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趣味实验教学策略
2020-09-02张勇
张勇
游戏是儿童学习科学比较好的方式之一,趣味科学实验有着游戏属性,具有好玩、有趣、有道理、思维含量高的特点。科学课堂应在趣味实验的指引下,让学生进入游戏状态,主动开展科学探究,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在趣味实验的探究中建立科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
利用趣味实验的“玩”开展科学探究
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趣味科学实验“好玩”的特点,迎合了学生爱探究的天性,他们在经历科学趣味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有趣的鸡蛋沉浮实验让学生感到很好玩。如何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入“科学探究”之境呢?不同的教学处理方式其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教师会这样处理:给学生提供鸡蛋、盐、水、烧杯、玻璃棒后,让他们想办法使鸡蛋浮在水面上,并进行实验操作。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停留在简单的“想一想”“做一做”层面上,无法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每一组提供贴有A和B标签的塑料透明杯子,两个杯子里分别装有清水和盐水,还有两个鸡蛋和一根筷子。学生看到这些实验材料就会感觉很熟悉,激发了“玩”的兴趣。
第一个环节,教师左右手各拿一个鸡蛋,让学生猜一猜:如果现在将这两个鸡蛋分别放在这两杯不同的液体里,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后,教师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做一做,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汇报。
第二个环节,教师追问:两个鸡蛋为什么会一个沉,一个浮呢?学生推想到以下几种可能的因素:鸡蛋本身的问题、液体的问题、鸡蛋和液体都有问题。教师再次引导:到底是什么原因,可以怎么来证明呢?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到探究方案:(1)可以只用一个鸡蛋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放到两个杯子里观察现象;(2)可以把两个不同的鸡蛋分别放到同一个杯子里,观察现象。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探究方案,分步进行实验验证,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两杯液体是不同的。
这时,进入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提问:这两杯液体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有些学生会根据经验推测,回答:有一杯是鹽水,一杯是普通的水。学生进一步讨论探究方案证明自己的推想,教师及时提供给学生盐、金属勺子、蜡烛等实验材料,有的小组通过往水里加盐让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有的小组取少量让鸡蛋浮起来的杯子中的液体,进行加热蒸发后发现白色粉末。
整节课,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探究,潜移默化地渗透了科学思维,让他们逐步掌握科学实验方法。
利用趣味实验的“趣”激发科学热情
儿童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喜欢做有趣的实验。儿童在探究趣味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好奇心会得到保护,求知欲会增强,这也是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
如在《磁铁的吸力》一课中,教师将“水中取钉”的趣味科学实验引入课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地热情。课的开始,教师以变魔术的方式出示一杯水,水中放有一根小铁钉,不把水倒掉,手也不伸到水里,通过一根小小“魔术棒”把小铁钉取出来。这个神奇的魔术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这根“棒”到底是什么呢?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动手探究的欲望被点燃。
当有学生猜到这根“棒”是磁铁的时候,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探究磁铁除了能吸小铁钉外还能吸哪些物体,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最后,教师还给学生留下一个探究性作业:有一个瓶口很小、底部很大的瓶子,瓶子里面脏了,手伸不进去,刷子很难刷到。如果给你一块海绵、一个铁钉、一块磁铁,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样以“水中取钉”趣味实验开始,新的迁移情境结束,探究有始有终,适当进行拓展,有助于学生保持课后继续探索科学的热情。
利用趣味实验的“理”建立科学观念
趣味科学实验不只是有趣、好玩,其中还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科学道理一般是指非常明确的、不是模糊的概念、原理或规律,它指引着人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尊重科学,要用科学的方法,做到有根有据。教师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科学道理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建立科学观念。
如在《空气占据空间》一课中,教师可以把趣味实验“吹不大的气球”引入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对比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先在空气中吹一吹气球,气球会被吹大。教师让学生将气球塞到塑料瓶子里,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再让学生吹气球。第二次吹气球怎么会吹不大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阻碍气球变大。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呢?学生进一步分析、推理认为:可以把瓶子钻个洞,这样瓶子里的空气会“跑”出来,才可以把气球吹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推想进行实验操作后,验证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这时,教师给学生出难题 :怎样才能证明吹大瓶子里的气球时,空气被“逼”了出来?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看到空气被“逼”出来呢?有的学生想到可以在瓶身上钻的洞口接一个吸管,将吸管伸到水里,观察吹气球的时候水里是不是有气泡冒出来;有的学生想到可以在洞口放一些塑料丝带,吹气球时看丝带会不会飘动。学生进行验证亲眼“看到”了吹瓶内的气球时空气被“逼”出来。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尊重“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尊重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始终朝着探究新知的方向不断努力,努力探寻“如何让瓶子里的气球吹大”这样一个科学问题的方法,努力探寻证明瓶子中阻碍气球吹大的是“空气占据空间”的依据。
利用趣味实验的“问”训练科学思维
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重要途径是让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科学思维的启迪,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和品质。对于趣味实验中内隐的科学思维,教师须注重开发利用,用“设问”“提问”“追问”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深刻性,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在《神奇的水》一课中,教师可以将“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趣味实验引入课堂。教师先让学生把杯子里注满水,然后设问:如果现在向杯子里放1枚回形针,杯子里的水会溢出来吗?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当学生根据经验做出猜想后,教师让学生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教师接着提问:如果继续放回形针,放多少枚后水会溢出来?在不断地猜测、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当学生放进100枚回形针,水还没有溢出时,教师追问:杯子里的水怎么还没有溢出来?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口水的形状,然后启发学生联系杯口水的形状思考:装满水的杯子放了这么多回形针,水没有溢出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可能有些学生的回答不是那么准确,但是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判断推理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