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与介入手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2020-09-02谢乙团胡栋马宝新郑定柯陈威罗均然
谢乙团 胡栋 马宝新 郑定柯 陈威 罗均然
【摘要】 目的 对比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与介入手术的疗效。方法 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治疗, 实验组患者实施介入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出血量(2.23±0.27)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7.55±2.56)ml, 手术时间(1.16±0.18)h与住院时间(10.56±1.38)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20±0.27)h、(17.23±2.02)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 与对照组的9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 与对照组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 开颅夹闭手术与介入手术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开颅夹闭手术相对于介入手术, 对患者的创伤较大, 术后恢复较慢, 住院时间长, 因此应加强对患者术前的相关资料分析, 完善术前评估, 正确的选择手术方案。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介入手术;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2.005
脑血管疾病是一类病死率高、后遗症多, 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因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AN)破裂而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血管疾病的典型代表, 由于局灶性病理性血管扩张而产生的脑血管异常突起形成瘤样改变, 具有破裂倾向[1, 2]。多学者认为[3, 4], 与动脉壁发育性中层缺陷、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因素有关。好发于中年人, 女性多于男性。此病发病急骤, 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可改善预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开颅夹闭术一直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经过发展已经成为治疗效果较佳的手段, 伴随着微创、介入手术的不断进步, 介入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也获得了较高水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实施不同手术方案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
收治的80例顱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3例(32.50%), 女27例(67.50%);年龄31~72岁, 平均年龄(49.3±8.1)岁;Hunt-Hess分级Ⅰ级13例, Ⅱ级20例, Ⅲ级4例, Ⅳ级3例;单发37例, 多发3例;合并颅内血肿3例, 脑积水1例。实验组患者中男12例(30.00%), 女28例(70.00%);年龄33~71岁, 平均年龄(48.5±8.3)岁;Hunt-Hess分级Ⅰ级16例, Ⅱ级19例, Ⅲ级1例, Ⅳ级4例;单发38例, 多发2例;合并颅内血肿4例, 脑积水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5]:颅内动脉瘤诊断明确;符合手术指征, 可配合手术治疗;对手术知情同意。排除标准[6]:手术、麻醉禁忌证;严重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依从性差;无法配合术后疗效判断。
1. 2 方法 入院后患者均给予镇静镇痛、降低颅内压、预防脑血管痉挛治疗、稳定血压、营养支持及维持电解质平衡治疗, 确保患者保持安静, 完善术前准备, 急诊行DSA或者CT血管造影(CTA)明确动脉瘤的诊断。
对照组患者实施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治疗, 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根据动脉瘤位置选择手术入路, 充分显露病变动脉后用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颈, 确定夹闭适当后, 关闭颅腔。
实验组患者实施介入手术治疗。患者静脉全身麻醉, 右股动脉穿刺后置入动脉鞘和导引导管行全脑血管造影, 在微导丝的引导下将微导管超选送至动脉瘤腔内, 选择合适微弹簧圈填塞, 造影了解情况, 以瘤颈有弹簧圈填塞、动脉瘤内无造影剂进入为理想效果。术后24h心电监护, 予积极抗凝或者止血、抗感染、扩容、脱水、预防脑血管痉挛等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围术期指标主要包括[7]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判定标准:症状消失, 术后DSA显示无出血为治愈;症状缓解, 需要药物治疗为有效;缓解不明显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并发症主要包括颅内感染、血栓、术后短暂性脑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实验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 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 严重影响预后。所以, 临床上多建议急诊手术, 及时夹闭动脉瘤, 以降低手术病死率和致残率, 利于早期康复[8]。颅内动脉瘤以先天性为多, 发病晚, 药物无直接作用, 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手术为目前临床上较为有效的手术方法, 随着显微外科、颅底外科、尤其是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的推广, 适当选用放射血管介入方法闭塞动脉瘤也具有较佳的效果。开颅手术易暴露大脑中动脉瘤、前循环动脉瘤, 较细分支或严重痉挛致微导管无法置入者, 需要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偏向高龄或全身状况差, 伴有高血压、心脏病和血压波动病例;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较清楚者, 宽颈、梭形及多发等不易手术夹闭的动脉瘤;术中未能夹闭或夹闭不全者。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作者认为在实施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 手术方案本身即为创伤性的治疗, 但是效果较佳, 适合无介入手术等先进技术的医院开展。而介入手术属于微创手术, 且术中需要大型仪器进行完美的配合。因此应在术前了解患者情况, 实际进行详细的分析, 以期为患者提供更适合的手术治疗方案。本组研究结果与邓明均等[9]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 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 开颅夹闭手术与介入手术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开颅夹闭手术相对于介入手术, 对患者的创伤较大, 术后恢复较慢, 住院时间长, 因此应加强对患者术前的相关资料分析, 完善术前评估, 正确的选择手术方案。
参考文献
[1] 吴凌志. 介人栓塞与开颅夹闭在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应用比较研究.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 24(2):195-198.
[2] 高永峰, 姚俊恒. 显微镜开颅夹闭术治疗老年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效果观察. 河南医学研究, 2018, 27(13):2390-2391.
[3] 王开, 银公敬, 翟付强. 颅内动脉瘤采用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 21(10):1119-1123.
[4] 呂晓俊, 张静. 开颅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破裂颅内动脉瘤疗效比较. 浙江创伤外科, 2018, 23(5):916-917.
[5] 冉林浩, 蒋丽, 张知贵, 等.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效果观察.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 28(S3):483.
[6] 龙连圣, 王聪, 辛志成, 等. 早期开颅手术治疗高级别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7, 21(1):65-68.
[7] Chidambaram H, Gnanamoorthy K, Suthakaran PK, et al. Assess-ment of autonomic dysfunction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at a tertiarycare hospital. Journal of Clinical & Diagnostic Research Jcdr, 2017, 11(2):OC28-OC31.
[8] Constantinescu V, Matei D, Cuciureanu D, et al. Cortical modulation of cardiac autonomic activity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cta Neurologica Belgica, 2016, 116(4):473-480.
[9] 邓明均, 高宜录, 吴晓宏. 血管内介入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1):25-26.
[收稿日期: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