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地区涟源凹陷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
2020-09-02王克营
王克营 杜 江
(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湖南 长沙 410014)
1 研究区基本地质特征
研究区位于湘中凹陷中北部,其构造位置如图1所示。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研究区内主要沉积了石炭系测水组、二叠系龙潭组两套海陆交互相煤系。测水组形成于泻湖或潮坪环境,厚30~85m,下段为主要含煤岩系,含煤1~7层,其中3#、5#煤层为主采煤层,厚0~7m。区内龙潭组以“北型”为主[5],形成于潮坪环境,仅发育上段,厚34~53.01m,含煤2~3层,2#煤层为主采煤层,厚2.0~3.2m。
2 煤储层物性特征
2.1 煤岩学特征
(1)显微煤岩特征
测水组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型煤和半暗型煤为主,次为暗淡型煤,光亮型煤不常见。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次为惰质组,壳质组(稳定组)少见。镜质组主要由均质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组成,次为结构镜质体,其余组分少量;惰质组由丝质体或半丝质体组成,或主要由粗粒体组成。无机组分主要为石英、黏土矿物,次为方解石和微量黄铁矿、赤铁矿。
龙潭组宏观煤岩类型一般以半亮~半暗型煤为主,光亮型煤较少,镜质组为47.7%~96.4%,惰质组为3.6%~35.6%,壳质组0%~13.3%。镜质组中主要以基质镜质体、均质镜质体、结构镜质体常见,偶见团块镜质体、胶质镜质体;惰质组中主要以半丝质体、粗粒体、丝质体常见,另外还有微粒体、碎屑体。无机组分为0.62%~9.84%,以黏土矿物为主。
(2)煤质及煤类特征
测水组原煤灰分(Ad)一般为7.6%~78.7%,凹陷边缘原煤灰分高,凹陷中部原煤灰分低;干燥基全硫(St,d)0.04%~24.18%,靠近凹陷边缘硫分较低,而凹陷中部硫分较高。
龙潭组原煤灰分(Ad)一般为8.61%~24.26%,多为低灰~中灰煤;干燥基全硫(St,d)0.48%~6.44%,洪山殿矿区为高硫煤,其他地段多为特低硫~中硫煤。
测水组煤类以无烟煤为主,在西侧古陆边缘为贫煤条带。龙潭组凹陷边缘均为高变质烟煤或无烟煤,中心是低变质的烟煤,一般为气煤。
图1 研究区构造位置
2.2 煤储层孔裂隙特征
(1)孔裂隙特征
研究区煤层中宏观裂隙较为发育,裂隙面大多光滑平直,密度为13条/m;微裂隙较发育,密度为19~35条/5cm,其中一部分为张裂隙,并且有的连通性较好。
研究区煤层中微观裂隙亦较发育。测水组3煤孔隙为残留胞腔孔(如图2a所示),发育静压裂隙(如图2b所示)、层间裂隙、层面裂隙,剪性裂隙(X形)、角砾孔等。煤体显微构造有的原生结构完整,有的煤体已变形,角砾、碎粒、糜棱质多见。5煤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沥青质体较多,含矿物质,局部可见裂隙(如图2c所示),组分间隙,煤体显微构造的原生结构完整。龙潭组发育残留胞腔孔(如图2e所示),气孔,局部见裂隙(如图2f所示),组分间隙。测水组与龙潭组煤体显微构造的原生结构均较完整。
(2)比表面及孔径分析结果
测水组3煤比表面积为0.532m2/g,BJH最可几孔径为4.048nm,总孔体积为1.436×10-3cm3/g;5煤比表面积为24.987m2/g,BJH最可几孔径为4.074nm,总孔体积为20.99-3cm3/g。总体上,测水组5煤相对于3煤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有利于吸附更多的甲烷气体。此外,低温液氮吸附曲线显示(如图3a、3b所示),3煤与5煤孔隙类型相同,均以两端开口的孔和墨水瓶孔为主。
图2 煤储层镜下特征
龙潭组煤层比表面积为0.425m2/g,BJH最可几孔径为4.066nm,总孔体积为1.7603cm3/g,具有较低的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不利于煤层气赋存。煤的低温液氮吸附曲线呈倒S型(如图3c所示),表明孔隙类型以四面开放的尖壁形孔和锥形或双锥形管状孔为主。
图3 研究区煤样低温液氮吸脱附曲线
2.3 煤储层孔渗性
(1)孔隙度特征
测水组煤样孔隙度介于8.61%~21.04%之间,分布范围较广,属于中、高孔隙度储层;龙潭组煤样的测试值介于6.59%~15.94%之间,分布相对集中,且大部分都在9%附近,属于中、高孔隙度储层。
总体上研究区主要煤层随着镜质组含量增加,孔隙度具有减小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镜质组多含小孔、微孔,从而导致孔隙度减小。随着惰质组含量增加,孔隙度增加,这是由于惰质组通常多含中大孔,因此惰质组含量与孔隙度正相关(如图4所示)。
图4 研究区孔隙度地质控制
(2)渗透率特征
研究区垂向岩心渗透率普遍较小,集中在0.004~0.030mD之间。垂向岩心渗透率偏小的主要原因是埋深大,煤体破碎,地应力高。水平岩心渗透率相对垂向渗透率较大,主要是集中在0.01~0.1mD之间。总体上看,研究区煤层渗透性较差,渗透率较低,为低渗透性储层。
2.4 煤储层压力特征
研究区煤储层压力及压力梯度都比较高。由图5可知,煤储层压力受埋深、地应力影响较大,线性关系较好。较高的储层压力表明煤层具有较高的地层能量,有利于储层压力释放,促进煤层气解吸。仅从该角度来看,有利于煤层气开发。
2.5 煤储层吸附性特征
通过对研究区煤层等温吸附实验数据分析,研究区煤层临界解吸压力较高,达到4.26MPa,临/储压力比为0.92,说明储层能量较高,有利于煤层气的解吸。计算得到研究区煤层的理论饱和度为66%,实测饱和度为97%,饱和度较高,为近饱和煤层,煤层气资源较好。理论采收率高达61.7%。
图5 研究区煤储层压力与埋深、地应力关系图
3 结语
(1)研究区煤储层孔裂隙较为发育,测水组5煤相对于测水组3煤及龙潭组煤层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有利于吸附更多的甲烷气体。
(2)研究区煤储层属中、高孔隙度储层,属低渗透性储层。
(3)研究区煤储层具有较高的地层能量,有利于储层压力释放,促进煤层气解吸。
(4)研究区煤储层临界解吸压力较高,有利于煤层气的解吸,为近饱和煤层,煤层气资源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