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河旧事
2020-09-02陈年喜
陈年喜
十棵壮竹
峡河无疑是寂寞的。这首先体现在此两处:一个人物也没有出过,一场战斗也没有打过。如一件黯淡的夹衣,被人不冷不热地披了多年。早已故去十年的大伯生前给我讲过一段古,说一九四几年时,毗邻的河南卢氏县官坡镇有一股刀客,不抢民,不扰官家,不绑票劫舍,专接为人出头的私活,比如某某家族欺男霸女,欺人太甚,人家朝中有人,没办法,这帮匪人,可以替被欺一方出头,收拾他。比如某人物与某人物结下生死的梁子,钱摆不平,要用到刀枪。玩命的生意,当然是要收费的。说兴隆镇上有家姓阮的,兄弟五人,有做县长的,有做到陕西省参议的,在镇上建一座大院,墙高三丈,家兵三百,街上铺子有他家一半,山上的树,沟里的地,差不多都姓阮。三条岭东边的桃坪保有家姓陶的,做保长,也是有家兵的,两家总是明争暗斗,互不服气。有一天,陶保长去县里开会回来路上莫名吃了黑枪,只有所骑的大白马回来报了信。陶家怀疑是阮家干的,官司打到省府,不能赢。陶家一气之下,要倾家荡产报血恨。
接了杀人大单的刀客曾三次到阮家侦探,发现深门重锁,家兵凶恶,不是容易得手的,最后决定夜取,可夜间高垒重闭,坚壁难越,怎么得了手?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从二十里外的峡河砍了十根大竹,竹高三丈,粗细如膀。那夜,月黑风高,他们将十根竹竿撑靠在外墙上,顺竿而入,刀劈枪击,杀了阮门十八口。据说那位领头的大当家,是个麻子,两手两只短枪,双脚如履平地踏着竹节就上了墙头。阮家没被杀的,发现是竹竿做了敌人帮凶,查到竹竿自峡河来,一怒之下,带人烧了竹园。十亩竹园大火三日不息,烟腾百里,惊动了远近百姓和山中鸟兽。这可能是峡河百年里,因了竹子而出名最大的一次。据说刀客做完这一票就投了南阳内乡县的保安别司令,后来在西峡保卫战中与日本人死拼,那一战,打得惨,刀客们大多战死,最终打退了鬼子,守住了县城。“铁打的潼关穿通过,纸糊的西峡打不破”。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峡河这片竹园至今还在,年年怒勃冲天。我读小学、中学,来去都从旁边经过,有时夏天进去纳凉,叶繁蔽日,阴湿阴森,有时会碰到一条青蛇,有时落一头鸟屎。
猎事
我记事时,峡河就叫峡河人民公社,三个村,两千人口,是县辖编制最小的公社。一位书记,两位社长,五位部门干事,叫八大员。那时间,村里红白事,吃八大碗,菜端上来,人们哄抢着喊着:八大员、八大员齐啦!有时候,八大员中的某一员两员也混在其中吃喝,那时候人肚子饿,上面和下面也不生分。
公社书记姓陈,陈书记。他是丹凤县城人,一口难懂的异语,我们叫侉子腔,其语言地位,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是很牛气的。乡下人去县城看个病,办个事,不学侉子腔,人瞧不起,啥也办不成。丹凤这地方很怪,两千米海拔的猿岭是一道分界线,东蛮西侉,不独语言不同,行为处事方式也各异。那时候,有一半时间里,干部们都在村里混,名为工作,其实是混饭。干部们也穷,每月只有一二十元工资,家里大部分都拖着口。
