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脱贫攻坚

2020-09-02王琳

文教资料 2020年17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脱贫攻坚

王琳

摘   要: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等院校开展脱贫攻坚的重要方面。扶贫先扶志,要充分发挥资助育人效能,经济资助的同时更要完善育人机制。针对现阶段高校資助育人重资助轻育人,育人意识不强,工作不规范,形式单一,勤工助学层次少等问题,提出资助育人工作路径,包括调整工作理念,牢固树立育人意识;完善资助育人政策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创新育人平台,创新勤工助学机制。

关键词: 脱贫攻坚;资助育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成为指导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1](107-110)。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等院校开展脱贫攻坚的重要方面。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扶贫先扶志,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2](225-227)他曾讲:“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1]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改变学生及家庭命运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实现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需手段。如何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效能,不仅要把资助停留在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培养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初明确指出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2]。目前,我国一些贫困家庭表现为:家庭中仅有的劳动力将要进入或正处于教育阶段,但由于贫困放弃受教育的机会;家庭成员因受高等教育使经济雪上加霜而更加贫困。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导致贫困代际传递[1]。近年来,国家教育扶贫力度逐年增大,很多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已经大大缓解,但资助育人不仅要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更值得关注的是贫困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并顺利就业。

1.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1.1高校资助育人存在“重资助轻育人”的现象。目前,一些高校的资助工作重心是经济资助,高校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包括“奖、贷、助、补、减”及“绿色通道”等在内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有效缓解了贫困生在校期间的经济困难,有利于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3](100-104)。但在经济资助的同时,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健康心理的建设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处于较为被动和滞后的状态。家庭经济困难生在校期间处于学业、家庭及社会等多方面压力之下,容易引发焦虑、自卑、敏感、脆弱等心理问题,产生不良想法。同时,贫困生的社会资本和机会资本获取方面相对缺乏,大学期间综合能力提高处于劣势,就业时在就业信息和机会的获取方面同样面临被动。当前,高校着重针对育人的项目较少,学生缺少通过有偿资助获得自我提升的机会及平台[4](70-71)。

1.2资助育人专项人员少,育人意识不强。资助育人不是仅由某一个部门就能开展的工程,必须依靠多部门合作,多渠道地开展。校内人员参与的同时,还要依靠校外人员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目前很多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都是由学生工作处或下面的科室完成的,有的高校专项人员长期处于缺位或兼任状态。专项人员往往忙于处理各项资助具体事务,无暇进行育人工作的研究。大部分育人工作是由辅导员开展和跟进的。此外,管理者资助育人的意识不强也是不容忽视的。思想意识不足,致使指导工作开展的政策制度落实不到位,甚至制定不合理的政策,育人工作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1.3管理不规范、不科学。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一项内容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全国各省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同,认定的依据和标准不统一,给规范化开展资助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认定结果主要由学生成立民主评议小组表决产生,这种方式虽然基本能客观公正地认定贫困生,但由于评议小组成员一部分是从与贫困生共同寝室中选出,大学生往往存在同班不同寝,对其他寝室的同学了解不够的现象,同寝室的出于室友关系主观上的评判更倾向于室友或关系好的同学,给认定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4育人形式单一,工作开展具有盲目性。目前资助育人工作重心是缓解学生经济压力,育人工作主要通过辅导员开展,这种育人方式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辅导员开展工作没有一套科学而有效的实践程序参考,全凭辅导员个人的水平,育人效果可想而知,育人效果缺乏评价机制,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推进和完善育人工作。学校层面的育人工作缺乏创新,当前较多的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举办征文大赛、举办励志学生宣讲等方式开展育人工作,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育人工作流于形式。同时,受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不知道通过何种方式提升自我,更不清楚学校在这方面提供了哪些机会,管理人员和受助学生盲目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管理人员不清楚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学生不清楚学校开展了哪些工作,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1.5勤工助学层次单一。勤工助学作为有偿资助的一部分,目前没有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这一形式受助,勤工助学不仅能减轻受助学生的心理压力,还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在付出劳动的过程中,可以锻炼社交能力、表达沟通能力、抗挫能力,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辛勤付出获得成就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付出,使学生在心理和能力上都得到“资助”。但勤工助学存在岗位数量少、技术含量低的情况,岗位设置多为食堂清洁、宿舍值班、图书馆管理等。部分贫困生没有机会获得校内助学岗位,于是到校外兼职。有些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通过不正规的渠道获得兼职岗位,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部分学生为了获得高额报酬逃课打工,最终耽误了正常学业。

