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从“被合作”走向“会合作”
2020-08-31刘利娟
刘利娟
小组合作学习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互助的自主学习、帮助教师因材施教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合而不做、做而不合的现象,致使合作学习变成走形式、花架子。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学习环境、学习目标、学习形式等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
1.积极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
在日常教學中,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深化合作观念。教师要让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组间平等、组内依赖、组间借鉴、缺我不可的合作观念深入学生内心。二是形成合作责任。合作学习中没有旁观者,每个学生既应有自己的对话角色,也应该有自己的组织角色,如组织者、评价者、讲解者、提问者等。三是掌握合作方法和技能。教师要对小组进行示范性指导与观察培训,通过好的合作案例,使学生观察到“他组”的合作状态、方法与发展过程,从而改进、完善本组的合作技巧。
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教师要善于放权,如评价权、提问权等,淡化“权威”意识;二是异质分组要注意调控“小权威”的作用,突出其“帮、导”的功能,“通过他口表其口”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三是要处理好组内、组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如在单词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课标词继续细化,分为可猜出词义的词汇、不易猜义但不影响理解的词汇、不易猜义且影响理解的词汇,鼓励小组结合课文话题、背景知识和语境,合理、大胆地去猜测单词的含义,待小组内达成共识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样的合作,往往比个别教学问答的效果更好。
2.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目标
在实际操作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往往达不到教师的预期。“你们讨论一下”“你们交流交流”“你们商量商量”,这些看似是让学生合作学习的要求,但往往不会产生实效。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目标,做到有层次、有梯度。
一是能引起合作的初始问题。这些问题可来自于学生的作业,也可来自于学生的问题以及困惑,或者是小组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二是能将合作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三是组织学生交流、沟通、碰撞,解决问题。如在教Unit 1 Part2时,我用两个问题导入:You have some good friends. So do I. Do you want to know them?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m? 学生听到问题后,纷纷提出了问题:What is your friend like? Is she tall or short? What do you usually do toghter……这时,教师只需要将这些问题罗列出来,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快速阅读解决即可。学生完成后,教师再启发学生提出较高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合理优化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不同方式的合作学习,不断提高学生互动的频率与效率。
简单问答式。如针对单词、短语、新句型等,教师可通过出示图片、实物、提示词等,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穿插“Pair work”,直接以快频率的方式让学生一问一答地进行下去。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节奏快、密度大、频率高,学生兴趣浓厚,人人参与,可以很快掌握新的语言项目。
角色扮演式。第一步,理解目标,小组分工。这个环节,每个人都要清楚小组目标与个人目标。第二步,练习语言,共同加工。每个人根据角色,练习语言,互相评价。第三步,集体表演,取长补短。组间互相观摩、互相评价,了解别人的优点,反思自身不足。第四步,交换角色,变换场景。组内变换角色,掌握所有知识点;变换语言应用的环境,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乐学、会学,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生成推广式。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发现合作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资源”,通过有效引导、提升、推广、巩固,使其成为师生共同的教学财富。一是经验类的资源。学生个体或小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方法、经验,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及时推广。二是问题类的资源。引导学生整理、交流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困惑与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鼓励学生通过互动寻求解决之道。三是创新类资源。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有了新的想法、做法,教师要及时鼓励,并适当引导,促进学生提高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班级一个小组为了提高整体合作水平,把对后进生的关注延伸到课外,乃至到作业的管理,为这个后进生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为此,我号召其他小组向他们学习,将这一做法扩大到整个班级。
只要教师采取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策略,就能让学生从“被合作”到“会合作”,就能让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真实发生。
编辑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