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地域性战略转移的历史考察

2020-09-02王庆林

世纪桥 2020年2期
关键词:根据地革命

王庆林

摘 要:历史上的中国,地大物博且发展极不平衡,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同时伴随有经济重心南移和政治中心东移的显著特征。上述特征对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地域性战略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谙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革命战争的战略精髓,纵横驰骋,南征北战,在中国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画卷。文章以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不同时期地域性战略转移为主线做简要历史考察。

关键词:中共中央所在地;地域性战略转移;历史考察

中图分类号 D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02-026-05

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在不同时期的选择有现实的考虑,更有战略转移的意义。伟大的长征就是中共历史上特殊的战略转移典范,中共中共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作出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战略退却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军力,伺机反攻。过去却有许多人坚决地反对退却,认为这是“机会主义的单纯防御路线。我们的历史已经证明这个反对是完全错误的了”[1](P.11-12)。此后,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建立边区政府,把“工农武装割据”,战略落到实处,一举奠定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基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深刻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凡是带有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并且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一、上海时期

南方长期被视为古代中国的“蛮夷之地”,是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在马可波罗看来,13世纪中国的江淮流域和江浙丘陵地带,以及东南沿海省份,不仅不是蛮夷之地,反而是稻田密布,运河成网。尽管如此,对传统中国人来讲,“南方并非祖先的故土,在那里会产生一种流放感”[2](P.20),

北方才是中国政治中心。然而,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扩张的据点首先选择在中国东南沿海,而国家为了富国强兵,同样把沿海地区作为争夺的要害。从此,沿海地区就成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资本、劳动力和各种资源涌向沿海,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上海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南京条约》签定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直到1945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上海百年租界历史宣告结束。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裁松江府、太仓州,上海地区属江苏省。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成立,直辖于中央政府。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一直是直辖市一级建置。[3](P.18-22)

上海不仅是一座摩登时髦的金融经济中心,事实上这座城市还流淌着革命基因,更是一座红色之都。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东临东海,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4](P.35)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近代上海塑造了一个开放而充满创造力的城市形象,历史性地站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沿,甚至是整个远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交流,同时也给上海带来了时至今日的持续繁荣。殖民地各国掌控上海,上海迅速由一座江南县城一跃成为经济中心,并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和工人阶级聚集地。以上海工人阶级为主体的中国工人阶级壮大和阶级觉悟的提高,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阶级基础。上海发达的传媒网络,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便利。上海迅速成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聚居地,到上海去一度成为先进觉悟青年知识分子的理想。

五四运动后的北京,由于军阀的镇压,政治气氛相对压抑。上海则随着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到来成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先进文化宣传机构纷纷成立,报纸、书店、出版社林林总总,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还创办了比较有影响力的报刊,如《申报》《民国日报》等等。随着陈独秀从北京到上海,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建党条件逐渐成熟。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见证了一支伟大的工人阶级政党的诞生,上海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二、武汉时期

历史上的武汉曾是中国军事、经济、政治三大枢纽,也是全国革命的中心。近代以来,随着汉口开埠,武汉经济位居亚洲前列,对外贸易更与上海并驾齐驱,成为“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全国第二大城市,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清末,武汉的枢纽地位达到高峰。随着洋務运动的开展,张之洞在这里创办了汉阳钢铁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此后还有汉阳兵工厂和药厂。武汉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领导者,近代经济发展的中心和中国近代工业化发源地。从产业实力看,武汉大体上位居全国第二。从金融来看,汉口成为与上海、天津和广州并列的全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在港航方面,武汉是与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并列的五大港埠之一。在贸易方面,与上海、天津、广州相比,1867年—1911年45年间,武汉的直接进出口额有25年处于第四位。总体上看,辛亥革命前,武汉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一度居全国城市第二位,所以辛亥革命爆发于武汉三镇。武昌起义爆发后,武汉又成为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与历史进程的政治枢纽。

1927年春,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在武汉黄鹤楼写下《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5](P.233)其中,“茫茫九派流中国”指的是长江,“沉沉一线穿南北”指的是铁路。此后,武汉的枢纽地位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内涵表现出来。如在军事方面,武汉成为大革命时期北伐战略枢纽,后又一度成为全民抗日指挥中心;在政治枢纽方面,成为武汉国民政府首府;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上海所在地受到了反动势力的严查,随即前往武汉,并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和进行土地革命,武汉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城市革命转向“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转折地,在党的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三、瑞金时期

