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分数应用题解题关键点
2020-08-31刘厚武
刘厚武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程标准已经对单一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以应用题的形式对各个知识点展开讲解,学生在考试中会遇到很多应用题,应用题会涉及很多的数学知识点。以下是笔者根据小学应用题的解题关键点展开的讨论,通过对实际例题的分析和讲解,为分数应用题解题提供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新课标
教育制度的改革强化了素质教育,要求通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在应用题中多融入知识点,增进学生理解,强化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
一、受到固定解题模式的干扰
教师在讲解解题思路的时候,雖然会讲解很多解题方法,但由于小学生思维比较模式化,普遍都会使用一种思路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发现,遇到同类型的题,很多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很快解答,但如果稍微改变下题型,有些尖子生会很快解答,成绩中等的学生还需要思考很长的时间或者去翻看平时学习的笔记或者资料才能解答,后进生则无法完整地解答。这就在课堂上出现了效率低和错误高的情况,归根结底都是思维定式在作祟,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例如:妈妈去超市买苹果,第一次买苹果花了30元,第二次买苹果花的钱是第一次的,第三次买苹果花的钱是第二次的,妈妈三次购买苹果一共花了多少钱?很多学生都列出了这样的算式:30+30×+30×=55。其实,这些学生都是形成了思维定式,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是第三次购买花的钱数是第二次的,并不是第一次的,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算式应该是:30+30×+30××=45。学生缺乏对试题关键信息的识别能力,导致在解题的时候出现错误。
二、受到多余信息的干扰
在分数应用题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已知条件对解题没有任何意义,很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受到干扰。有些应用题的多余已知条件时常会迷惑学生,让学生误以为是有用的,无法找到正确的条件进行解答。例如:一条路修了200米,公司甲需要40天完成,公司乙需要50天完成,如果两个公司一起修需要几天?学生根据这些已知条件计算得出:200×(+)=9天,这样的答案是错误的。很多学生受到“200米”已知条件的影响,导致解题错误,其实学生应该将整条路作为单位“1”来进行运算。
三、解题思路分析
1.增强指导,重视线段图培训
教师在跟学生讲解条件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应让学生先明确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掌握了已知条件以后,才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线段图解题方法,通过线路图可以快速找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通过线段图将题中复杂的已知条件转换为简单的条件,从而解出正确答案。教师应该重视线段图的培训,让学生掌握线段图的使用方法,准确地分辨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2.认真审题,找出题目中的对比量和标准量
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的要求,首先应该对应用题进行仔细审题,要求学生掌握题目的基本条件和要求,根据题目的要求来确定解题思路,这样才不会在解题时出现错误。在审题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题目中的对比量和标准量,找出对应的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学生很快就会找出正确的答案。例如: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驶了全程的,第二小时行驶了全程的,这个时候离目的地还有1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在题目中,、都是对比量,10千米为标准量。学生在掌握对比量和标准条件后,就可以确定解题思路,并计算出正确的答案。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根据新课程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可以对多种类型问题进行正确的解答。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该鼓励学生多拓展自己的思维,通过多种方法对同样的题目进行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发散思维,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其他学生借鉴和学习。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数应用题是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学生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受到固定解题模式、多余信息的迷惑等干扰展开深入研究,提出重视线段图、找出对比量和标准量、培养发散思维等措施,从而提高学生分数应用题解题能力,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文爱婷.小学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J].新课程,2018(04).
[2]李和旺.小学应用题解题方法和策略[J].学周刊,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