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中便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0-08-31林红
林红
【摘 要】目的:探讨便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对2017年10月—2019年10月间在我院进行临床检验中的便常规检验标本3670份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非消化系疾病2135例,消化系疾病1535例。应用外观观察、显微镜检查两种方式对以上标本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应用目测法的外观观察得到的结果可能由于受饮食、药物及其他因素影响,不能作为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非消化系统疾病的2135份粪便经显微镜检查后,白细胞检出率7.87%,红细胞检出率10.82%,蛔虫卵检出率0.37%,阳性检查率为18.36;非消化系统疾病的1535份粪便经显微镜检查后,白细胞检出率17.98%,红细胞检出率23.97%,蛔虫卵检出率0.37%,阳性检查率为34.33%,总阳性检查率为25.04%。结论:便常规检查对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和消化道肿瘤提供诊断依据,是判断患者健康状况的必要检查项目,对于寄生虫以及消化道疾病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
【中图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8-0050-01
便常规是临床常规检查中一项检查科目,主要对粪便性状、粪便白细胞、粪便红细胞、粪便颜色、粪寄生虫卵、粪便隐血试验(OBT)等项目进行检查[1],可以直观的对患者消化道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明确,对诊断患者消化道、胃肠疾病有着重要作用。但在临床实际中由于患者个人原因、寄生虫发病率、标本污染及检查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在临床检验中被忽视甚至忽略。本文将我院3670份粪便标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检查结果对照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进一步明确便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间3670份粪便标本资料,其中非消化系疾病患者标本2135例,年龄24~65,平均年龄为(40.29±6.73)岁;消化系疾病患者标本153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为(40.41±6.94)岁,其一般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用一次性收集器皿收集便常规检查患者粪便作为检查标本。(1)目测法观察患者粪便颜色及性状检查采用目测法观察;(2)显微镜盐水涂片法检测标本中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虫卵。检查中应注意:标本容器保持清洁,避免污染;標本应在60min内进行检查;试剂添加规范、按规定进行镜下观察[2]。
1.3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采用显微镜盐水涂片法检测检验标本,分别对各项数据进行记录、汇总。对比非消化系疾病、消化系疾病两类患者便常规检查结果,计算检出率。阳性率为(粪便标本为阳性)/本组标本总数,一份标本有一种或多种检查为阳性结果均按此份标本为阳性计算。
1.4数据统计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目测
应用目测法的外观观察标本颜色、性状,但由于受患者饮食、服用药物及其他因素影响,假阳性率较高,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无法作为诊断依据,故忽略不计。
2.2显微镜盐水涂片
非消化系统疾病的2135份粪便经显微镜检查后,白细胞检出率7.87%,红细胞检出率10.82%,蛔虫卵检出率0.37%,阳性检查率为18.36;非消化系统疾病的1535份粪便经显微镜检查后,白细胞检出率17.98%,红细胞检出率23.97%,蛔虫卵检出率0.37%,阳性检查率为34.33%,各项检查结果详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常规检验项目中,粪便检查是其中一项,此项可以对胃肠道病理现象形成较为直观的理解,从而间接性的对胰腺、肝胆以及消化道等功能的状况进行判断[3]。通过目测的方式观察标本颜色、形状虽然由于患者饮食、用药、保健品等一些因素的干扰,但结合患者其他症状在诊断患者胃肠道、消化系统疾病仍为重要的辅助手段[4],如:标本颜色鲜红多为近血,应考虑病因在大肠或者痔疮,标本颜色暗红或黑红色考虑为远血,多数食管、胃部及十二指肠出血。显微镜盐水涂片法在不考虑标本污染、试剂添加等方面因素考虑,仍不失为诊断患者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诊断依据,本文分别应用显微镜盐水涂片法对3670份粪便标本进行检查,总阳性检查率为25.04%,而根据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535例患者医疗档案与便常规检验结果进行互相认证,便常规结果符合患者档案病因的正确率达到1289例(83.97%)。此项研究中蛔虫检出率仅为0.41%,研究中发现蛔虫卵检出率相对较低,究其原因应与现阶段居民群众对于卫生健康意识特别是手卫生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有关,检验中出现蛔虫及虫卵的感染率进一步下降明显,对检验中未发现蛔虫及虫卵的腹痛患者需进一步明确是否蛔虫导致腹痛,需要采用沉淀集卵法或盐水浮聚法进一步获得诊断依据,检出效果更好。另外便常规检查中的粪便隐血试验由于数据较少,诊断依据不够充分,未加入本次研究数据,但有相关研究数据表明,便常规检验在消化道肿瘤患者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医护人员在进行便常规检验期间应当明确标本采样流程,在采集、运送中减少标本污染情况的发生,按照规范化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严格按照标准使用试剂、用量,避免假阳性检验结果发生,进一步提高检验结果准确率[5]。
综上所述,对消化道疾病患者行便常规检查,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初步判断患者消化道、肝脏等器官功能情况,确定患者诊治方向,且便常规检验有着价格低廉,适用范围强等优点。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进行常规便检查,对于无消化道疾病症状者,可根据总体检查目的来确定是否行便常规检查。
参考文献
[1] 张飞.便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概述[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184.
[2] 韩雪芬.浅析临床检验中的便常规检验[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43):172.
[3] 池善春.粪便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20):123-125.
[4] 钟志恒.256例粪便常规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v.12(01):71-72.
[5] 杨巍.浅析临床检验中的便常规检验[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