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在一氧化碳中毒急诊抢救中的临床观察
2020-08-31张欣
张欣
【摘 要】目的:对一氧化碳中毒急诊抢救中纳洛酮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实验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实验对象为本院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实验人数共计54人。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住院时间将其分为甲组及乙组,两组患者人数保持一致。医护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应通过常规治疗手段对甲组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常规治疗联合纳洛酮对乙组患者进行治疗,记录和分析患者苏醒时间、后遗症出现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在苏醒时间方面,甲组患者长于乙组患者,苏醒时间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遗症出现方面,乙组患者少于甲组患者,后遗症出现几率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在死亡情况方面,乙组死亡人数较少,死亡人数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氧化碳中毒急诊抢救中纳洛酮有着较好的效果,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苏醒时间、降低后遗症的出现几率,减少患者死亡人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纳洛酮;常规治疗;急诊抢救
【中图分类号】R595.1【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8-0040-01
前言:一氧化碳中毒在临床上出现几率较高,对患者的健康有着较大的威胁,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措施不当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死亡。现阶段,常规治疗手段在一氧化碳中毒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后遗症出现几率较高,治疗效果整体偏差。这种情况下,对一氧化碳中毒急诊抢救中纳洛酮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次实验共计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54例进行研究,医护人员分别通过常规治疗手段及常规治疗联合纳洛酮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实验对象为本院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实验人数共计54人。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住院时间将其分为甲组及乙组,两组患者人数保持一致。甲组所选2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共有16例,较女性患者人数多5例,患者年龄最小为14岁,年龄最大为71岁,平均年龄为(46.7±10.4)岁,乙组所选2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15例,较女性患者人数多3例,患者年龄最小为13岁,年龄最大为73岁,均值为(46.8±10.7)岁,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及年龄方面差异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数据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患者均确诊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亲属对本次实验完全了解;患者亲属自愿同意患者参与本次实验。排除标准:患者患有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疾病[1]。
1.2方法
医护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应通过常规治疗手段对甲组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常规治疗联合纳洛酮对乙组患者进行治疗。医护人员在对甲组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规范,并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将高浓度氧气的输入量控制在8升/分钟。而且医护人员应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向患者体内注入地塞米松,以此降低一氧化碳中毒对患者脑部的影响。医护人员还应注意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充分考虑到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应对,以此帮助患者的生命安全。医护人员在对乙组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采取与甲组患者一致的常规治疗手段,而且医护人员应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向患者体内注入纳洛酮,葡萄糖溶液剂量及浓度分别为100毫升及5%,将纳洛酮注入剂量控制在0.9毫克[2]。
1.3判断标准
记录和分析患者苏醒时间、后遗症出现情况及死亡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在SPSS22.0统计学软件下,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为(x±s)及(n),检验分别通过t及x2,P<0.05意味着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兩组患者苏醒时间
在苏醒时间方面,甲组患者长于乙组患者,甲组患者苏醒时间为(3.14±0.92)小时,乙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16±0.45)小时,苏醒时间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后遗症出现情况及死亡情况
在后遗症出现方面,乙组患者少于甲组患者,后遗症出现几率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在死亡情况方面,乙组死亡人数较少,死亡人数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见表1。
3 讨论
一氧化碳在进入人体后会直接作用于血红蛋白,影响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进而造成人体缺氧,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的死亡。常规治疗手段多是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入氧气来对患者进行治疗,但是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重症患者死亡几率较高。本次实验共计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54例进行研究,意在对一氧化碳中毒急诊抢救中纳洛酮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4]。医护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应通过常规治疗手段对甲组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常规治疗联合纳洛酮对乙组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在苏醒时间方面,甲组患者长于乙组患者,甲组患者苏醒时间为(3.14±0.92)小时,乙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16±0.45)小时,苏醒时间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遗症出现方面,乙组患者少于甲组患者,甲乙两组患者后遗症出现几率分别为25.93%及3.70%,后遗症出现几率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在死亡情况方面,乙组死亡人数较少,甲乙两组患者死亡人数分别为4人及0人,死亡人数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实验表明,纳洛酮在缩短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苏醒时间、降低后遗症的出现几率及减少患者死亡人数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 李贝. 纳洛酮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J]. 黑龙江医药,2019,32(01):133-135.
[2] 王心怡. 纳洛酮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效果评价[J]. 中国处方药,2019,17(09):90-91.
[3] 曾志祥. 一氧化碳中毒急诊抢救中纳络酮的应用效果研究[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05):28-29.
[4] 郑献敏,梁建华,黄丽华,郭福,徐连登,彭俊杰,朱艺成. 参麦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一氧化碳中毒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1):2089-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