这里说说陈书记的故事。当然是听说来的。陈书记当过兵,爱枪,喜打猎。那时候枪像家家捅火棍一样方便,野物们也没现在这样金贵。那年头的冬天也爱下雪,劈头盖脸的大雪一场接着一场。树木们落光了叶子,山山岭岭尽是白色。白雪是野物们的大忌,让它们无处遁迹遁形。但另一方面,却帮了猎手们的忙,远远地看到白里一点跑动的黑,定了标尺,叭地一枪就撂倒了。
陈书记是一方最高长官,当然不屑去干驱窝撵仗那喊破嗓子累坏双腿的活,他穿一件黄军大衣,在某个垭口坐仗,当猎物们仓皇窜来时,叭地一枪。枪声翻山越岭,家里的人听见了,一阵欢喜:晚上有肉吃了!无论是几十斤的黄羊,还是数百斤的野猪,陈书记都懒得去抬,他背着枪,前面开路,如果猎物实在太沉,人手不夠,陈书记会叭叭叭向空三枪,山下的人立即带上绳子向那里急进,那是他独有的号令。
不过,仗口也不是人人能坐的,得枪法好,主要的是得胆壮。野猪来了,不慌,得十拿九稳地撂倒。赶仗的人翻遍了十架山,捅了无数窝,撵出一只野猪来,不容易。有一回,一只老猪向垭口奔来,陈书记的762半自动步枪抠了一火又一火,不响,这回碰上了臭子,卡堂了。野猪近在十步,不容多想,陈书记端起刺刀向野猪捅去。开弓的箭过山的猪。对手张着血盆大口迎了上来。刺刀扎进了猪脖子,野猪大吼一声一个猛摆头,刀断在了肉里。陈书记扔下枪就逃,野猪带着刀紧追身后,人哪里有野猪的速度?书记绕着一棵树绕圈,雪地上人脚猪痕绕成一团毛线。赶仗的人赶到时,野猪正撕扯下书记肥大结实的军裤。赶到的人给了它一枪。
峡河这地方猎物多,打也打不完。人烟稀疏,沟大谷深,外面的大风吹不进来,里面的地气散不出去,是动物们避冬的天堂。在百里八乡都没饭吃的日月,峡河人经常吃到肉,所以,一直流传两句顺口溜:要娶媳去官坡,想吃肉到峡河。一岭之隔的邻省官坡出美女,也是一绝。峡河人至今还有打猎的情结,前几年政府开始收枪,一路下来,很多人都因拒缴犯事了。
听说,陈书记死在了一场批斗会上,有说怪台子太高,有说台子下不该放那一堆砖头。到底什么原因,谁也说不清了,总之死了,灰飞烟散。
拦河造地
九十年代末,上面发出号召:再造山川秀美的新西北。从来不秀美的山川要造出秀美来,可不是简单的。这秀美谁来造?当然是人来造。有力出力,没力出钱,十八至六十岁劳力,每年每人不少于八十个出勤工。那时间打工潮在家乡初兴,人们开始奔向广东奔向海南奔向温州,奔向流水线工地出海的鱼船,可号召一出,年轻人再也不敢外出了。春冬两季大会战,战天战地战河山。
峡河不缺树木花草飞鸟走虫,那就造耕地,逢丘削皮,逢河拦堤。
三月是个好季节,冰雪消融,万物开化,最是那梨花桃花,开成了疯癫。峡河经过一冬的蓄锐,重新变得激荡。它一路莺歌燕舞,载悲载欣,只知所来,不知所终。有说奔去了武汉,而长江史从未有过它的点滴记述。
我们用了一个月时间,在峡河岸边一处开阔段建起了一条大坝,坝长千米,把河床占领了一半,把河水逼向了一边。余下的工作,是给坝内乱石滩涂填土。庄稼不长无土之地。我们用炸药把一条伸出的山丘炸塌了一半,把土一架子车一架子车运往坝地。挖到三丈深处,这天,挖到了一座古屋。古屋土木茅草结构,看来是被突然发生的山体滑坡埋葬的一家人。屋里有一张床,床上两具骸骨,似乎当时正在休息,灶前也有一人,坐状,身下一只木墩。灶洞有炭有柴,显然当时正做饭中。后来挖出一口箱子,乌黑难辨木质。刮去表层腐蚀,是椿木。有锁,锁已锈死。支书用锄刃嗵地砸开,箱子空空唯余一物:绸纱包裹里一沓麻纸,翻开首页,一行字:庚子八月安庆怀宁管门四十八口。再翻至最末,再无一字。
