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急性胃出血的急诊治疗及临床效果
2020-09-01于长义
于长义
(解放军九六六零五部队医院 急诊创伤外科,吉林 通化 134000)
0 引言
胃出血属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危重疾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血便、疼痛、恶心等,部分病情危重患者临床表现为呕血、昏迷,如未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急性胃出血属消化道出血类疾病,随病情进展患者可产生失血性休克及循环衰竭,临床治疗该疾病需实施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制定针对性急诊治疗方案,及时控制出血症状,确保患者生命安全[2]。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1年时间内收治共计96例该疾病患者资料的研究分析,重点探讨急诊治疗的有效方式及实际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样本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时间段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胃出血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急性胃出血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26-73岁,平均(42.37±6.44)岁,发病时间7-12 h,平均(9.03±1.24)h,96例患者中62例患者行内科保守治疗男34例,女28例,平均(42.39±6.45),2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男13例,女11例,平均(42.27±6.41),1 0例患者行其他治疗方案男6例,女4例,平均(42.36±6.49)。
1.2 方法。全部96例患者中62例患者行内科保守治疗,2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0例患者行其他治疗方案。患者入院后均行胃镜检查,确定出血部位,以此为依据确定急诊治疗方案。医护人员为患者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紊乱,止血并预防出血性休克。通过综合诊断分析确定病因,对患者实施血型配比,及早完成匹配血型血液输血。治疗期间为患者输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等平衡液。为维持患者血容量,预防循环衰竭,可输注悬浮红细胞。部分失血性休克或血容量不足患者需实施补血治疗。
保守治疗:非曲张静脉大出血患者需利用抑制胃酸类药物完成治疗,急性胃粘膜损伤或消化性溃疡所致胃出血患者病情危重,需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治疗,以此来调节胃部PH值,提高血浆功能及血小板聚集效果。常规治疗药物西咪替丁间隔6h用药1次,单次用药剂量为200-400 mg。雷尼替丁间隔6h用药1次,单次用药剂量为50 mg。奥美拉唑间隔12h用药1次,单次用药剂量为40 mg。如患者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可持续静脉滴注血管加压素,滴速为0.2U/min,结合患者临床表现逐步将滴速调节为0.4U/min。为降低门静脉高压,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滴速设置为250 μg/h。
手术及其他治疗:部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出血量较大,保守治疗无法达到理想效果,需实施手术治疗。医师利用胃镜探查出血部位,分析出血病因,妥善完成止血治疗。术后需检查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如存在异常需采取对症治疗措施。部分患者实施保守治疗或手术肿瘤无小,需与上级医疗机构沟通实施转院,以此来确保质量效果。
1.3 评价标准。评估不同急诊治疗方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临床症状为评估标准,指标包括显效(胃镜检查无出血,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潜血试验为阴性)、有效(胃镜检查存在轻度出血,临床症状好转,大便潜血试验为间歇性阴性)、无效(不符合显效及有效标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例数。
2 结果
6 2例内科保守治疗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57/62)91.9%,24例手术治疗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24/24)100%,10例其他治疗方案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0)90%,见表1。
表1 不同急诊治疗方式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3 讨论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均产生明显变化,过量饮酒、暴饮暴食等导致胃肠道负担加重,胃部疾病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3]。急性胃出血属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在各类上消化道出血疾病中占比超50%。引发急性胃出血的主要病因包括手术引发溃疡、灼烧、口服阿司匹林等药物,患者主要临床症为便血、呕血、恶心、眩晕等,该疾病属危急重症,如未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96例患者中62例内科保守治疗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57/62)91.9%,24例手术治疗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24/24)100%,10例其他治疗方案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0)90%。急诊治疗急性胃出血常规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急性胃出血患者急诊抢救的关键因素为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生命体征稳定,及时止血,保守治疗是临床首选治疗方案。患者确诊后需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及时补水,相关资料研究显示,患者损失血液1 mL需补充液体3 mL,为此初次静脉补液剂量设置为10mg/kg,后期逐步降低至5mg/kg,如患者产生紧急输血指征,需及时输血补充血容量[5]。药物治疗是保守治疗的重点环节,本次研究中采用的奥美拉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均为治疗胃出血的有效药物,奥美拉唑属质子泵抑制剂,能够选择性抑制胃粘膜壁细胞相关酶的活性,降低胃酸分泌量,缓解其对胃内部刺激,抗炎并保护胃粘膜,对胃溃疡所致出血治疗效果显著[6]。
急性胃出血保守治疗需准确把握适应症,如患者出血速度快及出血量较大,各项生理指标不稳定,实施保守治疗后无显著临床效果,需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同时,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血红蛋白进行性降低患者、胃内残留病灶大量出血患者不适合保守治疗,为避免延误治疗最佳时机,临床需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实施手术治疗期间,医师需利用血管造影或胃镜等确定出血部位及病因,采取针对性手术方案,降低术中各项操作对患者造成的机体损伤[7]。
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临床应用各具优势,保守治疗费用低廉,对患者机体刺激及损伤较小,大部分患者可耐受,手术治疗可精确定位出血部位,治疗针对性较强,如患者病情危重且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需实施手术治疗。现阶段,内镜技术日趋成熟完成,利用内镜治疗急性胃出血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具体手术操作中如患者为点状血管出血,可采用血管夹闭等方式治疗,如患者为多点位大面积出血,需排空胃内容物后实施后续治疗。如患者为胃癌引发出血,需实施胃切除治疗。为有效预防急性胃出血,需保证作息时间规律,日常饮食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不得暴饮暴食,避免饮用咖啡、浓茶、酒类等刺激性物质,避免食用辛辣生冷食物,减少损失胃粘膜类药物摄入量。日常生活中加强运动,提高身体素质。部分急性胃出血患者术后产生再出血,其主要原因与急救治疗中操作不当等因素相关。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部位主要包括十二指肠与空肠上段、胃部与十二指肠球部、食管及胃底部,其中食管及胃底部出血单次总量可达500-1000 mL,极易引发休克,患者临床表现为呕血。为避免术后再出血,医师需依据规范化操作步骤进行检查分析,确定患者是否为胆道出血或食管胃底部静脉曲张出血,依据特定顺序探查消化道,不得遗漏胃底、贲门、空肠上段等区域,确保全部出血点均得到有效治疗。如对胃腔进行仔细检查仍未发现病变情况,可利用手指经幽门进行检查,也可将幽门前壁纵向切开实施检查,以此来预防病灶遗漏等问题。术中不规范操作是诱发再出血的重要病因,医师在进行胃空肠吻合治疗期间不得过度使用肠钳,以此来确保出血点及时发现。如患者存在空肠切口明显的出血点,需及时缝扎处理,避免引发吻合区域组织坏死。缝合黏膜层操作中需确保质量,控制结扎松紧度。术后需常规留置胃管,并监测胃管引流液性质、颜色、量,关注患者脉搏、血常规、血压等指标变化情况,预测再出血的可能性。如患者为遗漏病灶引发的再出血,需在对应部位实施针对性手术治疗,并采用8字缝合的方式进行中止血,如患者生理指标无异常,可采取保守治疗方案。
由此可知,急性胃出血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均具有显著临床效果,医师需结合患者症状确定合理的急诊治疗方案。同时,本次研究受多因素影响,选取患者样本量偏低,未能与同类研究进行充分数据比对,急性胃出血急诊治疗的有效方式及其临床效果需进一步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