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声乐学习中的视唱练耳
2020-08-31陈君如
陈君如
声乐学习的前提是音乐基础知识。视唱练耳作为学习音乐基础的主要方法,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青少年学习者只有学好视唱练耳课程,才能具备基本音乐专业技能。
视唱的作用
对于青少年学习者来说,发声训练不但是声乐训练的第一步,也是学习与训练通俗唱法、美声、民族等不同唱法的基础。因此,声乐发声练习是演唱者必须掌握的技能,只有发声方法合理、科学,歌曲才能动听、美妙,歌声才能真情流露,引起情感共鸣。声乐教学的基础是声乐发声练习,即通过有步骤、有规律、有计划地训练各种发音技巧,逐步提高演唱者的生理机能,全面协调和歌唱相关的身体器官,从而达到唱出每个单音的效果。
唱音阶训练法,即由慢至快地练习“哆、唻…啦”的连缀发声,可以有效增强学习者的发音控制能力。后期的声乐学习需要进行乐谱演唱训练。五线谱视唱通常由两大部分构成,即旋律视唱、歌词视唱,一般利用节奏型训练、节奏感培养、旋律视唱等方法提升学习者的看谱唱词能力。
练耳的作用
(一)声乐与听辨分析的联系
听力训练对声乐学习者至关重要。音准是视唱练习的关键和核心,需要培养学习者的听力。离开了准确的音高,音乐就会走样,因此建立音高概念训练唱准音始终是视唱学习的主要内容。很多声乐初学者都区别不了老黄牛和鸟鸣、大钟与碰铃的音高,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大小(音高、音质、音量)混淆不清。学习者只有听准了才能唱准,所以建立音高概念和培养声乐初学者的听觉能力非常重要。
学习者练习听辨大钟和小铃、火车鸣笛和汽车喇叭等声音的高低,可在钢琴上弹奏单音进行对比,例如“1”比“5”的音高还是低、5比3的音低还是高,开始从简单的单音听辨练起,慢慢发展为听简单的乐句。在视唱练耳的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声乐初学者辨别音高的能力,例如区分许多动物的叫声和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声音,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和视唱练耳中的音高是相互联系的。
(二)声乐与听音记谱训练的关系
学习音乐演唱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内心听觉能力培养,与此同时学习者运用耳、脑将各类音程的音高距离听辨记录下来,尤其是听辨、记录3~5度、8度等常用音程。学习者只有内心有想象、有印象,重听此类音程方是可以产生某种体验的。如此周而复始的训练可以全面提升听、辨音能力。
(三)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
听觉训练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习者的音乐记忆能力,让学习者在聽歌过程中记忆并体会音乐伴奏曲的节奏规律及其变化,深入体验听觉美。无主旋律音乐伴奏是现代主流音乐作品经常采用的一种伴奏方法,在听取此类音乐作品伴奏过程中,学习者必须保持高度集中,通过敏锐听觉重点关注配器方面的旋律线变化、伴奏音乐节奏的准确性。
(四)多方位训练,提高多声性思维
演唱过程中将声部准确唱出来是前提,学习者同样要基于乐曲内其他声部旋律聆听练习,从而全面增强自己多声性思维能力(即音程、调式、调性等的听辨能力)。用于大合唱的歌曲作品大多会采用二、三或多声部表演方式表演,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只有采用多声思维方法,声部发音才能变得更加准确,从而演唱出作品整体多声部的立体声效果。比如演唱者在《鼓浪屿之波》这部作品的演唱表演过程中需要注意大、小三度是整部作品中二声部旋律的高潮,而四、五度仅具穿插演唱功能。因而基于整体效果凸显与发音准确性提升需要,演唱者应重点训练各个声部,掌握它们的发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