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思考
2020-09-02居一方李健龙
居一方,张 虹,李健龙
(苏州市职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215000)
一、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
在我国进入老龄社会的大背景下,养老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且亟须改善的研究课题,成为各级政府所面对的一个重大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分为机构养老、 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类。 一是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以养老机构建设为主要基础,重点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重点实现以下三个功能:1.生活照料。通过设施建设,达到无障碍通行要求,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功能,方便老人的穿衣、吃饭、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基本日常需求。2.康复护理。提供相应的设施如康复器材等,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老人恢复生理上减退或减弱的身体功能。3.紧急救援。老年人易出现突发疾病或病痛,需要在短时间内采取紧急救护措施,机构需要提供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救援服务能力,使得老年人能够获得及时的救援,治疗。 二是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现在国内数量最多的养老方式,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层面,既符合老年人心理上对养老环境的认知与要求,又不会为家庭支出增加负担,是大多数老年人选择的方式。 三是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服务是在日间照料暂时无人或无力照护的社区老人。 社区养老将家庭养老中的某一部分内容交由社区来承担,以社区的力量,小范围对社区内需要服务的老人进行照护服务。
二、苏州养老服务业环境现状
根据苏州市老龄办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18年苏州市60—69周岁老年人99.11万人,占老年人口数的54.13%;70—79周岁55.79万人, 占老年人口数的30.48%;80—89周岁24.42万人, 占老年人口数的13.34%;90—99周岁3.69万人, 占老年人口数的2.02%;100周岁以上老年人663人,占老年人口数的0.03%。 和2017年相比,各年龄段老年人口都有所增加,60—69周岁老年人口已逼近100万,10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也创了新高(图1、2)。
图1 2015—2018 年苏州老年户籍人口数量情况
图2 2018 年苏州各年龄层老年户籍人口占比情况
苏州作为长三角的重要城市,是国内养老行业起步较早的城市。 政策高度重视养老,十五年来不断有相关养老政策出台;无论政策环境、市场发展、客户的观念都远远领先于国内市场,称之“行业高地”亦不过分。 近年来,苏州先后颁布实施了《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做优社区养老、做深医养融合、强化规范管理、扩大普惠群体等方面着手,多措并举,促进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
根据市场调查结论,苏州毗邻上海,有着媲美杭州、南京的战略优势,是各大养老企业及品牌扩张布局的重点城市。 泰康、光大汇晨、国寿、红日、九如城、朗诗常青藤等一线主流品牌先后有项目在苏州落地。 凯健、佰仁堂、远洋等品牌的项目均在筹建中,将最快入市。 苏州由于整体经济水平较高,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对比较高, 民众受教育程度较高,总体对养老的思路想法超前于国内其他城市。 对享受社区养老服务的接受态度较为开放,也充分了解养老对于自己后半程人生的重要性。
虽然苏州政府对养老产业进行了大量的政策与操作扶持, 苏州人民对养老的认知也逐年提高,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苏州地区的养老产业还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地讨论。
三、苏州地区养老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产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由于国内对不同职业认知的习惯,且对老年人服务环节知识的不全面,导致各地针对养老产业的专业教育配置不足。 在国内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教育机构,很少开展针对养老产业的学科教育,学生普遍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求职兴趣不高。 导致某些学校在认识养老产业重要性的前提下, 也无法进行招生,无法设立相关学习专业。 由此,每年进入养老护理、服务产业的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足。 在社会上,由于老年服务工作的门槛较低,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员年龄又普遍偏大,大部分为文化程度不高的二度就业中老年人群,以女性居多。 他们大多来自偏远贫穷地区,对于老年人护理、照料的相关知识较少,相关的岗前培训因培训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和自身知识水平有限, 只能提供最浅显的日常护理知识,无法给予更深层、更专业水平的培训,导致整体老年服务质量较低, 从而制约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 同时,志愿者服务能力发挥不完全。 在国外,志愿者活动已经渗透到家家户户,几乎每家都会在假期时间或者业余时间从事一些志愿者活动。 养老服务产业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志愿者与从业人员的总数并不足以满足现阶段苏州地区的养老服务需求,且志愿者与从业者面临着非常类似的问题,即虽有一腔热情,但对于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无法完全满足养老服务的需求。
