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瓜蔓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0-09-02杨正体费广凡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危害防治

杨正体 费广凡

摘要 对丝瓜蔓枯病的病原、侵染循环、发生规律、危害症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丝瓜蔓枯病;侵染循环;发生;危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3-06-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20.03.003

丝瓜蔓枯病,又名丝瓜黑色茎蔓腐烂病、丝瓜黑色斑点腐烂病,是由瓜黑腐小球壳菌(瓜类球腔菌)侵染导致的一种丝瓜真菌性疾病,作为丝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各个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该病寄主范围广泛,除丝瓜外,还可寄生在黄瓜、西葫芦、甜瓜、西瓜、丝瓜、苦瓜、佛手瓜等绝大部分的瓜类作物上[1]。蔓枯病在丝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开花、抽蔓到结果期发病最重。病害扩展很快,从病株出现萎蔫到全株枯死一般只需7~10 d,可造成死藤、烂叶、果实腐烂等,导致果实食用性降低,造成产量下降。产量损失因病害的发生程度而异,一般导致减产20%~30%,严重可减产50%~80%,甚至绝产。为了科学防控丝瓜蔓枯病,对病原、侵染循环、发生规律、危害症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1  病原

丝瓜蔓枯病的病原菌为瓜黑腐小球壳菌(瓜类球腔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平常所见的无性态为瓜叶单隔孢菌(黄瓜壳二孢)(Ascochyta cucumis Fautr.et Roum),异名 Ascochyta citrullina Smith,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壳二孢属真菌。

1.1  形态

子实体生在叶表皮下,后半露,子座壁深褐色,子囊平行排列,具少量拟侧丝,子囊成熟后侧丝消失,子囊壳较薄膜质,大小为(64.0~176.0) μm×(64.0~160.0) μm,具孔口,直径9.6~24.0 μm;子囊倒棍棒状,无色,大小为(27.9~47.1) μm×(5.9~9.9) μm;子囊孢子无色,双胞,2细胞常1大1小,分隔明显,大小为(5.5~12.5) μm×(2.0~5.0) μm。

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褐色,大小95.0~137.5 μm;内壁密生简单的分生孢子梗,单孢无色,大小为(7.5~15.5) μm ×(2.5~4.0) μm,器孢子具2型:一类是小型孢子,特丰富,椭圆形或卵形,单胞无色,大小为(5.3~10.5) μm×(2.8~5.0) μm;另一类是大型孢子,椭圆形至长卵形,具1隔膜,个别2~3个隔膜,隔膜缢缩,大小为(7.5~17.0) μm×(2.5~5.5) μm。

1.2  特征

有光源的情况下,在PDA 或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上即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子囊孢子和子囊则不易产生。在PDA 培养基上菌丝扩展较快,菌落边缘稀薄,中间稠密,略隆起,正面有同心轮纹,边缘波浪状,背面初为白色,后期变为黑色。不形成子囊和分生孢子器。

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温限为24~28℃,高于28℃发芽率明显下降,在8~24℃范围内孢子萌发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4℃产孢量最高,低于8℃、高于32℃均不产孢。pH值在6.2~8.4内病菌生长最好,其中以pH值为7.6最佳。

2  侵染循环

丝瓜蔓枯病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随植物病残体在地表、土壤中越冬,产生的孢子成为下一季发病的初侵染源。病菌在水中及潮湿土壤中可存活3个月,在旱地可存活8个月以上,种子可以带菌(带菌率为5%~30%,引起子叶发病)[2]。

该菌可在没有寄主植物存在的土壤中至少存活2年,并可在温室中干燥病残体上存活,而在潮湿土壤中不易存活。冬季可在湿热的温室中生存,翌年天气转暖后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菌丝侵染,而后分生孢子靠风雨溅散或灌水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还可通过气孔、水孔和伤口侵染植物体,经7~8 d潜育期后发病。

3  流行规律

丝瓜蔓枯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栽培管理、品种抗性等因素相关。

3.1  气候

病菌喜高湿和温暖条件,降雨量和降雨次数是该病发生的主导因素,相对湿度80%~92%下发育最为适宜;5~35℃是病菌侵染危害的温度范围,最适温度则为25℃。

3.2  栽培管理

不当的栽培管理措施,如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弱、连作、种植过密、田间通风不良等均可加重该病的发生。

3.2.1  栽培制度  该病菌是一种可积累流行的土传、种传病害,由于病原菌可在土壤中积累,蔓枯病的发生与丝瓜连作年限成正比,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的病原菌就越多,蔓枯病发生的就越严重。

