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题式情境教学的全学科育人课程

2020-08-31宋继东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童心育人学科

宋继东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集团在“童心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探索和完善“童心课程”,开发了以学习者、创造者、运动者、生活者和劳动者为核心的五育并举的“童心五者”课程,旨在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全体教师共同开发了基于主题式情境教学的全学科育人系列课程,在课程研究方面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主题式情境教学是情境教学法之一,是以某一情境为主线,以核心知识为依据,以问题探究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模式。结合“童心五者”课程,学校对主题式情境教学下的全学科育人课程进行了实践研究,以时政主题式情境为切入点、以全学科共同参与为组织形式。

1.课程主题化

主题是贯穿课堂教学的核心思想,包括以教材内容为核心的知识主题和以教学情境呈现出的中心思想为核心的情境主题。知识主题率领情境主题,避免出现偏离教材的问题;情境主题围绕知识主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创设。将“童心五者”课程具体落实到两个主题的系列课程上,利用鲜明的共同主题,各个学科充分挖掘素材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共同为育人目标服务。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举世瞩目,“阅兵中的学科教育”主题有助于学生重温革命历史、感受祖国蓬勃发展、厚植爱国主义、坚定理想信念。病毒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疫情中的学科教育”主题有助于学生科学看待病毒、发现身边勇敢的逆行者、用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感受中国在抗击疫情中的大国使命和责任担当。这两个主题都是在时政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能够激发出学生真实的情感,学习成为了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全学科育人的良好契机。

2.主题情境化

学校的课程实践体现了情境素材要遵循生活性、实效性和正面性的原则。

情境生活性原则。生活性原则指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形象生动。系列课程关注主题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以“疫情中的学科教育”课程为例,各个学科围绕同一主题,结合学科特点,从不同角度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如学生学习有关病毒的基本知识,了解疫情期间仍需要坚守岗位的职业等,挖掘与主题相关的素材,在具体情境中感知生活、探究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实效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指情境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展开,抓住核心问题,实现教学效果。主题式情境教学下的系列课程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开发,符合本年级学生的学业标准,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以“阅兵中的学科教育”系列课程英语学科为例,英语学科设计了6个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第一课时,以文本阅读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阅兵中的亮点,课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用英语表达;第二课时,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在班级中分享;第三课时,教师以听力、阅读的形式给学生呈现自己感兴趣的经济及教育两个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从身边事思考,关注并调查自己身边的变化;第四课时,学生采用reading circle与jigsaw reading相结合的方式合作学习有关新中国成立70年辉煌成就的英语阅读内容;第五课时,教师设置了写作的任务;第六课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评选推举出本组优秀的作文,并制作成海报进行展示。

情境正面性原则。正面性原则指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真实的、全面的、积极向上的,倡导主流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阅兵中的学科教育”和“疫情中的学科教育”系列课程都是在时政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主题本身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各个学科充分挖掘富有正能量的情境,恰当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例如,音乐学科带领学生欣赏捷克乐团为中国表演的无观众版《茉莉花》和为中国战胜疫情加油的片段,让学生在国际文化的背景下感受世界各国人民在疫情面前互相关爱的精神。

3.情境知识化

知识的获得与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的两个系列主题课程将知识融入情境中,学生通过探究情境发现问题。

以“阅兵中的学科教育”數学学科为例,通过阅兵这一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悟反思,扎扎实实去经历、去思考、去应用,提升数学素养。阅兵之美,不仅体现在它整齐划一、场面壮观的外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其宏大、深远的意义之美上。问题1:为什么将军脚尖和第一排士兵脚尖间隔都是6米?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对称美和节奏感都与数学有关。问题2:阅兵指挥官想要知道方阵通过检阅区的时间需要知道什么信息?在提出问题后层层深入研究,最终得到答案。问题3:再次对东风-41进行解说,充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了解到用数据说话更有说服力,表达更精准。这节以实践与综合应用为主的拓展性数学课,搭建了“破解‘6米之谜”“为了神圣的那一刻”“如果我来说‘东风-41”等情境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在情境背后的数学知识不再是孤零零的某种概念或算法,而成为一种基于社会情境的活动。这节课也着力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转化策略的运用以及模型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生活性、趣味性和知识性。

4.知识生活化

儿童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在社会中生存,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知识,并在个体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例如,在阅兵系列课程中,科学学科借助70周年阅兵这一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武器是利用弹力或反冲力原理发射出去的,让学生归纳出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在掌握这个科学原理后,再让学生分析自行车和滑轮等简单机械中力的关系,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信息学科以阅兵采用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情境,带领学生学会独立使用百度地图APP,将软件的使用方法应用在设计从学校到研学地点的路线、帮助走散的同学设计回到队伍的路线的生活情境中。在疫情系列课程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德育现象,明确道德标准有可能升格为法律法规,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明德、守法的宣传员、防护员,以实际行动遵纪守法。

知识最终要回归生活,学校的系列课程借助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帮助学生提炼出相关知识,将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活,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编辑 _ 于萍

猜你喜欢

童心育人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