现在,这个地方,成为省政府挂牌督防的地质滑坡灾害点。一块巨大的白铁皮牌子,隐在蒿草树影中间,有走夜路的陌生人,抬头猛然看到星月折射的惨白反光,吓出一身冷汗。
在峡河左岸的一片缓慢山坡上,我度了童年、少年、断断续续的青中年时光。漂泊,是我们对命运的一种寻找,我们总是以为它一定在某个最好的地方,那里四季平安,可以放下和拿起心里所愿,我们走到天边,也找不到。
2016年初春,我又一次离开老家。在北京,写下了一首诗《峡河》。这一定是它见于文字的第一首诗,但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一首。
那天 我从老家去北京
走完一段陡坡来到峡河岸边
头顶大雪纷飞 山河皆白
旧得不成样子的物事
因为一场大雪变得崭新
那一刻 突然想起
我已离家多年
站在河岸的人 早已徒有其名
流水带来的人烟都被流水带走
只有芦苇白白的头
年年如旧
在河对岸
小学三年级放学路上
我为百日咳的妹妹偷过三颗桃子
后来 我走了她留在了向南的风里
那年她十三岁
转身离开时
落在峡河上的雪
更加厚了
饿
已是中午一点。没有手表,也没有戴手表的同路人。这时间,是感觉告诉我的。
一轮烈日当头照。我细高的身体投下的影子是圆的,它像一个圆圈套住我的双脚,我快它快,我慢它也慢,步大步小都不能跨出去,我在路边的玉米地坎上坐下来,它也缩成一团。布兜里的七个馒头变成了七块石头,坚硬而沉重,细窄的挎包带子在我肩上透过衣服面料把肉勒出一道深深的沟痕,如果它再深一点,就见到血了。
路沿下的河水闪着波光,河沙细腻,一种小鱼在沙面上犁出一道浑沟,腾起一股沙晕,旋即又落下去让沙面恢复如常。河水与我逆向而行,再逆行二十里,就到学校了,那里,也是它的源头,那也是我学生时光所抵达的远行的尽头。
早晨天放亮的时候,馒头正好出锅。一阵发酵的麦香掺和着蒸熟的椴树叶子的气味弥漫了整个厨房,它通过墙壁上放置煤油灯的孔洞钻过来,像一只白猫,身子被卡在了墙那边,依然不屈不饶地往里钻,仿佛这边屋子有它爱吃的猫粮。晚饭吃下的两碗玉米粥早不知去了哪里,这个时候,身体空空荡荡,饥饿占据了身体所有的角落。也是饿把身体叫醒的。父親已经下地,遍地的玉米正熟。母亲把热气腾腾的馒头从笼屉里一个个往筐里捡。铁锅里升腾的热气透过椴树叶子,使馒头依然十分热烫,母亲每捡起一个馒头都要在手指头上吹一口气。这些我是看不见的,土墙厚实,缝隙都抹了麦草筋的黄泥,是我的感觉穿过墙壁看到的。
布兜的料子是一块蓝底白花的的确良,为了结实,四周走了双线针脚。我在这个叫庾岭的苦寒山区中学已经读了大半年,它也跟随了我半年时间。往返中,它在我肩上,在校时,它紧锁在一口桐木箱子里。它的大小可以正好装下碗大的七个馒头又扎得住口,不至于在漫长的路途中被太阳晒裂,或在存放处被野猫子偷吃。布包很少清洗,以致它的里子结了厚厚一层馒头面痂。在馒头吃尽的星期六星期天,我会用手把它狠狠揉搓一阵,脱落的面屑倾倒在手心,再倾倒在嘴里。照例的,母亲在为我装馒头时,总会多装出一个两个,意为用作路途的干粮。