3.2.2  栽培措施  一般土质黏重、地势低洼、灌排不良、土壤冷湿、耕作粗放,对丝瓜根系发育较为不利,蔓枯病发生较重。缺乏肥力,尤其是有机肥不足,过多偏施速效氮肥及施用未腐熟的人粪尿肥或病残瓜秧沤制的基肥,增加了土壤中病原菌量,加重发病程度。

3.3  品种抗性

不同丝瓜品种间对蔓枯病的抗(耐)病性存在差异,通过对一些丝瓜品种的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雅绿一号、夏绿3号和乐满田1号3个品种对蔓枯病表现为抗病,宝利来二号、夏盛、雅绿二号、绿胜2号、美绿二号、春丰和绿宝春F17个品种对蔓枯病表現为中抗(耐病),而孖宝夏对蔓枯病表现为感病。

4  危害症状

丝瓜蔓枯病的症状既表现出统一性又呈现出侵染点多样性。统一性是指病斑面积较大,多呈腐烂状,病部薄且易碎,湿度大时清晰可见密集的小黑点;侵染点多样性是指蔓枯病可侵染植株多个部位,且症状表现各不相同,包括生长点腐烂,叶部病斑、茎蔓腐烂,果实水渍状腐烂等。

4.1  生长点

生长点顶端被害后多皱缩变黑色,整个生长点呈水渍腐烂状,并停止生长。

4.2  叶片

初期表现为水渍状病斑,病斑周围均有黄色晕圈;而后病斑蔓延扩大,变为浅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可达2.5~3.5 cm,易破裂,病斑多自叶缘呈"V"形向内蔓延,衰老的下部叶片易染病,病斑上密生小黑点,如遇晴朗干燥天气,病斑上会有明显轮纹。

4.3  叶柄、茎蔓

多发生在基部分枝或近节处,病部首先出现灰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后病斑纵向蔓延,后期病部密生小黑点,有时还溢出琥珀色胶状物;当节点被害严重阻止了水分和营养成分的运输后,未被侵染的叶片、瓜蔓等也会部分或全部变黄、萎蔫,最终导致死亡。

4.4  果实

病菌侵染花器后,可向瓜顶端蔓延,导致果实顶端水渍状腐烂,果实变黑,果肉腐烂,严重影响果实品质,有时可见琥珀色胶状物产生。

5  防治措施

5.1  农业防治

5.1.1  轮作倒茬  连作的地块丝瓜蔓枯病发生严重,因此丝瓜应与非瓜类蔬菜实行轮作,如十字花科的蔬菜最好如此轮作3年以上,尤以水旱轮作效果最佳。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无土栽培有效防治其他土传病害。

5.1.2  科学管理  因地制宜,合理密植,以免通风不良造成病害发生流行;加强田间管理,底肥、追肥要充足,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以增强植株抗病性;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及时清除病叶、病茎等,带到田外集中堆沤或深埋,并用石灰消毒病株周围土壤,以减少菌源。

5.1.3  控制温湿度  棚内温度白天控制在15~20℃,高于20℃及时放风,夜间10~15℃,以缩小昼夜温差,减少结露。浇水时切勿大水漫灌。

5.2  化学防治

5.2.1  种子处理  播种前进行温汤浸种,即用48~50℃的温水浸种30 min,而后用凉水浸泡降温后晾干播种。或者播前用70%甲基硫菌灵WP 400~700倍液,或5%嘧菌酯SC1 000倍液浸种。

5.2.2  药剂灌根  幼苗期可用10%噁醚唑WG 1 000倍液,或75%敌磺钠SP 1 000倍液灌根。

5.2.3  大田防治  在发病初期用340%双胍辛胺乙酸盐WP 800倍液,或25%嘧菌酯SC 15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600倍液进行喷雾,施药应均匀周到,重点喷施植株中下部茎蔓及叶片,隔5~7 d喷1次,连喷3~4次。对发病严重的茎蔓,可用毛笔蘸10%噁醚唑WG 200倍液涂抹病斑部分[3-4]。

参考文献

[1] 贾菊生,马德英,张丽,等.新疆瓜类蔓枯病病原的有性阶段新发现[J].新疆农业科学,2003(5):303-304.

[2] 李根盛,梁健怡,陸叶茵.瓜类蔓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探讨[J].中国农技推广,2004(5):51.

[3] 陆致平,李菊泉,宋巧传.25%嘧菌酯SC防治瓜类蔓枯病药效试验[J].现代农药,2004(1):40-41.

[4] 赵彦杰,李宝聚,石延霞,等.瓜类蔓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蔬菜,2008(2):56-57,70.

责任编辑:黄艳飞

猜你喜欢

危害防治
平衡车的潜在危害
网络的危害(三)
喝饮料的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