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晃搓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观察

2020-08-31贾宇峰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膜炎腰背手法

贾宇峰

【摘 要】:目的:观察晃搓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腰背肌筋膜炎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用晃搓法,对照组用常规手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两组间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晃搓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具有临床可行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晃搓法腰背肌筋膜炎

【中图分类号】R5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18--02

腰背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因姿势性劳损,遭受风寒湿邪、急慢性损伤等从而导致腰背部反复疼痛。以腰背部弥漫性疼痛多见,尤其以两侧腰背部肌肉最为明显,一般不向下肢蔓延,疼痛范围较广,程度不甚。过劳损伤或天气变化可导致病情加重。是手法治疗的主要适应症之一。笔者采用晃搓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与常规手法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总结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所选120例病例均为2018年02月—2019年01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60)。其中观察组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28~64岁、平均(39.5±2.7)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病程(4.42±0.58)年。实验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27~61岁、平均(37.9±3.1)岁,病程4个月~11年,平均病程(3.91±0.67)年。两组数据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2.1 临床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背肌筋膜炎的诊断依据[1]进行诊断。(1)腰背部弥漫性局部钝痛,可有皮肤麻木,发凉,肌肉粘连、痉挛及运动障碍。(2)晨起加重,活动后减轻,过劳和久站久坐均可誘发疼痛。(3)局部压痛明显,有条索状结节。按压此点可引发酸困样疼痛并有放射痛存在。

1.2.2 影像诊断标准

影像检查:排除伴有腰椎间盘突出、椎旁结核、骶髂或髋关节等病变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2.1.1 放松手法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腰背臀部铺按摩巾,医者立于治疗一侧施以推、摩等放松类手法以放松肌肉。

2.1.2 晃搓法

医者双手分别放置于同侧肋弓下缘竖脊肌与臀部。通过双手掌吸定于患者肌表,分别保持相互牵拉的同时,以足掌涌泉穴吸定于地面,通过踝、膝、髋关节将力汇聚于少腹,上贯于膻中,沉肩,垂肘,传至双手掌带动患者皮下组织自上而下有节律的做晃搓动作,使患者身体随之有节律的摆动。同法在对侧施术。手法力量以自然下沉的力为度,频率约80~100次/min,时间约10min/次。

2.1.3 结束手法

随后在患者腰臀部施以捏拿、叩击类手法结束。

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推、摩、揉、按、拨、理、牵抖、扣击等手法。点按华佗夹脊、膀胱经三焦俞、肾俞、环跳、阳陵泉、承山等穴。触诊到患者皮下有病理性软组织劳损、硬结、肌肉痉挛条索等病灶处重点按揉、弹拨等手法。

2.4 疗程

每日治疗1次,10d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显效,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基本自如,避免劳累,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效,患者腰背部疼痛有所缓解,不能过劳。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术后通过电话、网络随访6个月。

3.2 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3个月后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详见表1。

4 讨论

腰背肌筋膜疼痛一直是医学界热门的课题,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文献报告发表,一般认为它的发生是由于局部损伤软组织的水肿渗出引起粘连、挛缩,造成腰部的动态平衡失调所致[2]。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手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目的在于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损伤组织的缺血状态,通过机械效应调节筋膜、体液系统,推动软组织复位[3],从而恢复动态平衡。晃搓法是通过持续性的晃动、牵拉从而改善力线,使体液以节律性振动形式流动,促进重建软组织纤维的正常平行排列。通过搓动手法大幅度地牵拉筋膜以解除肌肉的挛缩和缺血状态,改善肌肉功能。与传统的压按、拨、理为主的重压类手法对比,其优势在于:1.降低了医者的体力消耗。2.避免了过重手法对患者机体的二次伤害。3.传统重压类手法往往注重对点的刺激,技术要求高,稍有偏差就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而晃搓法是对整个面线的作用,所以更加简便易行。同时通过对比分析疗效明显由于传统重压类手法。

本研究显示,晃搓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效果较好,具有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0.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2.

Marian Wolfe Dixo.骨科疾病的矫形按摩.[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2008:003.

猜你喜欢

膜炎腰背手法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拟人手法真多情
腰背酸痛抖小腹
怎样预防腰椎间盘突出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跑步健身须坚持足底筋膜炎添乱要设防
老来爱运动要防足底筋膜炎
“龙卷风”缓解腰背疼
中药烫疗联合冲和软膏治疗腰背肌筋膜炎9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