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推行的社会教育探析

2020-09-02刘光照

世纪桥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中国共产党

摘 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行全民抗战,同时非常重视开展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抗日根据地推行的社会教育,始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和战斗形势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群众抗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素养,充分调动了群众抗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 D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02-035-05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抗战,先后建立了十几块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抗日根据地推行的社会教育,始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始终把整个社会作为教学场所,面对广大群众进行教育。当时开展的丰富的社会教育,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和战斗形势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群众抗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素养,充分调动了群众抗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打击了敌人,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促进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的发展概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推行的社会教育是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起来的,没有抗日根据地,就没有社会教育。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社会教育得到了空前發展,各革命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冲破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桎梏,摒弃守旧的传统思想,积极投身到社会生产、读书写字和抗日战争中去。中共中央和民主政府始终把根据地社会教育放到重要位置。1939年4月19日,毛泽东在《新中华报》发表“为消灭文盲而斗争”的题词,并在陕甘宁边区发表《为扫除百万文盲而斗争》的社论,在“题词”和“社论”的推动下,各个根据地社会教育逐步开展起来。

1939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制订了《消灭文盲三年计划草案》,实施办法是办冬学、识字组、夜校和半日校。根据陕甘宁边区三年扫盲经验,夜校和半日校一年可消灭所收的全部文盲,识字组可消灭二分之一,冬学可消灭三分之一。到1941年,社会教育在边区得到广泛发展。据统计,当时陕甘宁边区有识字组1 973处,学生12 259人;夜校505处,学生7 907人;半日校393处,学生5 990人;冬学659所,学生20 915人。民众教育馆25个,阅览室4处,图书馆5处,剧团10个。

晋察冀边区的社会教育也进一步发展起来,无论是中心村庄还是小自然村庄,都根据本地情况,建立了诸如冬学、民校、识字班、识字组等学习组织。1939年至1942年,各地冬学普遍如期进行,参加冬学的人员越来越多,冬学甚至普及到山高路远的偏僻村落。据统计,北岳区的平定、阜平、广灵、平山、行唐、灵寿、新望、新乐等9县,男女文盲共130 653人,入学者达86%。

1940年底的山东抗日根据地,仅鲁南、鲁中、鲁西、胶东和清河五地,民校就有7 804处,识字班2 486处,总计学生约30万左右。冬学是扫盲的主要形式,仅泰山区便扫除了14万文盲。当时实施社会教育的机关除了民校、冬学和识字班外,还有县民教馆、区乡中心俱乐部、村俱乐部。1944年,胶东区办冬学9 968处,群众入学62.6万人。到1946年上半年山东全省设有23 170处民校,妇女识字班22 834处,成人学习组44 716个,俱乐部8 217处。学习组织遍及每个乡村的角落,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连贫困落后的鲁中、鲁南山区,多数青年男女也能识字300到500个,还学会了写信、记工和开路条。

总之,由于党和政府对社会教育的重视,各个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发展之迅速,规模之巨大,人数之众多,时间之持久,效果之显著,在近代社会教育史上是空前的。

二、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的内容

抗日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社会教育都不是孤立发展的,是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它有效结合了当时抗战的任务和群众的实际需要而得到发展和丰富。战略防御阶段,社会教育内容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得到逐步充实和提高,不仅进行抗战总动员和政治宣传,还组织群众学文化;不仅讲是什么,还要讲为什么等。战略相持阶段,每个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不一样,常常一个根据地处于相对和平时期,另一个根据地却遭到敌人围攻。根据地的教育因战时原因实施了不同的教育内容,例如苏中区1942年开展了“三冬运动”,即冬防、冬耕和冬学等。苏中区和敌、伪、顽相互交织,斗争异常残酷,冬防很有必要;同时,苏中区冬天天气暖和,许多农活已开始,因此,把冬学和冬防、冬耕结合起来,综合考量了群众的实际需求。不过,冬学有时还得和民校结合,以便巩固教育成效,如一部分冬学青年学生,因工作需要和求学上进的要求,就转入民校教育,所以晋察冀等边区有更多的冬学转入民校。在此阶段,社会教育不能满足于宣传抗日的政治口号,还要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需要教育工作者正确把握两者辩证关系。战略反攻阶段,社会教育要做到和生产、迎接胜利相结合,此时主要以政治教育为主。当时的群众具有丰富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踊跃参加支前工作,抬担架救伤病员,甚至参加战斗。

