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中考主观题评价方式解析及教学建议
2020-09-02沈剑
沈剑
摘 要:中考在发挥选拔功能的同时,还对教学发挥着明显的导向作用。浙江省近五年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评价中,主观题的评价总体呈现出采点给分、SOLO分层、多元开放三种评价方式。基于这三种评价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剖析设问、创设活动、拓展时事,以帮助学生实现精准答题、提升思维层次和培养多元视角。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主观题;评价方式;教学建议
分析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评价方式,对于改进教学极具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以浙江省各地市近五年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中考试题为例,解析其主观题的评价方式,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主观题评价方式的解析
综观浙江省近五年的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中考主观题,试题的评价方式有明显的共性,呈现出三种主要方式。
1.采点给分,重视知能考查
采点给分,即把学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相比较,符合参考答案得分点的即可得分,不符合得分点的即不给分。这是传统试题评价方式,因其有统一标准、操作性强、能够提高阅卷效率等优势,是目前道德与法治中考中最常用、最普遍的评价方式。
例如2019年金华卷23题(节选):
(1)运用自由与法治关系的知识,评析“养犬是个人的自由,他人不应干涉”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1)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1分)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又是自由的保障。(1分)如果不依法规范养犬行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最终将可能失去自由养犬的权利。(1分)
该题中,判断观点是否正确赋1分,自由与法治的关系赋1分,结合材料分析自由与权利的关系赋1分。试题既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运用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体现了知能结合的要求。
然而采点给分的评价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由于“采到点”就给分,造成许多教师采用“万能公式”的教学,即归纳出答题的方法,让学生套用,这样的教学虽然能够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得分率,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另外,采用采点给分的评价方式,一般答案多写不扣分,驱使一部分学生在回答不确定的情况下往往会“猜谜”式地写多种答案以提高得分率,因而降低了试题的区分度,不利于对学生的分层甄选。
2.SOLO分层,趋向综合运用
SOLO评价改变了传统逐一采点赋分的方式,强调评分者从整体上把握答案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采用采意为主、采点结合的方式进行赋分。浙江省本学科中考自2015年温州市首次出现SOLO分层评价方式以后,目前已为越来越多的地市所采用。
例如2018年湖州卷26题(节选):
材料二:2018年5月,蒋某在网上发表了严重侮辱董存瑞、黄继光的言论,并称要看看自己的言论会不会被处罚,要是被抓了就说明公民没有言论自由。蒋某此举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激起了广大网民的愤慨。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禁止一切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行为,蒋某因侮辱英烈被依法行政拘留10日并处500元罚款。
(3)从权利、义务角度说说蒋某案例给我们的警示。(4分)(本小题采用分层评分,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全面,表述充分)
参考答案:
第一层次:单一方面从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角度或者忠实履行义务角度简单表述,无展开分析,给1分。
第二层次:从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两方面简单表述,无展开分析,给2分。
第三层次:从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两方面简单分析,给3分;或者从公民正确行使权利或忠实履行义务某一方面结合材料深入分析,给3分。
第四层次:从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两方面结合材料综合分析,表述充分,逻辑清晰,有理有据,给4分。
该题以《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出台为背景,要求学生在掌握“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这一知识点的基础上阐释蒋某案例的警示,采用了SOLO评价的方式。要答好该题,学生需要综合两则材料、调用多方知识、设计多点联系、最后综合运用表达。如果说采点给分是一种侧重“量”的评价方式,那么SOLO分层评价就是针对“质”的评价方式。这一方式不在于学生答出了多少个点,更不注重学生写了多少字数,只是力求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析出他能够达到哪一思维层次,能够更科学、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层次,区分度大。
SOLO分层评价的科学性得到了各地市命题专家和教师的认可,在2019年浙江省本学科中考中,有八个地市在综合题中就采用了SOLO分层评价方式,显然这将成为试题评价的一大趋势。但是SOLO分层评价比较大的缺陷是评价标准不易掌握,增加了阅卷者的阅卷难度,评价过程中因评价标准掌握不一而增加阅卷工作量。
3.开放多元,展现思辨魅力
SOLO分层评价是评价形式的变化,而多元开放的趋向则是评价角度的一大变革。多元开放的试题答案不是唯一而是开放的,知识点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这类试题围绕某一主题或情境,設置两个相联系甚至相对立的观点,或解决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来创设矛盾,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阐述道理,或举例印证,或选择其中一方观点并说明理由。试题的形式简洁活泼,答案开放多元,旨在考查学生辩证思考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充分展现了学科思辨的魅力。
例如2019宁波卷20题(节选):
材料三:某班举行“垃圾分类·谁的责任”主题班会,小宁和小甬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3)假如你是班级一员,请你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垃圾分类是公民的责任。做好垃圾的分类投放是公民的义务。每个人要对自己产生的垃圾负责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只有人人关心并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才能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示例二:垃圾分类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所以政府对垃圾分类要认真规划,宣传教育,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监督实施,强制执行。
