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低幼衔接
2020-08-31张水玲
张水玲
摘要:科学是小学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科学时需要参与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而这部分活动也是学生过去从未接触过的。因此为了保证科学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做好低幼衔接工作。以下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着手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改革、提高科学教育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低幼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3-0024-01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低幼衔接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教师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耐心。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引导其科学、高效地学习科学课程,做好其低幼衔接,从而为其后续更深层次地学习打好基础。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探究方法,帮助其提高学习效率。目前,小学生的“低幼衔接”问题已经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因此科学教师也需要顺应这方面的变化、调整教学策略,进而为实际教学工作的推进落实打好基础。
1.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结合实际分析,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科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加之其正处在由具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在快速成熟,所以教师在教给其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重视其探究欲望的培养,这既能够帮助其提高科学学习效率,又可以为学生其他学科的高效学习打好基础。其次高效、有序的科学教育还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智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发展。有研究证实,小学是人一生中智力发育最快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当在为其讲解课本知识之余强化其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在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给其高效率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方法,如此才能够促进其智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1]
2.如何完成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低幼衔接
2.1 帮助学生转化角色。进入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其实都会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心智开始成熟,对事物有“独到”见解之上。同样,他们的求知欲也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这为科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在这一阶段深入了解学生的变化,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帮助其迅速转换角色,尽快适应小学科学的教学节奏和教学难度。对于小学生而言,科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最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时学生会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也有部分同学会对这一陌生学科持抵触逆反心理。基于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利用趣味性实验活动、户外观察等手段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学习的魅力。[2]
2.2 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连接。在开展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的选择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如观察大自然、观察周边环境,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的点滴变化。就拿摩擦力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以汽车轮胎的花纹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轮胎表面做成花纹的形状,这样学生在观察和学习的过程中会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3]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很多小学生都开始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获取科学知识,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除了要确保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也不能把教学内容设计的过于简单,而是要循序渐进的提高教学难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对学生来说,教师若能够利用生活化的模式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为了保证实际教学质量,在开展课堂教学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并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节奏,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扎实掌握科学教学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
2.3 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对此摆正认识。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在讲解课本知识之余帮助他们对科学教育建立起系统、全面的认识,如此才能够为其学习效率和实际教学质量的提升打好基础。因为这一学科拥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和分析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而男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则要强于女生。基于此,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分组教学的方式将男女同学搭配在一起,之后再引导其进行探究性学习。若要在教学中实施分组教学,还要选择一位靠谱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让其负责组内成员的探究性学习和讨论交流组织工作。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分组教学之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通過亲身参与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这一学科的魅力并让其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开展分组合作学习也可以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2.4 加强课外拓展。教师只有坚持“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够让学生将熟练掌握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进而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有教学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开辟专门的试验田,春天来临时,教师组织学生播种或栽种植被,并安排学生定期施肥浇水,每到一个时间节点,教师就带领学生去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了解植物在生长环节中根、茎、花等部位的变化,通过观察日记和拍照的方式加以记录。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自然万物的神奇魅力,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抓紧养成良好的学科思维和学习习惯。到了周末,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在家就可以完成的实验操作,按照学生家庭位置安排专门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或者亲子互动的形式来进行科学小实验,等开学时再带到课堂共同交流。
总结
科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其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正确认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之后还必须要做好低幼衔接工作,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一项系统化的改革,也是科学教师必须要承担起的责任。以上笔者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改革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娜.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中华少年,2020,(18):119-120.
[2] 王健华.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20,(15):86-87.
[3] 刘家君.小学科学教育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