黄沙的路面石子嶙峋,半天也见不到一个人路过。玉米和豆子正在收割,此时,所有的人都在地里劳动,把秸杆砍倒,把玉米苞撕开,掰下来。高冷山地,这是一年的主粮。差不多所有的家庭用度也是卖了它来交换。不结玉米的秸杆被称为甜杆,味同南方的甘蔗,甜而多汁。小时候,我们常常把它从一堆堆玉米杆里挑出来,藏在茅草堆里保湿,啃到十月雪降。
在一块玉米林里,我用手折了四五根甜杆,断了头去了根,夹在腋下,边走边啃。甜杆的外皮完全不同于若干年后吃到的甘蔗,它可以撕离下来,一节甜杆儿七八寸长,青嫩碧润或白而无光,可以咀嚼好久,啃完了一节再撕剥下一节。剥了皮的甜杆很脆,但甜度、含汁量又各不同。有的很糠,有的有一种骚味。碰到糖汁度高的,我会细细咀嚼,嚼得不放过任何一点细节,那汁水咽下喉咙,似乎很稠,在喉壁上挂了一层浆。当它淌流到胃的时候,胃立即安静了下来。行走中饥饿的胃是最好动的,像一只警惕性极高的动物,它穿过肚皮和衣服警然四顾,不放过任何一枚野杮子、被泥土埋着仅露出一点秧蒂的红薯。我听见坡上有人指着我说,这是谁家的孩子呀?在白晃晃的泥沙路上,一溜玉米杆渣点点洒落,渣上慢慢爬上饥饿的蚂蚁。
学校也穷,穷得只有教室,穷到没有任何体育设施,唯一有的是篮球。离家远的同学星期天不回家。学生食堂不做饭,同学们有的投附近的亲戚,有的相约去较近的同学家,我和余下的人就打篮球抵饿。从早晨起床一直打到天色擦黑,一天的饭做一顿吃。学校周围有很多机关单位,乡政府、信用社、派出所、粮站……他们轮换着吃饭,轮流着和我们打。我们一场接一场地打,越战越勇,打得他们落花流水。运动不能停下来,一停饿劲就上来了,饿劲奇大无比,把你往街上小饭店里拽。
在靠近乡医院旁有一家小商店,卖一种面条,分一斤和半斤装,面条颜色斑斓发乌,显然掺了很多麦麸,但很细,细若毛线。坐店的是一个年轻媳妇,头发在背后编一根大独辫,用黄头绳系着,她有一对小虎牙,笑的时候露出来,牙上有一层亮亮的釉光。柜台上有一只笛子,很长,有一头有一个金黄的铜圈。不是卖的,也不是吹的,就在那长期放着。我在买面条时,喜欢拿到嘴边吹一阵,吹《何日君再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有一回吹着吹着我看见她滴下了一串眼泪,落在柜台的松木板上。从那,我再也不敢碰那笛子了。
街上共有三家饭店,有两家时开时关,只有一家是正常营业的,开到晚上十点关门。关了门,只要你喊,他也能起来给你做饭。饭店都只有馒头、面条、饺子,大概是不会做别的,也许做了别的也没有食客。面条五毛一碗,面条上加一片白菜或菠菜,放上盐,浇上酱油。大蒜是自己种的,可以随便多少。饭店也接受来料加工,煮一碗面条,提供酱油和盐,一毛。我每次都是煮一斤面条,一只碗盛不下,再添一只小碗,或者没有客人时,待吃了一半,再把锅里面条添上来。店主喜滋滋地看着我把一斤状若麻线的面条风扫云雾地吃完,再给我盛一碗面汤,说,小伙子,将来给我做女婿。他的女儿叫张素玲,读初二。若干年后去了深圳,做了某海关高官的小三,后来,听说投了无边的南海。
