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个人行为科学性课程教育的意义
2020-09-02刘德权
[摘 要] 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教育需要有一定通识教育基础,个人行为科学性课程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基础课程。高校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形势变化的要求,应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尽早在新生中开设此课程可为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后续其他课程的教学打好思想和知识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紧迫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通识教育;基础科学发展观;人口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108-02
个人行为科学性课程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激烈,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人文知识教育和法制建设相对落后。目前阻碍个人与社会繁荣进步最大的障碍并不是物资的贫乏,而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思想观念教育强度不够。
个人行为科学性课程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思想观念教育的基础课程。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是建立在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之上的,需要有一定通识教育基础,而过去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知识教育多侧重于师范类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接触较少,知识深度也不够,因此难以理解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的精髓。思政课程和管理类课程往往变成了“口号”式课程,使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为宝贵的思想资源被束之高阁,并没有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
青年学子是国家的未来,为防患于未然,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发展,在高校中普及个人行为科学性课程教育为强化、深化、普及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思想教育打好知识基础已刻不容缓,这不是单纯的教学任务,而是重大的政治任务。
一、学情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在教育缺失和不良思潮影响之下,部分新生缺少科学、健康、严谨、完整的思想体系教育,高职扩招势必造成生源质量下降,新生入学后难以快速进入稳定的学习状态,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后续其他课程的教学实施带来很多困难。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将面临市场竞争挑战,只有专业知识,没有科学、健康、严谨、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学生无法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观察,发现学生中手机游戏成瘾现象逐年增多、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是以倍数关系增长,抑郁症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精神疾病。今年五月世界卫生组织将手机游戏成瘾现象列为精神疾病。现在的年轻人与其父母一辈人相比,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更容易出现行为过失或患上抑郁症,高校教师应引起重视。天灾人祸不足奇,“想”不开才出问题。因此,思政类教育课程应在“想”这个问题上加大课时投入,更新内容,强化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自身具备健康、良好的思想体系,不仅是战胜不良思想侵害,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防御和战胜精神疾病侵害的重要方法,因此为确保学生能有良好的思想和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培育应成为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在大一时为学生开设个人行为科学性教育课程是一项紧迫任务(而且应普及到所有专业的新生)。国家长期的健康、有序、和谐发展取决于人口素质的高低,这也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标志,而青年人的思想境界和思想力水平是其中一个决定性因素。从就业人口角度来看,青年人数量日益减少,人口红利不再,提高人口的质量因数已刻不容缓。
高校教学的科目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应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的具体学情。高校教学课程的内容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形势变化的要求,为社会的繁荣稳定、可持续发展供给优质的人力资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高铁轨道上的高强度螺栓”,而不是“五金店里的普通螺栓”。个人行为科学性课程是一门不可缺少的思政教育基础课课程。尽早在新生中开展此课程的教学工作,为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后续其他课程的教学打好思想和知识基础,极具重要、紧迫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标准
三、教学建议
师资培养:本门课程的师资培养应列入国培计划,部属师范大学、省级师范大学应尽快为本地高校培养课程师资,统一使用教材、统一教学案例、教学标准、教学参考等教学文件,严格把控教学内容,防止教学中出现观念、观点偏差。各地教师应积极收集教学中学生的反馈和其他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相关决策部门,以便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本门课程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可视化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外阅读、课外作业及考试等各教学环节支撑课堂教学。课堂讲授按照基本理论、提问和讨论并重的原则组织教学。根据本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着重直观教学,尽可能利用PPT、动画、图片、多媒体手段等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先说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案例导入为前提,进行课堂项目教学,然后教师提出讨论课题,学生以讨论、教师指导等形式消化學习的内容,或利用网上交流方式进行指导。注重理论知识与研讨相结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提出案例,用集体讨论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德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当代普世价值[J].学术探索,2011(5).
[2]戚畅,张森林.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2011(8).
[3]蒋晓丽,董子铭,曹漪那.新媒体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交互机制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4]赵小娜.注重三个方面的转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J].长白学刊,2010(3).
编辑 王海文
作者简介:刘德权(1958—),男,大专,研究方向: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