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对癌症临终期患者心理痛苦的影响
2020-09-01庄小燕孟卫芬卞凌英
庄小燕,孟卫芬,卞凌英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江苏 常州 213000)
癌症又称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有调查显示:每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超过300万,死亡超过200万,成为我国居民主要死因之一。安宁疗护又称临终关怀,是指医护人员为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支持等全方位的照护,尽可能促进患者舒适,保证其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1]。心理痛苦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社会和(或)精神上的不愉快的体验,在癌症患者中较为常见,并可影响患者的疾病应对、躯体症状和治疗效果,最终影响其生活质量[2]。本文将安宁疗护应用于癌症临终期患者中,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心理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肿瘤科于2019年收治的临终期肿瘤患者73例,将患者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纳入标准为:(1)年龄≥18岁;(2)符合癌症临终期诊断标准,并经病理学、影像学及相关临床症状诊断证实;(3)预计存活期1~6个月(由两名及以上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肿瘤专科医生预测);(4)排除患精神病病史者或1个月内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者;(5)排除意识障碍者或无法正常沟通交流者;(6)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癌症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安宁疗护,具体方法如下:(1)有策略地告知病情:在与患者家属协商及尊重患者知情权的基础上,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及心理承受能力,由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选择合适的时机,从专业、客观的角度告知患者病情;或分阶段、有策略地告知患者病情,本研究中患者均未表现出过激行为或严重情绪改变,均表示愿配合各项治疗决策。(2)死亡教育: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倾听、沟通、咨询等方式了解患者的情绪及对死亡的态度,拟定个性化的死亡教育计划。教育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生活经历和死亡态度,通过讲述典型故事、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观看相关电影等方式,引导、暗示、启发患者,使其认识到死亡是人必然面对的生理过程,从而增强患者对死亡的心理承受力,疏解其不良情绪。同时,注重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告诉患者死者将逝,生者应积极生活,帮助其正确面对亲人的死亡,多陪伴、安慰患者,使患者更为坦然地面对死亡。(3)症状管理:晚期癌症患者多出现睡眠困难、疼痛、食欲不良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加强症状管理,尽可能促进患者的舒适。动态地做好疼痛评估,根据三阶梯镇痛原则,遵医嘱正确给药,并做好用药后的观察和评估。根据患者的饮食喜好,为患者提供饮食,如高血糖患者不必严格控糖,高血压患者不必刻意限盐,尽量满足患者的饮食要求。对于睡眠困难的患者,可使用轻音乐、香薰等方式促进患者睡眠,必要时可予以安眠药,保证患者睡眠。
1.3 观察指标
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痛苦程度。
1.3.1 心理痛苦
采用心理痛苦温度计(Distress ThERMOMETER,DT)进行评价,该工具包括0~10共11个尺度,0表示无痛苦,10表示极度痛苦,要求患者选择最符合近期痛苦水平的一个数字,所选数字越接近10,则表示被测试者的心理痛苦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双人将全部数据核对后录入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两组患者干预前后DT评分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DT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安宁疗护后的DT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DT评分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DT评分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分) 干预后(分)试验组 37 7.16±1.23 4.73±1.55对照组 36 7.52±1.45 7.21±1.92 P>0.1 <0.05
3 讨 论
全国政协双周座谈会于2016年指出[3]:护士是推进安宁疗护工作的重要力量。安宁疗护是以多学科团队合作,为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方位照护的一种新兴的诊疗模式,旨在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并接受死亡,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生命最后阶段的尊严和生活质量[4]。本文将安宁疗护应用于癌症临终期患者中,通过告知病情、死亡教育、患者家属的教育和支持及症状管理等措施,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帮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死亡,提高了患者终末期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