学校食堂的饭票是用钱来买的,也可以交粮领票,我离家远,没有自行车骑,只有选择前者。因为总是缺钱,就总是有断顿的时候。我的同桌是一位女生,她的父亲在乡政府工作,她不缺营养,长到一米七,她也不缺饭票,每次吃过了饭,碗壁上还有一层饭,被水可惜地洗掉。有一个星期,星期三我就没饭票了,放学了我不能拿碗去食堂,也不能坐在教室里,因为同学们都打了饭在教室里吃,我就去宿舍啃一点馒头,馒头是用做晚饭的,也不敢多吃,多了,晚上就没了。一天上课,我在文具盒里发现了三斤饭票,饭票是粉红色的,它被一张作业纸包着,纸很薄,饭票的红隐隐露出来,像一朵白玉兰透着红蕊。蓝格的纸上没有写一个字。我猜到这是谁给我的,我正好在她的语文作业本上发现了缺页。突然的温暖让我整整一堂课没有听清老师所讲的内容。
一位老人在南方的大海边画了一个圆的那年八月,我毕业了。从那时到现在,似乎肚子再也没有饿过。而由十九岁开始的,是生命的另一场饿殍遍野。
阿 宝
阿宝是一条狗,土狗,我家的。假设它一直活着,今年正好三十八岁了。但它只活到了三岁,不用细算,它死那年是一九八三年。
我记得清晰,老家这个小村子是一九八0年土地分产发包到户的,因为是最小的生产队,又位置偏孤,改革实验就从它头上开始,万一失败了责任和损失就相对小些。于是,它比别的村子早吃了两年饱饭。我也因此,比同学早穿上了蓝色的确良裤子,很是得意了一阵子。
家乡这地方地理结构有些怪,一条长长的大沟,像一只百足蜈蚣,茫然而努力地爬向并不确定的前方。那两岸数不清的梁梁壑壑就是它的脚和脚间的隔隙。我家那个村子就诞生在它的一只足上。五十口人,四十亩地,加上家家自开垦的那一部分,正好人均大约一亩。因是山地,因势就形,东一片,西一片,大一片,小一片,没一点规矩和形状。看天吃饭,收成常没啥保证,最可恨的,除了风不调雨不顺,还有山猪,一头山猪,一晚上能糟蹋半亩地的玉米。人晚上要睡觉,精神扛不过它,就需要狗来值夜,于是,我家就有了阿宝。
阿宝有许多故事,要讲,能讲一大本书,这里我讲讲它值夜的故事,相对于别的事,为主人一家的口粮值夜,是它一生最风光重要的事,别的,都可以忽略不计,像人一辈子里许多事一样,待成追忆时大都不值一提。
家里那时候人口多,土地有五六亩,都集中在南坡上,一梁两洼,五月麦子八月谷,一年一熟半。所谓谷,就是苞米。这里无水,真正的大米离人们生活很远。小麦有芒,又硬又扎,生着倒刺,难以咀嚼下咽,这成为它的自卫武器,山猪不是到了饿得九死一生不会碰它。最头疼的是玉米,从出红缨儿开始,山猪就频频出没糟蹋,直到八月收获,时长达三月之久。山猪聪明,堪称巨猾,声东击西,神出鬼没,那层出不竭的智勇,斗垮了多少庄禾和汉子。
阿宝是捡来的,无名无姓的一团黑漆,唯尾尖上一点白。父亲把它抱回家的时候只有筷子长短。不承想,半年后就猛窜到三尺。很少人真正听到过钟声,阿宝的叫声让人感到,黄铜大钟的声音一定就是这样的。好多声音是飘忽的,遇到了风或别的阻拦,会拐弯或落下来,消失在草丛和尘土里。阿宝的叫声是直直的,向着天上的,逢强更强,逢弱不避,像烟花一样,在高空次第炸开,光芒四绽。到了该年深夏,阿宝就能跟着父亲去南坡为玉米们值夜了。
山梁上搭一个窝棚,人字形,树干为架,巴茅为披,里面支一张床,门口挂一盏马灯,巴茅年年插,灯油夜夜添,这就是值秋。我后来半生的行程里走过无数边毛之地,见到了数不清的窝棚与值秋生活。生存有无数艰辛,值秋,是源远流长的一幕。