(二)养老服务深度不够,无法全面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养老服务并不仅仅表现在对老年人的餐饮、娱乐、家庭保洁等表面需求,对于老年人来说,正常衣食住行的需求在现在社会早已能够轻松的满足。 由于中国人口结构的调整, 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很多老人的晚年生活更缺少的是精神层面的关怀以及健康养生知识的补充、慢性病或长期疾病的治疗甚至是对自己金钱的保护等诸多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问题。 即使是养老服务相对发达的苏州,对于老年人精神方面的关怀,还是一个无法妥善的得到解决的问题。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养老服务行业的宣传与认知教育
不可避免,在中国自古以来对不同的职业有着“莫名”的推崇或贬低。 人们总是希望从事教育、医疗、法律等职业,认为服务业是一个伺候人,为别人服务的行业。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这样的“职业偏见”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当人们提及护理、养老照护等职业时,还是会戴上“有色眼镜”。 社会和学校应该从教育的源头,消除错误的观念, 认真学习并理解养老这一行业,消除对这一行业的偏见。 在高校设立养老学院、养老专业等,对养老产业进行大力宣传,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研究方向和就业选择在养老行业。 现在社会对养老管理服务类的人才需求非常大,政府也应该鼓励高校对专业化的养老护理、管理人才进行培养,争取能够批量化地为各地养老市场输送专业水准较高的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 同时,对现有的养老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改变原有的培训方式,以简单明确的培训方式,方便现有从业人员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无论是养老机构还是政府,应该创建完善的工作制度,对养老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实行相关的保险、补贴、奖励制度,以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一社会事业中来。
(二)在扩大志愿者团队的同时,提升志愿者团队的工作质量
志愿者团队的壮大会直接影响养老服务行业的运行,在维持现有志愿者团队的阵容下,各地应该加强宣传,多渠道、精确地招募志愿者,让志愿者的一片爱心能够真正地发挥到他们所热爱的公益事业中去。 对于志愿者,虽然无法让他们与养老从业人员一同进行专业护理和管理培训,但是也应该改变以往的培训模式,在培训中发现志愿者们各自擅长的领域,由专业的护工、社工团队组成工作小组,让志愿者们能够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协同工作,发挥每一位志愿者的特长、技能,让他们投入养老服务工作中,整体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
(三)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慰藉,普及养生知识,控制疾病,进行经济安全服务
对于老人来说,一辈子辛苦工作,哺育后代,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 虽然不用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劳碌,也不需要考虑单位里的人情世故,甚至于都不再需要关心和照顾自己的下一代, 当一台一直不断工作的机器慢慢放缓自己的进程, 身上的零部件慢慢地老化时,看着下一代已经茁壮的成长,老人心中除了欣慰,也慢慢上升出一种凄凉和落寞。所以针对老年人所关心的几个问题,精神慰藉、慢性病的治疗与自我诊断、 养生知识的补充以及金钱的支配都成为新一代养老产业需要研究与参与的对象。 养老服务产业机构或政府,也需要增加时间与投入精力,仔细分析老年人心理层面的种种需求, 多花时间与他们相处、陪伴。在聊天中给老人带来所需的身体健康方面的知识, 平时多安排类似的活动让老年人参与以获得精神层面的愉悦。对于老年人来说,社会上很多骗术或者套路轻易地能够蒙蔽他们的双眼, 这是骗子利用老年人心地善良,迫切追求健康,希望子女平安等心理,屡次得手。作为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人员,应该帮助老人分辨此类骗局,减少老年人经济损失, 最重要的是避免由于上当受骗而对本已脆弱的老人心灵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苏州作为“人间天堂”,在老龄化程度较深的今天,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养老产业,从社会宣传、高校教育、 志愿者团队等诸多方面满足老人真实所需,增加老人晚年生活的丰富度,减轻老人子女在照顾老人时的压力与负担。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苏州的老年人真正感受到苏州是一座真正的“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