纵观中国革命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党在北方各省力量相对弱小。与此同时,北方地区旧式军阀相对较多,割剧地方控制能力较强。因此,中国革命最初中心是在南方地区,其中两湖、江西、福建和广东地区都曾是中国早期革命的发源地,1924年大革命中的北伐战争影响也限于以上地区。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对中国革命不平衡性有深刻论述,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从民国元年以来,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湘赣边界的割据,就是这许多小块中间的一小块。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1926年和1927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群众曾经较早地起来革命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至于此刻的红军,也是由经过民主的政治训练和接受过工农群众影响的国民革命军中分化出来的。当时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实践证明,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路径。

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其意义决不限于边界数县,这种割据在湘鄂赣三省工农暴动夺取三省政权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意义。重点是三省交界之地,敌人力量相对较小,受到的压力不大;同时,三省交界之地便于联系三省的力量。由于中共在选择了罗霄山脉的井冈山后,山上生活困难,物资短缺,并非长久之计。毛泽东果断转战赣南,直抵瑞金,并在瑞金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四、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万里长征的战略转移目标把大后方定在陕北,全部是“边”,即省份交界的地方。以陕甘宁及长征后以陕甘晋为发展的主要区域,保卫和扩大西北根据地,领导全国革命。相比于川西和西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虽然高山深谷、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经济困难,但是陕甘宁更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

长征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在战略转移中创建一块能够使红军生存和发展的新的根据地。在长征途中的哈达铺,毛泽东从旧报纸上获悉陕北也有红军的新闻报道后,中共中央当即作出了重大决策,改变原先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决定到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合,把红军长征的最后落脚点放在了陕北。毛泽东指出:“陕北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有革命传统的,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的。这地方虽穷,但穷则思变,穷就要闹革命嘛!这里群众基础好,地理条件好,搞革命是个好地方”。[6](P.88)

长征时,陕甘根据地是当时中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延安是当时陕北的中心城市。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最后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首先,地缘优势利于红军生存抗日。陕甘革命根据地北连浩瀚沙漠,南接渭河流域,西靠六盘山麓,东临天堑黄河,可避免四面受敌,又接近华北抗日前线,可进可退,利于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日。同时,根据地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是进行游击战的理想场所。其次,人文条件利于红军发展壮大。陕甘革命根据地位于大西北,贫穷落后,历来反动统治野蛮残暴,人民群众不得不为生存而进行反抗斗争。在20世纪30年代,陕甘地区就有一大批早期共产党人,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在创建陕甘根据地过程中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和武装斗争,所以群众基础很好,利于革命发展。再次,革命政治形势利于红军落脚。从全国形势来看,党中央和红军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之际,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化、各界人士抗日呼声高涨,国民党蒋介石“剿共”之策遭到各界人士谴责。从西北革命形势来看,正值党中央和红军进行长征时,陕甘革命根据地却在一次次残酷的反“围剿”斗争中不断巩固和扩大,为党中央和长征红军落脚陕甘营造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党中央和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决定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之时,红二十五军已先期从鄂豫陕根据地转战到达陕甘根据地,与陕甘红军会合,使根据地军事实力大大加强,从而牵制了相当力量的国民党军队,为中央红军顺利北上落脚陕甘根据地减轻了军事压力。

共产国际鲍罗廷的“西北学说”也對中共落脚大西北产生了影响。他主张靠近苏联,在西北建立军事基地,组建革命军队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陕甘根据地地处陕、甘、宁、晋、绥等省区的交汇处,有着良好的革命基础。虽然处于敌人的包围中,但由于国民党部署的主要是东北军、西北军、晋军及陕、甘、宁、绥等省区的地方军阀部队,敌人内部矛盾重重,对红军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这就为中共的生存和统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地理位置上看,陕甘根据地东临黄河天险,北有沙漠遮蔽,西以子午岭为屏障,南望关中、陇南,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不利于敌军大部队运动,有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地理条件。陕甘地区农业虽不够发达,但也是西北地区的主要粮棉产区,人少地多,有生产潜力,根据地军民的衣食需求有基本保证。关于长征落脚点问题,毛泽东当时认为应该经过游击战争打到苏联边界去,可以首先在苏联边界创造一个根据地,再向东发展。不然永久打游击战争,会把自己变成瓮中之鳖,中央又如何能够指挥全国革命。为此会议决定以游击战争的方式,经甘东北、陕北,设法打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在靠近中苏边境地区(宁夏)创造一块根据地。

