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提升的古诗文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2020-08-31赵康健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9期
关键词:牧童讲故事古诗文

赵康健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统编本教材优秀古诗文的篇目明显增加,约占所有选文的三分之一。如何在“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课标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可以概括为诵读、想象、情感、积累四个方面,这也对应了四个着力点,分别是诵读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表达力。有幸听胡霞教师执教的统编本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中的《书戴嵩画牛》,使我深受启发。下面撷取一些教学片段,谈谈胡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从四个着力点出发,把“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落到实处。

一、提升诵读力,让思维更加敏捷

1.初读时,推敲字音,读准

学习古诗文,诵读能力是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书戴嵩画牛》全文生字较多,读起来比较拗口。要想提升诵读能力,首先要扫除拦路虎,把字音读准。如,在初读课文时,“所宝以百数”中“数”,一位学生读第三声,一位学生读第四声。“数”读什么音是教学难点,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该怎么读,而是先出示多音字不同的读音和字义,再运用对照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义,教师循循善诱,让学生掌握方法、推敲判断,让思维更加敏捷,从而掌握根据字义确定读音的方法。

2.细读时,辨别字义,读懂

只有真正理解了古诗文的意思才能读对节奏。在这篇课文里,“尾搐入两股间”和“掉尾而斗”是理解的难点,是两种不同的状态,胡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辨别,深入理解,从而读通读懂课文。

生:“尾搐入两股间”我不懂。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幅图,看一下,哪幅图可以用“尾搐入两股间”来形容?(出示两幅斗牛图)

生:右边。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头牛的尾巴收进了两条大腿之间。

师:那左边这幅图可以用文中哪个词句来形容呢?

生:掉尾而斗。

师:是尾巴吊起来斗吗?

生:不是,是尾巴在摇晃着斗。

胡老师出示两幅图,让学生辨别异同,从而促使学生真正读懂意思,读准节奏,提升诵读力。

3.赏读时,深究字义,读透

古诗文字数少,但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深入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领略古诗文语言的魅力。此文中,有两处写了笑,牧童是“拊掌大笑”,杜处士是“笑而然之”。从字面看都是笑的意思,胡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小牧童“拊掌大笑”,而杜处士“笑而然之”,这两个词能交换吗?

生:小牧童是“拊掌大笑”,他认为这幅画画错了,笑话别人。杜处士是“笑而然之”,代表他同意牧童的看法。假如换了的话,意思就不对了。

师:你关注了内容,真会读书。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牧童是小孩子,活泼可爱,所以“拊掌大笑”。杜处士是一个文人,应该是微笑,显得谦虚。

师:真了不起,你关注了人物的身份,一个“笑”字刻画出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胡老师的引导,学生从“笑”字中品出了语言文字不仅要表达出内容,还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读准、读懂、读透,学生在一次次的语言实践中,对古诗文语言的敏感力增强了,思维也因此更加敏捷。

二、激发想象力,让思维变得独特

1.由“境”促“想”

《伯牙鼓琴》是前一篇课文,胡老师首先回顾此课,课堂上《高山流水》的音乐荡涤着学生的心灵,营造了古情古境的氛围,引导学生漫步在古文化中。此时,再欣赏《书戴嵩画牛》,从名曲到名画,学生的思维在古色古香的情境中,更容易产生想象。同时,学生由于情境的浸润,灵感不断迸发,思维的独特成为可能。

2.由“演”促“想”

胡老师抓住文本特点及学生爱表演的心理,设计了表演的环节,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内容展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师:下面老师当杜处士,你们当小牧童,一起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想象杜处士看到了活泼可爱的小牧童会说些什么呢。(师生共同演读)

学生读着文字,想象情景,再表演出来让想象落地,并能相互影响,使想象更为丰富,更为独特。与此同时,从抽象的语言文字到形象的情景表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提升了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3.由“问”促“想”

好的文章就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疏可走马,作者常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想象。胡老师很善于挖掘文中的“空白”,精心设问,巧妙点拨,创造性地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

三、增强理解力,让思维走向深刻

古语云:“善读者,始熟读而明其章句,继融合而究其义蕴。”理解能力就是“究其义蕴”,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核心部分。对古诗文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意思,而要理解文字的内在意义。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密切相关,阅读中讨论、质疑都是思维训练的抓手。

1.讨论中思辨,深入理解

在教学“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时,有的学生认为“奴”是奴仆,有的学生认为“奴”是农民。胡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为什么耕种的事情要问农民或者奴仆?

生:做事情要问行家,要三思而后行,这样才能保证正确。

师:之所以要问他们,因为他们是行家,那你们从这个角度思考耕种的事情,是问农民好还是问奴仆好?同桌讨论下。

生:农民天天都忙着耕地,所以耕种的事情最好问农民,奴仆虽然也耕地,但也干其他的事情,所以农民专业一些。

是奴仆还是农民,教师没有一锤定音,而是引导学生讨论,明白向行家学习,问农民更合适。学生在讨论中思辨,加深了理解。

2.质疑中明理,深化理解

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要勇于挑战权威,向行家学习,对牧童充满崇拜之情,对牧童的话也是深信不疑。这时,教师出示注释,注释显示牧童的话是不对的,这就形成了冲突,学生开始质疑,势必会深入思考。通过质疑引导,学生最终明白了“我们也不能单纯地相信行家,要自己多观察多思考”的道理。质疑让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思维真正得到了提升。

四、训练表达力,让思维愈发灵活

教材中选入的古诗文都是经典,能给学生启迪,让学生积累内化语言。因此,本课习题最后一题就是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讲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五年级开始进行创造性复述,到六年级更要体现对前面复述训练的深化。讲故事既能内化积累语言文字,又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经历“阅读理解—内化转换—口头表达”这个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这篇文言文短小有趣,如何才能讲好呢?胡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1.抓住人物,理思路

讲故事首先要把握主要内容,胡老师抓住主要人物,梳理出情节,概括出故事。

仅10个字的板书就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概括思维的训练注入了活力,也为接下来讲故事打下基础。

2.基本练习,讲清楚

此时,学生对故事內容有了大概了解,教师再引导他们回顾讲故事要点:注意细节和添加想象。引导学生在已经记住的主干上添加枝叶,从整个故事到主要细节再回到整个故事,在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3.变换角色,显趣味

胡老师为了增强讲故事的趣味性,设计了转变各种角色讲故事的环节,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情,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方面。

讲故事就是内化语言,训练表达能力。胡老师设计了三个坡度,概括内容、基本练习、变换角色,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增强,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思维能力。古诗文教学应以发展语言和思维为目标,从诵读力、想象力、理解力、表达力四个着力点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推敲、讨论、辨析、质疑、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和灵活性,让学生真正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仪征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牧童讲故事古诗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牧童学画
书童垅上行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牧童与老牛
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