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某社区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2020-09-02张书平张晓静汪志红曾朝阳
张书平,张晓静,汪志红,曾朝阳*
1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湖北宜昌 443000;2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宜昌 443000;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重庆 400013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愈来愈高[1]。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2],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在中国成年男性及女性中已分别达52.1%及48.1%[3],2型糖尿病常常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4]。因此,早期对糖尿病发病的高危患者进行干预尤为重要。内脏脂肪已被证实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相关,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5]。CT或MRI扫描是评价内脏脂肪含量的金标准,但操作繁琐、成本高,因此在大样本人群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index,VAI)是通过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等指标计算得出的,已被证实可较好地预测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6-7]。由于亚洲人群的脂肪分布特点与欧美人群不尽相同,Xia等[8]在VAI的基础上,结合亚洲人体脂肪分布特点,提出了评估内脏脂肪的新指标,即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Chinese visceral adiposity index,CVAI)。已有相关文献报道CVAI能较好地预测2型糖尿病的发生[9-10]。为了解重庆主城区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探讨当地糖尿病发病与CVAI的相关性,本课题组进行了此项横断面研究,旨在为本地区糖尿病防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重庆主城区2013年参加健康体检的某单位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研究,共6426人参加健康体检(其中男性3568人,女性2858人),排除年龄<18岁及>90岁、患有严重肝肾疾病、恶性肿瘤患者、妊娠或哺乳妇女、正在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可能影响糖代谢药物的体检者及信息采集不完整者,最后纳入5039例(男性2834例,女性2205例)进行分析。本研究经过重庆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研究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已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资料收集 本研究采用体检信息记录表的形式,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并规范记录。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等人口学资料;对纳入者既往疾病史(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痛风等患病史)进行问卷调查;测量纳入者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人体学指标;集中采血并检测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及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2 hours plasma glucose,2hPG)、血尿酸(uric acid,UA)水平等。
1.3 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参考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1],即:FPG≥7.0 mmol/L或2hPG≥11.1 mmol/L;既往患有糖尿病或正在接受降糖治疗的患者。
1.4 CVAI计算公式 男性:CVAI=-267.93+0.68×年龄+0.03×BMI+4.00×WC+22.0×log10TG-16.32×HDL-C[8];女性:CVAI=-187.32+1.71×年龄+4.32×BMI+1.12×WC+39.76×log10TG-11.66×HDL-C。其中WC单位为cm,TG及HDL-C的单位为mmol/L。
1.5 指标分析 由于不同性别人群人体学测量数据及生化指标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将纳入者的一般资料按性别进行分组,分别比较两组间各人体学及生化指标的差异;根据CVAI水平将不同性别人群分为CVAI第1、2、3、4四分位数组(Q1、Q2、Q3、Q4):男性CVAI Q1组为CVAI≤67.41、Q2组为67.41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Kolmogorov-Smirnov检验数据的正态性,正态分布资料以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正态分布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两组间及多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CVAI分组糖尿病的患病风险,结果以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女性平均年龄、身高、体重、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WC、FPG、2hPG、TG、UA、CVAI均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TC及HDL-C明显高于男性(P<0.01)。男性与女性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不同CVAI分组人群的一般资料比较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随着CVAI水平升高,纳入者的年龄增大,体重、BMI增加,且SBP、DBP、WC、FPG、2hPG、TC、TG、LDL-C及UA值均明显增高(P<0.01);此外,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其糖尿病患病率均随CVAI水平的升高而明显增高(表2、表3)。