示例三:垃圾分类既需要公民积极参与,也需要政府有所作为。理由参照上述答案。
在该题中,答案是多维开放的,既可以同意小宁的观点,也可以同意小甬的观点,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能结合知识言之成理即可。这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点可选”“有理可证”,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角度,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二、基于评价方式的教学建议
考试评价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基于上述主观题的三种评价方式,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剖析设问,助力学生精准答题
基于采点给分仍然是近几年中考主观题的主要评价方式,教师应该更加精准地指导学生学会剖析设问,了解设问的要素,掌握设问的规律,进而实现精准答题,提高中考测试成绩。
中考主观题的设问往往具有材料指向清晰、知识角度明确、回答要求具体的特点,即体现设问三要素:材料要素——联系材料的要求、知识要素——运用什么知識回答、能力要素——答题的要求是什么(见图1)。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这些设问要素,分析每一个限定词背后的含义。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设问的关键术语的研究与运用,如“评价”与“评析”的不同要求、“合理性”与“必要性”的答题区别等。在课堂教学时,注重知识的整理与建构,如明确“公民权利、义务的知识”主要分为“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三个角度。在习题讲评中,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整理好设问的关键词及其要求,如:“根据、依据材料”的试题一般要求把材料体现的知识提炼到答案中去或作为回答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托;“结合材料”的试题,答案语言和材料语言应该有机融合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的试题要求寻找材料之间的共性或联系来回答问题。在对设问进行了准确解读后,就能助力学生快速准确找到答题方向和方法,实现精准答题。
2.创设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层次
SOLO分层在于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包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答题现状看,大多数学生处于SOLO理论所划分的二到三等级,需要教师指导以提升学生思维层次。教师应加强对SOLO分层赋分的解题指导,依托分层评价的标准,拓宽学生多元视角,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例如通过对前面列举的2018年湖州卷26题第(3)小问等试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SOLO分层解题过程(见图2):
图2
教师创设带有综合探究性的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而SOLO分层评价在中考中的运用,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这样的活动。当然,旨在提升思维层次的活动应建立在活动主题明确、学生主体参与、教师适当引导的基础上,只有这样的活动才能切实体现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
例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拓展空间”任务:就网络、使用网络的目的和内容、每周使用网络时长等内容,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开展调查,了解班级同学使用网络的情况,并就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教师可以把上述教材中的活动作为前置性任务布置,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通过“设计问卷—开展调查—得出结论—改进建议”这一过程,学生了解同学网络使用的现状,归纳获取的信息,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加之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评价,组织学生通过自评互判等方式补充完善,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就能逐渐实现从单点思维到多点思维的转换。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和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撰写以“合理利用网络”为主题的小论文,梳理自己的观点。这一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在完成一个大型的“SOLO分层评价”的任务,凸显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层次的提升。
此外,扎实地开展课堂辩论、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活动,都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
3.拓展时事,培养学生多元视角
思辨开放的中考评价趋势提示我们,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多视角、深层次看待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时事热点作为议题,体现道德与法治和社会实际的融合,让学生从多元角度看问题,是培养学生思辨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用课前5分钟的时事热点述评来延展课堂。热点述评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时事,在课堂上进行评述,评述要求如下:
述时事:叙述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你感兴趣的事件。
评时事:(1)他人看法,即当事人的说法、官方的立场、学者的看法、公众的看法等;(2)个人看法,即对他人的看法你认同哪一个,为什么,你还有何不同看法。
这一方式对学生深入了解时事,学会信息的选择与辨别,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很好的提升作用。课堂教学时,还可以把时政热点由教师引导进行深度解读,让学生运用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分析与论证(见图3)。
例如在讲授经济全球化时引入“中美贸易战”的资料,在讲述人口问题时出示“人大代表要求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的建议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上述流程进行解读。俗话说“理不辩不明”,通过上述对时事的拓展解读,帮助学生建立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路径,从而实现学生多元的分析视角,让道德与法治的学理在对时事拓展的思辨中得以明晰。
总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中考试题的评价方式,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一定能够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止有仰望星空的理想信念,更有脚踏实地的素养提升,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彰显学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