山猪是群生动物,进庄稼地时,常常是一群,在对付玉米时,又是各自为战遍地开花,体现出很高的战斗智慧。守秋的人东边追到西边,南边赶到北面,不堪疲苦,效果甚微。而有了狗,效果大不一样,狗速度快,听觉嗅觉十分灵敏,成为山猪真正的克星。但山猪凶暴,死伤的狗总不在少数。那天我从学校回来,看见父亲正给阿宝缝伤口,阿宝嘴里横塞着一根木棍,大拇指粗,嘴巴用麻绳一直缠绕到脑门,这是防止它忍不住疼时撕咬反抗。阿宝的肚子上有一条血口,尺多长,深见肋骨,血流了一地,那血滩有一丝腥甜的气味,像它的颜色。多少年里,我一直有一个错觉,总是把红色和甜味连在一起,自己并不能说出其中的道理。父亲用完了一根纳鞋底的细麻线,才对缝完成,又涂了锅底灰。阿宝一声不吭,取下嘴里的木棍时,木棍断成了两段。那次阿宝在家里躺了三天,不吃不喝。
阿宝跟随着父亲为我家的玉米地值秋三年,有时候也跟随哥哥,有时候也跟随着我,有时候它独自一个。它长到成年,差不多半人高,跑起来,四肢和身体拉成一条线,像一缕黑云飘过。先后被山猪的獠牙、树桩、悬崖的利石刮伤多次。到了后来,如一位身经百战的勇士,威名和威猛令入侵者闻风丧胆。
我曾亲历过一场阿宝与一头母山猪的恶战。最凶猛的山猪不是身重过数百斤的公猪,而是母猪,饥饿和母性使它异常顽强。逢星期天,我不爱睡家里,喜欢睡到窝棚里,除了晚上可以看天空的银河,听各种林鸟叫,用手电筒去照黑暗中的事物,胡思乱想一些遥远的事情,还可以掰来地里的玉米棒子烧了吃。玉米熟时山核桃也正熟,用小刀剜出仁就玉米吃,那个味,是人间最真的香。那是一頭身长五尺的山猪,还带着一群仔。在一堆大石头后面,阿宝截住了它的去路。我打着手电筒,看得很清楚,它有四颗伸出唇外的獠牙,獠牙的长度出卖了它的身世:这是一头历经战场的老猪。阿宝发出怒吼,声音如巨石滚过夜空,山猪还以声色,毫不示弱。它把屁股抵在石头上,头如盾牌来回摆动,让阿宝无从下口,它的仔们这时已做了鸟兽散。阿宝一次次扑上去,一次次被击退,突然阿宝猛然跃起,越过了山猪的头顶,一口咬住了猪的臀部。如两块巨石,它们在玉米林里滚动、撞击。玉米纷纷倒伏,狼藉一片,最后,山猪终于不敌,滚落山涧逃走了。那一战,阿宝一条前腿被咬穿,而我手中的火铳到底没打响。大战之后,那个秋天,山猪再也没有来过南坡。
一九八三年开春,乡上调来了一位新书记,姓马,大高个,一嘴黄牙,一口蛮语,听不大懂。马书记爱吃狗肉,总带着乡武装部长下乡扑狗,一时间吃得路断狗稀。不知怎么知道了阿宝,三次来要狗,父亲死活不依。后来,他以援建公路为名,一纸调令把父亲和一群乡亲调去了外乡出工。记得那时候,大人们一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转战各地修地、修公路、修水库,人们称之为公差,不分男女和季节。几天之后,马书记带着三个民兵背着带刺刀的步枪,带走了阿宝。
星期天,我翻过乡政府院墙去找阿宝,远远地看见乡政府厨房雪白的石灰墙上钉着一张狗皮,像一幅黑色的地图。我走到跟前,见阿宝的毛发黑亮依然,尾巴上的一团白,耀眼而刺心,被风吹动,仿佛依然在奔跑、吠叫。我一下就哭了,这是我记忆里,第一次不是因为自己身上的事而哭。而今历经沧桑,感到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命运像梦一样飘忽无常,并不比一条狗更幸运。
〔责任编辑 王雪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