此后,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窑洞里领导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从这里走向了北京,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正如韩毓海在《马克思的事业》一文总结的那样:“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伟人,他找到了一种政治和组织的方法,将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宰割下分崩离析的中国大地重新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使被视为最封闭、最保守、最落后的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中国的黄土高原,重新崛起为最革命的力量所在。他把中国觉悟最落后的农民组织起来的游击队,对抗最先进、来自海洋的帝国主义武力的高度机动部队的方法就是土地革命,并获得了成功。”[7](P.99)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延安时期从幼年走向了成熟,延安十三年是我党历史上发展的黄金时期。

五、西柏坡时期

为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区域,最为广泛地动员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战略中心逐渐东移。从这一层意义上讲,敌后根据地抗战的意义重大。随着抗战局面的转变,1945年中共中央所在地转移到了河北省陈南庄和西柏坡。

抗日战争结束后,党再次调整了区域战略布局,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针。人民军队和解放区虽然遍及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但各地区发展尚不平衡。长江以南的人民军队尚未得到广泛的发展,华中解放区的人民军队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最大最巩固的是华北解放区,兵力占人民军队总数的四分之三。依托华北解放区便可以形成北取东北、南抗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有利战略基地。

战略布局调整的关键是东北。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且靠近苏联。东北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东北长期是东北军的天下,蒋介石的国民党在此并无深厚的基础。但此后国民党增兵东北,可见东北地区的重要性。东北地区有人口3000多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西南与冀热辽解放区毗连,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尤其是重工业较为发达,钢材年产量占全国年产量的90%以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党领导东北人民和东北抗日联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东北这片土地也是全国抗战最久的地方,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一切表明,东北地区条件良好,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如能控制东北,就可以依靠那里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建立巩固的战略基地。[8](P.387)三大战役首先从辽沈开始,一举扭转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印证这一预见。1945年6月10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和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基础就更巩固了。”[9](P.426)一切表明中共此时的地域战略已经不再是陕北,而是富饶更广阔的华北及东北地区。蒋介石对此也有精准分析:中共在关内有三个重要根据地,即以延安为政治根据地,以沂蒙山区为军事根据地,以胶东为交通供应根据地和国外到关内的海陆补给线。因此,对这三个地区,必须“犁庭扫穴,切实攻占”[10](P.113-114)。西柏坡作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的最后一站,地位相当特殊,共和国正是从这里走来。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对新中国的建设做了全面、系统、特色、有效的奠基工作,形成了“西柏坡道路”,为“进京赶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定都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古时属天下九州之一的幽州。其西拥太行,北枕燕山,东滨渤海,南面敞向华北大平原。这处天造地设、酷似海湾的小平原向来被人们称作“北京湾”。元明清三朝将京城设在北京,民国初年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情形是长江以北完全解放,长江以南大片地区才刚刚解放,尽管江南地区经济基础很好,但政治上还没有完全巩固,因此不可能将首都设在南方,而北方最大的城市就是北平,再加上是古都,基础条件很好。当时,北平和平解放,未受到战火的破坏,它东北部又是工业基础雄厚、解放较早的东北地区。因此,定都北京是必然的。

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伴随着的是政治中心逐渐东移。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秦,陕西关中平原一带就是中国的政治中心:镐京、咸阳、长安,奠定了这一区域无可争议的统一象征。秦末刘邦项羽约定,先攻下咸阳者为王,政治中心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预期。西晋定都洛阳,南北朝政治中心再度分离,直到隋唐统一,政治中心再度回归关中长安一带。此后,五代十国,战火纷飞。大宋以后,则定都汴梁,即今天的开封。政治中心已有东移趋势。元帝国疆域辽阔,历代之最。首都再度东移,定都大都,直到明清,尽管在明初和民国时南京做过短暂的偏移。北京一直就是中华民族心目中的政治中心。

在平津战役中动员傅作义起义、和平解放北京之时,党就已经在考虑建都北京,为的就是这座古都免遭战火破坏。毛泽东对北京信心十足:“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11](P.111)

纵观中国共产党从建党、成立新中国,直到今天发展重心的地域变化,会深刻体会到这是一支极具战略思想的政党。同时也看到,一群有理想、爱人民的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从苦难走向辉煌。今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仍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 张闻天.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J].红色中华,1934(9).

[2] [美]谢和耐著,刘东译.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苏智良,江文君.中共建党与近代上海社会[J].历史研究,2011(3).

[4]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5]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韩毓海.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8] 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第1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9]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 蒋介石.匪情之分析与剿匪作战纲要(1947年5月15日)[A]//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2卷.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84.

[11]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刘中雁】

猜你喜欢

根据地革命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机械革命Code01
窗台上的妈妈
中国的出行革命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没夯实“根据地”别去拓展新业务!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