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医院急诊科COVID-19疫情防控及对策研究

2020-09-02袁逸文YUANYiwen于涛YUTao李硕LIShuo夏宇曦XIAYuxi周庆涛ZHOUQingtao胥雪冬XUXuedong周洪柱ZHOUHongzhu

医院管理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院感危重急诊科

□ 袁逸文 YUAN Yi-wen 于涛 YU Tao 李硕 LI Shuo 夏宇曦 XIA Yu-xi 周庆涛 ZHOU Qing-tao 胥雪冬 XU Xue-dong周洪柱 ZHOU Hong-zhu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SRAS-CoV-2)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2]。2019 年12 月在武汉市暴发,随后蔓延至全国各地。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 年1 月20 日将COVID-19 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3]。截至2020 年3 月1 日24 时,全国共有80026 人确诊感染,超过3000 名医务人员被感染[4-5]。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NI, 以下简称为“院感”)防控形势严峻。本文选取北京市某综合医院急诊科为研究对象,对COVID-19 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改进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该院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与保健为一体的三甲综合医院,2019 年急诊量31 万人次,设有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儿科急诊和发热急诊单独设置)。医院本部急诊科面积4500 平方米,设有诊室、输液治疗室、留观室、抢救室、重症监护室、病房,以及放射、超声等科室。

疫情期间,该院发热门诊在接诊COVID-19 疑似和确诊病例后,将患者转诊至定点医院治疗;普通门诊全部实行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引导患者分时段就诊,减少医院人员聚集;急诊24小时正常开放,按不同患者的医疗需求进行分类救治。医院加强了急诊急救的预检分诊,细化了工作流程,加强了感染防控措施,确保急诊急救工作安全开展[6]。

疫情期间急诊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

1.人员聚集度高。急诊科2020 年1 月15 日至2 月29 日平均每日接诊患者180 人次,输液治疗88 人次,留院观察43 人次,抢救室治疗31 人次。由于急诊患者通常因行动不便而有亲友陪同就诊,进一步增加了急诊区域的人员聚集度。

2.急诊承接能力下降。由于急诊患者多,留观室和抢救室实际床位均远超原核定床位数量。疫情防控期间,急诊科按照院感管控要求削减了床位数,住院病房也控制了入院人数,急诊患者收入院率降低。如何解决急诊承接能力下降与不断新增及积压危重患者之间的矛盾,是医院面临的难题。

3.院感风险危害程度高。SRAS-CoV-2 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7],急诊科位于地下一层,区域相对密闭,空间有限,加之人员多、聚集度高、流动性大,容易造成二次传播,向外扩散的风险。急诊区域一旦发生疫情,控制难度大,危害程度高。

4.急诊医务人员短缺。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医院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先后派出包括院长、副院长在内的3 批共137 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留在医院的大量人力支援发热门诊,加之部分医务人员(研究生、八年制、规培医师等)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返岗,医院整体人力资源较为紧缺,急诊一线医师工作量加大。

图1 急诊发现疑似病例应急处置流程

急诊管理的主要措施

1.完善急诊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

1.1 预检分诊。由于COVID-19 病毒传染力强,为防止交叉感染,急诊患者就诊前需经过“三测一调”,即在医院门口、急诊入口、急诊分诊处进行体温测量,并在急诊分诊处由分诊医生及护士按照“濒危、危重、急症、非急症”4 级分诊,优先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劝导非急诊患者通过门诊等渠道就诊。急诊分诊处对患者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史调查,对于体温>37.2℃且不能排除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或者有流行病学史且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由专人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

1.2 发现疑似病例的应急处置。急诊患者如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同时血常规和肺CT 符合COVID-19 特征的,应立即汇报科主任;危重型患者(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或休克或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要ICU 监护治疗的)转运至重症医学负压病房;非危重型患者转运至发热门诊,同时上报医务处或总值班启动专家组会诊流程。专家组判定为疑似病例的需进行核酸检测,阳性患者为确诊病例,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将患者转运至定点医院治疗。

医院配合辖区疾控中心做好密切接触者的隔离,将区域相对独立、疫情期间停用的医疗美容楼作为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的隔离观察病房,同时配备氧气瓶、转运床、输液架、空气接头等必需的设备。具体流程见图1。

2.按照感染防控要求调整急诊就诊区域

2.1 诊室。诊室由急诊分诊统筹管理,对使用频率低的诊室由分诊台动态调配,动态共用,落实“一医一患一诊室”。

2.2 输液室和留观室。按照院感防控要求,针对原有输液室和留观室共用通道的问题进行改造,调整床位间距和输液椅位间距均大于1 米,改造后的留观室和输液室独立管理。

2.3 COVID-19 筛查CT 检查室。患者去现有的急诊CT检查室,途中需穿行急诊科,存在较大的交叉感染风险,医院将人员聚集度较低的、位于门急诊楼外的CT 检查室专门用于COVID-19 病例筛查,避免了院感隐患。

3.强化工作人员培训与管理

3.1 人员培训。医院组织急诊医务人员和医辅人员参加疫情防控与感染控制的8 项主题培训,培训形式为面对面、网络视频等,内容包括COVID-19 基本理论知识、国家和医院诊疗方案、防护用品的规范使用、手卫生、消毒等,并进行现场实操考核,做到科学防治。

3.2 属地化管理。急诊科有支援武汉的任务,在自身医务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院级调配选择了有内科规培经历的综合内科医师支援急诊科工作,保证了急诊科出诊医师数,减少患者等待时间,降低人员聚集度,同时,支援医师严格按照急诊科属地化进行统一管理,支援期间不再返回原科室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3.3 人员防护。防护最重要的是适合,而不是多[8],防护用品使用不正确、不规范、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均可能增加感染风险[9]。医院严格执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10]相关要求,为急诊工作人员配备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隔离衣,为实施气管插管等感染暴露风险较高的医务人员加配医用防护口罩、手套、护目镜、鞋套。在医疗物资紧张的情况下,按照“优先保障高风险区域、高风险操作、高风险人员”的原则为工作人员配备防护用品[11],切实保障急诊工作人员安全。

3.4 加强患者告知及秩序维护。急诊工作人员向患者解释医

猜你喜欢

院感危重急诊科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以院感风险控制为工作导向 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管理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院感控制 进入大数据时代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