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戏剧教育实践研究

2020-08-31吕秋影张蓓翟燕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孟母剧场戏剧

吕秋影 张蓓 翟燕

戏剧活动本身的实践性、参与性、合作性、交流性、教育性、思辨性等特点非常契合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需求。语文课堂上可以运用戏剧教育的策略,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更好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1.“文本”变“剧本”,促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在戏剧教育中,引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在语言实践中,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

提炼剧本要素,促进整体建构。改编剧本第一步,提炼剧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及故事梗概。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8单元出现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小古文《司马光》。在教这篇课文时,为了消除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我们以表演课本剧的方式走进故事。表演之前,师生一起改编剧本。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想一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环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在师生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轻松地提炼出故事:在宋朝,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水缸,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缸。缸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在提炼剧本要素的过程中,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落实了本节课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的教学重点。

聚焦矛盾冲突,促进整合思考。备课时我们常常会设计一系列问题链,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这些问题常常是平行关系,不利于深入挖掘与探讨。聚焦戏剧的核心矛盾,有利于改变语文教学的零碎性和随意性。例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中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剧本改编中感受农夫急切的心情。抓住课文中“巴望”一词,想象农夫的心理活动,撰写内心独白,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农夫的急于求成与自然生长的小禾苗形成了核心矛盾,学生在剧本改编中感悟寓言故事的道理,突破了学习难点。

2.“读者”变“角色”,助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教学中,教师尝试引导学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走进文本。将小读者读文、赏文、诵文的学习活动,巧妙地转换为小演员创作、塑造、演绎角色的过程,让学生以灵动传神的角色塑造,自然融入文本之中。例如,在教学《杨氏之子》时,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主人公杨氏子和孔君平,在二人角色对话中,揣摩语言背后的深意,透过杨氏子所言“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感悟语言的艺术,领略杨氏子的机智过人。在走进人物、塑造人物、评价人物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3.“课堂”变“剧场”,促进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学生们熟能成诵的古诗佳作,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引发我们许多情感共鸣。执教这首古诗,教师转变了借助注释、解释诗句、诵读诗文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融入戏剧元素,通过环境布置,音乐渲染,营造送别情境,把“语文课堂”变成“语文剧场”。置身剧场之中,师生也自然而然转换了角色,有的成为了古诗中的主人公李白和孟浩然,饮酒道别;有的变身船家,岸边等待乘客;有的化身游客,巧遇这送别场景;还有的是这剧场中的观众,坐在一旁静静地欣赏,静静地感悟……师生置身剧场之中,每个人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从自己喜爱的角度,走进文本,便有了那份只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大家在剧场中自由地表达着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与感悟,或诵读,或表演,或绘画,或讲述……不知不觉中,这情深意浓的送别场景,这感人至深的真挚友谊,已悄悄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流淌在我们的心窝里。学生的鉴赏与创造能力也在其主动参与、真心融入、积极表达、快乐分享中得到发展与提升。

4.“古今”巧“穿越”,助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还原故事原貌,穿越至“古”巧理解。在“演绎经典”课程中,各班级剧组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当代中国价值的感人故事,改编剧本,精彩演绎。五(3)班“太阳花”剧组选择了《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多次迁居。《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便出自于此。从字面上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故事发生的时代离当今学生的生活较远,真正读懂故事,从中体会孟母的用心良苦并不容易。教师带领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那段历史,学生自制道具、服装,布置故事场景,把自己装扮成故事中的某个人物,努力还原故事原貌。演绎故事的过程中,扮演孟母的同学看到自己给予厚望的“儿子”,学着人家哭坟、卖肉,心急如焚。扮演孟轲的同学也感受到,如果这样下去,那自己将一辈子以哭坟为生。学生领悟到孟母在孟轲成长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同时也亲身感受到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创新戏剧情节,穿越至“今”巧传承。深刻理解了《孟母三迁》这个故事的内涵之后,师生又从“古”穿越至“今”,进行故事新编。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在今天“孟母三迁”体现在哪里。孩子们集思广益,选择典型案例撰写剧本。如学生们写妈妈陪读的故事,为了给自己营造良好的环境,自从有了“我”之后,妈妈再也没有追过剧,而是每天坚持亲子阅读。从学生们的创作中,我们读懂了《孟母三遷》这个故事在今天的传承。

戏剧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独特的价值。我们也将继续实践与探究,使其在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孟母剧场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欢乐剧场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孟母断机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新孟母三
孟母断机子虚
戏剧类
论《日出》的剧场性
孟母难迁等5则