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导,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020-08-31武儒先
武儒先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点拨、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首先,引导学生互评,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在评价中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逻辑思维水平。
例如,在教学《水》一课时,我出示了四个装着不同液体(水、白醋、牛奶、盐水)的杯子,要求学生用最快的方法把它们分辨出来。思考之后,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把每一个都尝一遍就可以区分出来了。”这时,我示意别的学生对这个方法进行评价。“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这个方法太麻烦,太费时间了。”我让学生继续思考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可以把每一个都闻一遍,就能闻出来了。”话音刚落,有学生站起来反对:“这个方法不科学,因为盐水是闻不出气味的,而水也闻不出气味,所以可能会把这两个弄混了。”我适时引导:“那到底怎么做才能又快又准确地分辨出来呢?”这时,有学生提出,可以先用看的方法把牛奶分出来,因为牛奶是白色的,其它是没有颜色的,再用闻的方法闻出白醋,剩下的只需要尝一个就可以了,有咸味的是盐水,没有味道的是水。说完后,我引导其他学生对这个方法进行评价。“我觉得他的方法好,因为很简单,操作起来很快。”“这个方法好,只需要尝一个就可以了,不费时间,还准确……”这样,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评价,思维逐渐清晰起来,找到了最佳的解决方法。
其次,增加追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提出问题:能不能把一杯水很快地通过带木塞的漏斗倒进瓶子里?有学生马上想到不能,因为瓶中空气占据着空间,空气流不出来,水就无法流进去。我继续提问:“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水很快地倒进瓶子里?”学生开始动手实验,论证推测。之后,有学生提出:可以在瓶子外壁上扎一个洞,空气就可以流出来,水就能流进去了。我并没有作出评价,而是让其他学生发表看法。“我认为这个方法不好,瓶子上扎洞再倒水,水不就从洞里漏出来了吗?”“在瓶塞上扎洞不就行了吗?”“这个方法比在瓶子上扎洞好,我觉得可行。”就在学生都同意第二种方法时,我又进行追问:“这个方法的确可行,大家再想想,动手做一做,看看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学生们又开始思考、实践。“还可以把瓶塞松一松,让它与瓶口之间留出缝隙,这样空气就可以流出来了。”“对,这个办法好,空气既能流出来,又不用费力气去扎瓶塞。”其他学生听到后纷纷表示赞同,并开始动手操作。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方法,分析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编辑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