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空巢老人抑郁干预方案效果分析
2020-09-01张晓茹郭春蕾通讯作者温彤姚铮刘娅楠
张晓茹,郭春蕾通讯作者,温彤,姚铮,刘娅楠
(1.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 院长办公室,北京 100055;2.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 党委办公室,北京 100055)
0 引言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家庭结构的演变,我国空巢老年人家庭发展迅速。空巢家庭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1]。这些老年人由于缺少子女陪伴、离退休不适应、老年身心疾病等因素,易感到孤独和无助,有的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因此,他们是需要社会特别关注的人群。认知行为取向的团体心理干预是应用认知行为的理论和技术的一种团体心理干预形式,即在团体情境下,借助团体的力量,使团体成员自知并自助,达到消除症状、改善适应、发展人格的目的[2]。中医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保健活动[3]。本文旨在探讨认知行为干预辅助中医养生保健干预对空巢老人抑郁的影响,以期为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前期通过课题组成员对老人进行个人问卷、GDS问卷调查,在北京广外街道某社区筛选出符合入组条件的80位空巢老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巢老人纳入标准:①单独居住或仅与配偶同住;②年龄在60-80岁之间;③该地区常驻居民(居住时间超过半年);④子女探望周期长于1个月次。⑤无精神分裂或严重器质性精神性疾病及躯体疾病;⑥GDS评分在10-26分之间。
1.2 研究工具。老年抑郁量表(GDS),针对老人一周的感受测评,三十个条目,分数0-10正常,11-20轻度抑郁,21-30中重度抑郁。
1.3 干预方案。干预地点在心灵驿站心理沙龙教室,干预组建立微信群,每次提前一周发布活动消息。干预分三个周期,每周期1个月,干预频次1周/次,时长60 min/次:①第一周期为心理沙龙,以老年生命周期常见问题及应对方式为主要内容,辅以曼陀罗绘画、OH牌、投射绘画心理互动游戏,以缓解老人不良情绪,纠正老人错误认知,让老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衰老和疾病。②第二周期为团体心理辅导,将老人分为三组,由心理咨询师带领,通过鼓励表达情绪、情绪自评及引导、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练习、小组讨论、创作文艺节目,让老人们了解自身的心理问题,沟通上的问题,以及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找到正确宣泄情绪,开放自我,寻找自我认同感的途径,从而提高老人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度。③第三周期指导老人进行中医养生保健,包括四时养生、药食同源,练习太极拳、八段锦、呼吸操等。实验组不予干预,每个周期做一次GDS测评。
2 统计学分析及结果
2.1 统计学分析。采集三个干预周期实验组、对照组的GDS评分,使用SPSS 22.0软件,以GDS均数为评价指标,采用球形假设进行检验,Greenhouse-Geisser法进行校正。
2.2 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显示,球假设中W=0.693,不满足球形假设,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进行校正,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第一周期的G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周期、第三周期的G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未经干预、第二周期、第三周期间的GDS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 结果及讨论
第二周期团体心理辅导后,抑郁评分较第一周期显著下降;这与贺美玲等[4]关于小组心理干预能降低老年人抑郁情绪的研究相一致。第三周期中医养生保健指导后,抑郁评分较第二周期显著下降。这说明,随着干预的持续和深入,空巢老人的抑郁情绪有所改善。
表1 实验组、对照组及不同干预周期的GDS评分比较
第一周期干预后的抑郁情绪改善不显著,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干预时间短,干预方式是非团体干预,未激发起老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热情。有研究指出集体心理卫生常识课针对性较差、参与率较低[5-7]。第二周期的团体干预分组进行,可以给组员提供一个情感有效沟通的平台,组员彼此之间可获得情感上的链接和支持,同时拓宽看待问题的思路,改变看问题的视角[8-9]。同时,通过情绪管理技术的学习应用,组员间的游戏练习,可提高老人们调节情绪的能力。第四周期中医养生保健指导可降低老人抑郁情绪,分析可能是中医养生的理念是顺应自然、阴阳平衡,从情志、饮食、起居、运动等四大方面进行全面保养调理有关[10-12]。目前尚无中医养生保健降低老人抑郁方面的研究,提示可通过大样本试验做进一步研究[13-16]。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干预周期长达三个月,干预频次较高,老人们通过活动不仅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友谊和邻里感情。干预团体作为一个“小社会”,成为老人们心理上的“社会支持”来源。这提示我们,社区养老可从抱团养老的角度为老人们创造社会支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