2.完善高校资助育人的措施

2.1调整工作理念,牢固树立育人意识。资助和育人两项工作同等重要,资助是育人的基础,育人是资助的根本目标。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两项内容缺一不可,才能最终实现国家脱贫攻坚整体目标。学校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整合和调动学校各方力量,各部门相互协调,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加强校级主管部门与各院系的联系,充分调动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将育人与教学过程紧密联系,形成育人合力。只有牢固树立育人意识,才能找到资助育人工作的落脚点,使资助育人落到实处。

2.2完善资助育人政策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科学的政策体系,合理配置职能部门,是资助育人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设置校级、院级两级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将学工、团委、纪委、宣传、教务、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统一纳入校级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从整体上保障资助育人工作正常开展。将各学院书记、院长、辅导员纳入院级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保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4]。资助育人还要与教学工作密切协作,教书育人与资助育人相互融合,促使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育人水平,传授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使受助学生不仅取得学业上的进度,心理及核心素质也得到良好发展,强化脱贫能力。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使资助育人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方案,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逐步建立起依托大数据的认定方式,不断完善学生的个人档案,对学生提交的材料,严格按要求审核,采取第三方监督机制,严格监督评审过程。

制订切实可行的育人方案,明确各管理人员育人目标和学生的成长目标,各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对育人过程有清晰的方向认识,学生有明确的成长目标和方式。如,针对受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通过组织多种主题的心理培训,在增强辅导员业务能力的同时,辅导员通过培训明确心理教育方面的目标和工作的具体方案;面向受助学生学校开展多主题的心理讲座,组织学生举行心理成长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这种形式使学生更加清晰自我心理成长目标和可行的建设手段。在进行困难认定或学生入学时,学校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建立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和成才期望,针对这些问题与期望,提供有效的计划与方案,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可提供的多种渠道和具体项目,目标和方向的确定不仅便于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更有助于学生及早开展“自助式成长”。

2.3完善创新育人平台,增强学生主动性。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不善于表达,展现自我机会少,不自信,往往不愿参加各类活动,个人难以得到锻炼。调查表明,80%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参加过除专业要求以外的兴趣课程,如舞蹈、乐器等。部分学生希望在心理、英语等方面得到提高[3]。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以新媒体为手段,整合校内校外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帮扶。在入学、认定经济困难及奖助学金评定阶段,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等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指导其完成大学生涯规划和各项申请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培训、座谈和交流会,辅导员和心理教育专干定期与学生交流,保障育人工作有坚实的基础。组织成立励志社团,以社团为载体定期开展不同主题活动,如演讲朗诵、文艺演出、英语竞赛等,提供更全面而切实的锻炼机会。同时,以社团为单位开展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的意识,通过志愿服务回报社会,认识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4创新勤工助学机制,鼓励学生自强不息。高校应加大对勤工助学的保障力度,使勤工助学从常态化向制度化推进。学校制定管理与监督制度,协调各部门工作的开展,联系教学、管理、科研部门设置教学管理、科研助理等岗位,有利于学生专业水平、组织管理、科研能力的提高。同时,不断加强与校外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助学岗位。建立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建立多层次的助学方式。勤工助学实现资助的同时,学生通过付出能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提高能力,培养自强不息的品质。

3.结语

资助育人是国家脱贫攻坚背景下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资助工作还有很大改进的空间。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应不断探索与创新资助育人的新理念、新方法,夯实资助基础的同时深化育人改革,建立长效的育人机制,强化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永.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體系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

[2]黄娟.脱贫攻坚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8).

[3]周璐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探索与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23(5).

[4]曹水,宋艳萍,王玉江.创新高校资助育人方法探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

[5]陈宝生.学生资助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J].天津教育,2019(8).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脱贫攻坚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