动的课堂也将失去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交流贯穿课堂。例如,在执教“电磁铁的磁力”内容时,由刚开始电磁起重机磁力问题引出师生交流,接着转入进行假设、制订计划的生生交流,最后又回到得出结论的师生交流,并补充眼神交流和肢体交流等,让整个教学自然流畅。
合作是激活科学课堂、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各小组组员合理搭配的前提下学生自由组合,营造了一个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在学习任务下达后,学生按各自的能力、专长分工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学习探究。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交流,而且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和团队精神,促使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实现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提倡结论的多样性
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養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中得出的结论往往不是唯一的,这就要求教师做学生热情的支持者、循循善诱的引领者、亲密的伙伴,适时地给学生鼓励与帮助。此时,教师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他们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结论,要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探究,并提倡探究结论的多样性。
如学习“温度计”内容时,在了解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后,不同小组的学生读出同一温度计的读数可能不尽相同。其中的问题有:读温度计时,有的学生用手捂住玻璃泡;有的学生不是在同一时间读数;有的学生在读数时玻璃泡靠近嘴里呼出的热气等。从这一系列现象看,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于学生初次使用温度计以致不能很好地正确使用,此时教师应该保留各小组的实际读数,引导学生寻找造成误差的原因,鼓励他们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的印象,又避免学生因误读温度计示数而产生失落感。
又如关于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了,很多小组同学根据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现象认为面粉溶解了,而有些小组却认为面粉没溶解,在面粉溶解与不溶解两种讨论结果参半时,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出认知冲突,自然引出过滤实验,这可以使得教学过程开放而又环环相扣,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学不应该“穿新鞋走老路”,要体现科学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调动他们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