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进行,其教育内容根据当时情况随时作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尽量反映抗战需要,反映群众生产和生活要求。从各个抗日根据地情况来看,社会教育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政治教育。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始终把政治教育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群众从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逐步转变到抗战的思想上来。通过时政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民众时政意识,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抗战所必需的理论和技能,争取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直到抗战最后胜利。由于抗战形势复杂多变,政治教育内容经常灵活运用。或了解游击战、持久战和团结抗战的道理;或揭露日军的残暴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投降阴谋,进行民族气节和前途教育;或教育人民参军支前,壮大人民抗战力量;或教育人民搞好各种建设工作,解决根据地各种物质之需。

二是文化教育。主要以识字为主。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民众教育文化水平,扫除文盲,去除落后的封建意识。为此,各地编写识字课本,例如:陕甘宁边区编有《抗日三字经》,晋察冀边区编有《识字课本》,苏中根据地编有《万事通》等。这些课本内容大多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使民众倍感亲切,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强调学用结合,识字常和政治、生产及群众生活融合在一起。

三是科学常识。科学常识的宗旨是使群众懂得生产、社会及战争的一般科学常识和技术,破除封建陋习和迷信思想。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因时因地制宜,传授育苗、施肥、耕作、纺花、织布等技能;在军事方面,传授布雷、投掷手榴弹、挖地道、防毒、防空、救护、空降等知识。1941年至1942年,晋察冀边区进行大规模地雷战,每个村庄都挑选精干人员,参加县区政府举办的地雷训练班。冀中区开展地道战,许多地区开办了“地下建设”训练班,由各个地区挖地道经验丰富的青壮年传授技能。在破除封建迷信方面,因普及了科学常识,封建迷信现象明显减少。如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河曲县樊家沟村以前是个有名的“神仙村”,神婆有48 个,经过社会教育后纷纷砸掉神像,买了纺车,纺衣织布,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三、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的组织形式

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的组织形式在遵循社会生产、战斗组织的基础上,出于群众自愿与方便,采取由低到高,由分散到集中,又从集中到分散(分小组)的原则,逐步发展起来。

根据每个人的文化程度,社会教育成立了识字班、识字组、读报组等。如陕甘宁边区有的民校分为三个班,高级班能认识《解放日报》上的字而不懂意思,中级班认识五六百字,初级班不认识字,不少教育形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一些教育形式结合生产和战斗需要而组织起来,利用生产和战斗间隙,成立了干部、老年、青年、妇女、民兵等学习班。陕甘宁、晋察冀、山东等地按照劳动分工组成了变工互助组、油坊组、纺织组、运输组、做鞋组、熬硝组、揽羊组、拾粪组等。由于南北方气候不同,农忙季节也不同,教育形式是有区别的,北方冬学是最主要、最经常的教育形式,午学也不少,因为北方冬天全是农闲。南方有春学、夏学、晨学、午学等,还有冬学,因为冬天南方有很多农活,所以,苏中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冬耕、冬学、冬防的“三冬运动”。根据上课时间的不同,许多根据地成立了民校、冬学、半日班、夜校、隔日校等。浙东根据地除了办冬学外,还筹办了常年性夜校、巡回学校、读报会和农村俱乐部等。这些适合农村特点的教育形式,深受广大群众欢迎。随着环境的变化,群众思想觉悟的提高,社会教育逐步走向经常化和规范化。当时不少教育家和社会进步人士一到根据地,无不称赞根据地社会教育的成功和群众思想觉悟的提高。

民众教育馆是对群众进行教育的好形式,一般设在人口多且集中的集镇。与一般民校不同,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育,有文字的,也有非文字的,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很好。如晋绥边区兴县、临县的民众教育馆建立了大众黑板报,反映农民生产状况、卫生运动、纺织运动和宣传政府法令;设立了图书报纸,供民众阅览;组织了民众剧团,进行娱乐活动;成立了读报组,定期给民众读报;建立了民众代笔处,无偿的给民众写信、写契约等,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组织。

不少根据地还创造了各种娱乐教育的形式进行社会教育。不少地方成立了救亡室、俱乐部等,通过各种书报、读报组、娱乐晚会、快报、扭秧歌、唱山调、社火队、皮影班子、戏剧等形式,反映群众抗战、生产和生活的内容。如陕北的扭秧歌、太行山的辽县民歌和小花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后来在不少根据地传开,特别是在工作或休息时,不少群众自发唱起民歌,扭秧歌,增添了活跃气氛。

抗日根據地斗争形势复杂多变,使得社会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当时的社会教育既要反对日伪的奴化教育,揭露日军侵华的种种罪行,又要与国民党顽固派镇压工农群众的倒行逆施作斗争,所以社会教育的形式是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而不同,大体可分为:

模范式:这种形式适合那些群众组织健全、群众觉悟高、干部条件好的乡,办法是先办好群众学习组织,再动员群众自动建立乡学,定时集中各组上课。平时以组为单位组织分散学习,巡回指导,并辅之以经常性文娱活动和流动宣传。

民校式:群众组织基础好,干部条件好,急需群众教育,但群众缺乏学习兴趣的乡采用这种方式。办法是尽可能发动少数积极群众成立学习组织,发挥模范的带头作用,通过行政号召,各抗日组织响应,建立乡学,平时开展文娱活动,定时集中上课,条件成熟时再逐步发展为模范式。

小组式:某些地区,如反清乡地区,群众不可能集中,采用该方式。办法是不拘名目,抓住群众急于解答的问题,如民兵新战术、抢种抢收方法、武装宣传等,发动群众组成几人小组,用巡回指导法帮助他们学习,学会一讲,再转移他们的兴趣另学第二讲,慢慢形成习惯,逐渐使之经常化规范化。

闪电式:在敌伪据点边沿,缺乏群众组织,又急需对群众教育的地区采用这种方式。办法是成立武装或非武装的闪电式宣传组,事先准备好简短材料或宣传品,作好周密计划,突然出现在据点附近,迅速喊话或散发宣传品,再迅速撤退。

流动宣传式:在一时难以照顾但不能弃之不顾的地区采用这种方式。办法是利用流动宣传队和各种民间艺人巡回各地进行活动。如山东根据地在环境严酷的时候,曾提出“敌来疏散,敌走集中”的口号,在此口号指导下,许多识字班、识字组、读报组等都采取流动的方式。晋察冀边区在战斗激烈的游击区,几乎村村都有学习站,站站连线,教员们化装成串亲的、卖货的、拾粪的,巡回教学。望都一汉奸县长无可奈何地感叹:“各村的抗日学校都开了,可是开的又挺秘密,弄的脑子痒痒的摸不住、抓不着。”

总之,在游击区和敌占区,社会教育一般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既要防止敌人的偷袭,又要争取安定的学习环境。社会教育方式必须适应当时斗争形势的变化,否则,根据地的社会教育不仅难以为继,还会遭到不必要的损失。

四、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的方法

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的方法基本包括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两方面。课内教学既可节省时间和人力,又可适应群众的需要。无论是教道理还是教识字,都是把理论和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以激发群众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教学方式不仅采取固定地方教学,而且也组织一片或几片学生小组直接间接指导学生学习。社会教育的方法根据教育对象、学习小组和课本灵活运用,有“民教民”、“小先生”、个别教学、分散与集体教学配合等方法。在时间安排上,有随时来随时教、早来早教、“家里忙可回家”和“轮回教育”“家庭教育”“挨户教育”等方法。有的地方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创造了流动教学、实物教学、作坊教学、家庭教学和妇女识字牌等方法。有时还采取竞赛方法进行教学,如1939年陕甘宁边区就举行了冬学竞赛和参观活动,方法是:举行识字竞赛、讲演和讲故事竞赛;冬学与冬学、冬学与小学互相参观;开联欢会。

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发扬了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可以说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广泛开展了父教子、子教母、夫教妻、小学生教大人和群众自教等方法。各项工作都把群众教育贯彻其中,如支前工作、民主建政运动、大生产运动、拥军优属运动等。民主政府经常把这些工作当作教育群众的场所。例如在大生产运动中,除了宣传变工互助政策外,还采用订生产计划、掀起劳动竞赛、评选劳模和交流生活经验等方式,提高群众劳动热情。又如冬学,它不仅是教学场所,而且因其人数最多、最集中、最经常,成为民主建政、布置工作、了解情况、拥军优属、发展民兵和减租减息等中心工作的地方。在这些工作中,群众熟悉了工作情况,提高了工作能力,密切了政府与群众的联系。

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促进社会教育积极有效的开展,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教育之所以成就如此巨大,一方面是抗日战争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是领导者的重视。从中共中央到各个革命根据地的党政领导都有明确的方针政策,并认真执行。特别是那些从事社会教育的同志,一心为民,高度负责,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条件如何艰苦,总是结合抗日战争的形勢和群众的实际需求,以党和群众的利益为重,克服困难,坚持为群众办教育。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始终坚持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相一致,不断变化社会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方法,实行全民抗战,做到了群众生产、生活和战斗三不误。在极端复杂和艰巨的斗争环境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的崭新模式,为争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

[1]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

[3] 山东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山东教育史志资料[M].山东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1984.

[4] 谢丹芳.抗战时期根据地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6(9) .

[5] 李常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略论[J].历史研究,2010(6).

[6] 刘光照.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简论[J].教育评论,2012(3).

【责任编辑:刘中雁】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论幼儿园社会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