表1 重庆某社区不同性别分组人群的一般资料比较Tab.1 General data of subjects in a community population of Chongqing City divided according to gender
2.3 CVAI与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风险与CVAI水平明显相关,在未校正任何混杂因素(模型1)的情况下,与Q1组比较,男性CVAI Q2、Q3、Q4组糖尿病患病风险分别增加至1.273倍(OR=1.273,95%CI:0.870~1.863)、2.392倍(OR=2.392,95%CI:1.691~3.383)、5.284倍(OR=5.284,95%CI:3.817~7.315),女性CVAI Q2、Q3、Q4组糖尿病患病风险则分别增加至3.085倍(OR=3.085,95%CI:1.301~7.317)、10.961倍(OR=10.961,95%CI:4.987~24.093)、26.775倍(OR=26.775,95%CI:12.401~57.811)。考虑到年龄对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模型2,校正年龄之后,与Q1组比较,男性CVAI Q2、Q3、Q4组糖尿病患病风险分别增加至1.169倍(OR=1.169,95%CI:0.793~1.721)、2.073倍(OR=2.073,95%CI:1.455~2.953)、3.848倍(OR=3.848,95%CI:2.756~5.373),女性CVAI Q2、Q3、Q4组糖尿病患病风险则增加至2.217倍(OR=2.217,95%CI:0.912~5.390)、6.264倍(OR=6.264,95%CI:2.650~14.810)、12.394倍(OR=12.394,95%CI:5.023~30.578);当校正了年龄、SBP、DBP、TC、TG、LDL-C、UA等其他可能影响糖尿病患病的风险因素(模型3)时,与Q1组比较,男性CVAI Q2、Q3、Q4组糖尿病患病风险分别增加至1.146倍(OR=1.146,95%CI:0.764~1.718)、2.033倍(OR=2.033,95%CI:1.378~3.000)、3.247倍(OR=3.247,95%CI:2.175~4.849),女性CVAI Q2、Q3、Q4组糖尿病患病风险则增加至1.583倍(OR=1.583,95%CI:0.634~3.954)、3.108倍(OR=3.108,95%CI:1.222~7.905)、3.814倍(OR=3.814,95%CI:1.350~10.7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图1)。
表2 重庆某社区根据CVAI四分位数分组男性一般资料比较Tab.2 General data of male subjects in a community population of Chongqing City divided according to CVAI quartile
表3 重庆某社区根据CVAI四分位数分组女性一般资料比较Tab.3 General data of female subjects in a community population of Chongqing City divided according to CVAI quartile
图1 重庆某社区不同CVAI水平分组糖尿病患病风险Fig.1 Odds ratio (OR, 95% CI) of CVAI across the quartiles for diabetes in a community population of Chongqing City
3 讨 论
本研究发现,在纳入研究的人群中,CVAI与2型糖尿病的患病密切相关,随着CVAI水平的增高,纳入人群的BMI、血压、血糖、血脂及UA水平均明显升高,且糖尿病患病率也明显增高,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提示CVAI是糖尿病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既往其他学者的研究一致[9-10]。
肥胖主要分为全身肥胖与腹型肥胖。传统观点认为全身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而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腹型肥胖,已有多项大样本人群研究显示相较于全身肥胖,腹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关系更为密切[12],同时也是糖尿病[13]及糖尿病肾病[14]的独立危险因素。内脏脂肪含量能较好地反映腹型肥胖的程度,有学者借助生物电阻抗分析[15]或CT[16]等仪器扫描对内脏脂肪含量进行量化,发现内脏脂肪含量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这些仪器检测价格昂贵,操作繁琐,在大样本人群研究中受到限制。因此,人们常常使用一些简易人体学指标如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腰高比等对人群肥胖程度进行评估,但这些指标与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Ashwell等[17]认为,与腰围及腰臀比相比,腰高比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发病风险联系更为紧密,Cheng等[18]则认为,与BMI相比,腰臀比更能预测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然而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人体全身肥胖程度,对内脏脂肪含量的评估均有一定的局限性。VAI通过人体学测量指标及生化指标计算得出,国内外学者们发现其能较好地评估内脏脂肪含量,并且与糖尿病患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19-20]。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VAI的基础上,提了适合中国人群的内脏脂肪评估指标,即CVAI。Xia等[8]的研究表明,与其他人体肥胖指标如BMI、WC、VAI等相比,CVAI与糖尿病的发生更具相关性。Wu等[9]通过对大样本人群糖尿病患病情况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发现CVAI可用来预测糖尿病的发生。本研究结果也发现,无论是否校正年龄、血压、血脂、尿酸等其他混杂因素,CVAI与糖尿病发病风险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CVAI值越大,糖尿病患病风险越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女性人群中CVAI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联系似乎更加紧密,这也与先前的研究一致[10]。
本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如主要纳入的是城区人群,且年龄普遍偏大,研究者通过体检筛查的形式收集资料,不可避免地会漏诊某些隐匿的糖尿病患者。因此,本研究结论仍需进一步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人群资料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